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人“高考”的那些事儿
2016-11-02
又到一年高考时。中国古代也有“高考”——科举考试。当然,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高考并不能相提并论。
颜值最重要。唐朝的科举考试不仅看才华,还要看颜值。据《选举志》记载:第一是看长相,第二是看语言表达能力,第三是看书法,第四才是看文章。如果你长相不行,很可能就会名落孙山!诗人罗隐就为此吃了亏,他的长相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屡试不第。
考官不好当。大诗人贺知章有一年做主考官,他录取的人和大家的期望不一样,人们都认为他动了手脚。众怒之下酿成了群体事件,考生们组团围攻了贺府,贺大人被迫架起梯子,趴在墙头上开了一次发布会,后来大家笑话他是“墙头高立贺知章”。
活到老、考到老。由于古代考生参加考试基本上对年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所以很多书生多次复读、多次报考,一直考到握不住笔为止。在历代的考生中,据说年龄最大的考生是广东103岁的陆云丛,而年龄最大的状元则是唐朝的尹枢,应试时已七十有余,真是活到老、考到老啊!
古代的准考证。古人考试也作弊,替考频繁出现。于是,古代准考证——浮票就出现了:一张小纸条写明考生的体貌特征,考官对照无误才能过关,而且宁可弄错也绝不放过。宋朝曾有考生浮票上写明是个大胖子,却在复习中累瘦了,对照的时候考官不答应,硬当替考给处理了。
作弊手段多。科举决定仕途官运,作弊手段自然很多。除了常见的请人代考、夹带纸条、将文字写在隐私或不易被检查到的部位,甚至直接贿赂考官和现场的考监。有些考生还使用过“通信”手段,比如江南贡院就发现过飞鸽传书,有个考生家里训练了信鸽,悄悄飞进考生的号舍把考题带回,家里请高手做完后,让鸽子再送进考场。为了提醒考生不要抄漏,就在正面写了“背面还有”几个小字,这人竟也照抄不误,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最倒霉的考生。明朝的李贤历任考功、文选郎中,在会试前看到两名考生下棋,一考生甚至吹嘘:“不用复习,上榜没问题。李贤总不能出道含100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气不打一处来,果然出了道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于是二人全都榜上无名。
最神奇的落榜。说个悲伤的故事,正德年间,有个叫刘淮的读书人,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把试卷刮跑了,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试卷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官员在卷子上批了“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就这么神奇地落榜了。
最幸运的考生。《谐铎》记载过一个幸运考生:清朝一京官被任命为陕西学政使,赴任前想起自己的座师是陕西人,便特地前去辞行。寒暄间座师脸色忽变,学政使猜一定有事要托付。座师说:“无他,下气通耳!”就是放了个屁。学政使误解了,以为要录取一个叫夏器通的。结果在西安,真有叫夏器通的考生。
最后的状元。光绪三十年殿试后,据说原拟状元是朱汝珍。因名字中的珍字和珍妃一样,被慈禧一笔勾掉,换上本是第五名的刘春霖。原来这一年大旱,慈禧认为“春霖”即春风化雨、普降甘霖,加之他是肃宁人,符合慈禧盼望肃静安宁的心愿,于是刘春霖就成为科举史上最后一位状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