理想燃烧的激情
2016-11-02王韧平
王韧平
我常驻足于校园最高层的一角,偷偷望向几间无不令人又爱又怕硝烟气息的小屋。前辈们躬身伏道,整片大地除去纸笔相碰的低吟,就只剩下时钟刻骨而又戏嘘的滴答声。一个个坚毅而又瘦削、饱满而又单薄的身影在来往穿梭的岁月里刻下一副悲壮而又激情饱满的画卷。每个人都在这成人蜕变的关口,在数以千计的日夜磨砺后的战场,在这得以改变命运,实现理想的唯一一座独木桥前急不可耐,而又是如此沉静。
我独自一人在悄无声息的楼道里,静静地被这强大激情和与其极不相符的静寂所震慑,听着理想之花一言不发地生长。透过薄薄的纸张,透过细碎微小的声音,透过历史沉重的空气,透过一双双怒气外溢而又静如止水的眼,这份激情竟是如此似曾相识!!
那是夏日的炎热、冬日的酷寒、春日的狂风和秋天的霜露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那是与世隔绝有甚于青灯古佛之下的寂寥与孤苦的地方;
那是堆积起几千册被线装订整齐划一的史书的地方。
古代私塾、学院、学堂里因困倦而低伏于星月唏嘘的黑夜里的书生们,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耕耘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春风得意固然是其理由之一,然而那些心怀出任为民、深深接触过古代满目疮痍的黄土地的书生更为让人感动。纵使宦海尔虞我诈、帝王昏庸无能,范文公的拳拳忧心、苏子的深深豪情总是能给深夜苦读的学子们一丝安慰。为理想而深深埋进尘土里的心,在十年寒窗的崎岖长路上,将那一份激情化为数千万份的平淡。
而这平淡,也终究有被打破的一天。
秀才案头平凡的书卷,如豆的油灯被枪炮轰来的巨浪吹散,昔日激情饱满的少年也只有含泪吼出一句带血的“撞沉吉野!”在那炮火震辰的晚清,咫尺之外便是北洋海军,铁场、学堂、坚船利炮,而中国的学堂教育在经历了乾嘉空疏治学之后,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了埋葬几千年的陈腐死水。哭红眼睛的书生们也终于用读了几千年四书五经的开裂嘴唇叫出了觉醒之音:“救国!!改革!!变法!!”。梁任公饱满激情的《少年中国说》如一把短刀喧嚣而无声地剜去了坏死已久的腐肉。
千里之外是震天的炮声,心里是汹涌的波涛,但仍旧静着、写着、做着一切可做之事,可救国之事。这笔下才有了大时代的风采,才有了理想与激情之花狂乱地怒放。而也正是这份华夏书生血脉相承的激情,为此后近一百年的动荡之中种下了一颗希冀的种子。
这颗小小的种子在摇晃的中国伤痕累累的大地上终于开出来血红色的花。天安门广场上,吼声震天,万人攒动。1919年5月4日,已经愤怒太久的书生们拉动的鲜红的条幅映红了半边天。思想的碰撞与解放,终于随着国家的坠落而喷涌。那边可笑的权力可以以铁链和镣铐让书生们沉寂,这份积累太久的激情又怎能被熄灭?它如野火一般镣铐着工人和民众的心。纵使寂静无声、纵使饱受折磨,悲壮而坚毅的理想之音生长在大地上,一代一代延续着理想与使命,微如草芥而又崇高无比的中国书生。人民的苦难、国家的危亡、华夏的沉沦被坚毅还有些许稚嫩的肩膀悄悄扛起。一个时代的新生命,正是孕育在这无声的理想之中。
那是你我都不能逃避的中国书生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