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秋垂钓话应变

2016-11-02安徽姜丙利

垂钓 2016年10期
关键词:浅水区钓点钓友

文/安徽·姜丙利

三秋垂钓话应变

文/安徽·姜丙利

秋季是一年当中的第二个黄金钓鱼季,不过,秋季也是个气候多变的季节,有着明显的气候变化特征,要想在秋季钓出好收获,我们要根据初秋、仲秋和深秋三个不同阶段的气候变化特征,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垂钓手段。本文中,笔者将谈谈自己多年的秋钓体会,供广大钓友参考。

一、出钓时间随气温而变

出钓时间要根据天气、温度的状况而定。从节气划分来看,虽然8月初就已经“立秋”了,但由于仍处在“末伏”的阶段,气温还是很高,“秋老虎”还在发威,江淮地区中午时段仍能达到35℃左右的高温,早晚低温也能超过25℃,这样的气温远远超过“连续5天平均22℃”的气象学意义上的入秋标准,因此还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此时,不论是从防暑角度还是从鱼类的食欲情况来看,早晚出钓效果都要好于中午,钓友们应采取避高温钓低温的策略。

随着仲秋脚步的临近,“白露”至“秋分”时节(公历的9月上旬至9月下旬)才算进入真正的秋季,在这段时间里,最高气温一般低于30℃,最低气温则在20℃以下,气候也开始由湿热变得凉爽,早晚温差拉大,鱼类的食欲也开始增强,钓鱼人的黄金季节真正来临。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钓友们可以全天挥竿奋战了。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深秋的临近,北方的冷空气开始频繁侵入,冷暖空气对流常带来降温和雨水,使凉爽的温度开始走向寒冷,从“寒露”至“霜降”(公历的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期间,强冷空气过后,早晚气温会很低,甚至会出现轻霜冻,野外的风雨中寒风阵阵,鱼类已多向深水区迁徙,钓鱼人应该避开这样的天气,选择秋高气爽温度适宜的时候出行。

二、选择钓点随鱼群而变

虽然8月上旬就算秋天了,但初秋时节恰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白天鱼类大多数要藏身于深水区避暑,只有早晚气温相对凉爽的时候才向近岸靠拢。这时,我们白天垂钓还是要沿用夏季选择钓点的原则——钓远、钓深及钓荫,太阳落山气温下降后可选择夜钓近岸。

我国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很大,各地钓友应该根据本地的气候、气温变化情况,及时观察当地整个秋季的气候变化对鱼类活动、觅食口味的影响,总结一套密切联系本地实际的秋钓经验

“白露”节气过后,近岸水温开始适宜鱼类活动,浅水区浮游生物、天然食物较多,鱼类开始从深水向浅水区域转移

“白露”节气过后,近岸水温开始适宜鱼类活动,浅水区浮游生物、天然食物较多,鱼类开始从深水向浅水区域转移,白天它们几乎都在2米左右深的近岸浅水区觅食嬉戏,食欲也明显比初秋时节增加,上钩率显著提高,此时,我们就要改变钓点而“秋钓边”了。

10月份“寒露”“霜降”节气的更替意味着深秋已经来临,因这个时节已临近“立冬”,常有冷空气南下,黄淮地区早晨已经可见轻霜冻,如再遇几场秋雨,气温就会迅速下降。此时,近岸浅水区的水温一般只有10℃左右,已经低于适宜大部分鱼类生存的温度范围,鱼类会感到寒冬即将到来,早晚会转移到水深2米以上的温度相对较高的深水区域活动,只有白天天气晴好的时候,鱼类才到近岸温度稍高的浅水区觅食,因为白天浅水区水温上升快,符合鱼类趋温的特点,而且近岸的天然饵料较丰富,鱼类既可取暖又可觅食。因此,我们采取“早晚钓深中午钓浅”的策略,垂钓效果会更好。当然,这时候可钓的鱼种大多是鲫鱼、鲤鱼等较耐寒的鱼类了。

秋钓选择钓点的时候,我们首先是要掌握气温、水温的变化及其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再根据鱼群活动区域的变化来选择钓点

初秋时节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们白天垂钓还是要沿用夏季选择钓点的原则——钓远、钓深及钓荫,太阳落山气温下降后可选择夜钓近岸

秋季的温度是由酷热到凉爽再向寒冷的走势,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鱼类活动的区域呈现出从深到浅再到深的轨迹。我们在选择钓点的时候,首先是要掌握气温、水温的变化及其对鱼类活动的影响,再根据鱼群活动区域的变化来选择钓点。

三、用饵随鱼的口味而变

在初秋高温酷暑时节,鱼类对高蛋白、高脂肪饵料的需求下降,它们多选择面团、米饭粒、玉米面、蚕豆粉等素饵进食,尤其是肥水里的杂食性、素食性鱼类,这样的特点更加明显,此时如果你用荤腥饵料是很难钓到较大个体的鱼的,反而会招惹大量小鱼闹钩。鱼类喜食素饵的特点一般会随水温的下降而逐步走低,延续到“白露”以后才开始向杂食性转变。

当进入仲秋即“白露”至“秋分”时节之后,随着气温的逐步走低,鱼类食欲开始增强,食量也明显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杂食性特征,也就是荤素皆宜了,这给我们用饵提供了方便,特别是本来就是杂食性的鱼类,如鲫鱼、鲤鱼、鳊鱼、草鱼等,表现出了对荤饵素饵来者不拒的特点。

当进入深秋即“寒露”至“霜降”后,鱼类为了增加身体的脂肪以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它们生理上对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需求便开始增加,食物“菜单”中的荤腥饵比例逐步增加。此时,我们在选择饵料时要迎合鱼类的口味变化,多使用荤腥饵料。使用天然饵料的钓友要多用蚯蚓、红虫、蛆虫等,用商品饵料的钓友则应该在素饵里掺入一定量的虾粉或鱼骨粉,以提高饵料的热量成分,迎合鱼的口味变化。随着冬季的临近,气温进一步下降,鱼类喜食荤腥饵料的食性特征更加明显,荤饵的上钩率进一步提高,野钓用饵几乎非红虫、蚯蚓莫属,用商品饵则要多选红虫、虾粉成分大的饵料,方可提高上钩率。

在初秋高温酷暑时节,鱼类对高蛋白、高脂肪饵料的需求下降,它们多选择面团、米饭粒、玉米面、蚕豆粉等素饵进食

整个秋季气候转变过程同时也是大多数鱼类食性从素转荤的变化过程,我们在选择饵料的时候要紧随其食性变化的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特征差异很大,笔者上述内容只是江淮地区秋季鱼类活动、觅食的总体变化趋势,各地钓友应该根据本地的气候、气温变化情况,及时观察当地整个秋季的气候变化对鱼类活动、觅食口味的影响,总结一套密切联系本地实际的秋钓经验,以便收获较好的鱼获。

鱼类喜食素饵的特点一般会随水温的下降而逐步走低,延续到“白露”以后才开始向杂食性转变

猜你喜欢

浅水区钓点钓友
船舶通过浅水区的操纵
春季观鱼情选钓点
钓友的表情包
春季垂钓五法
浅析西沙水域航标日常巡检及应急反应适用船舶
钓位有限,如何挑一个有鱼的位置?
钓轻口鱼的方法论
利用RTK—SDE技术在浅水区水下地形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空巢老人钓友遍天下
条件反射对垂钓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