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德州,感受国储棉轮出的“热度”
2016-11-02王虹
王虹
7月底,用温度仪靠近地面,山东德州的温度可以达到50℃。担任国储棉轮出现场抽检的纤检人持续室外工作三个多月,他们感受到的是怎样一种“热度”呢?
德州纤检所棉花公检实验室的检验人员“三班倒”、每周7天不休息的工作状态也已经保持了100多天。记者前往山东德州国储棉轮出公检仓储库和实验室,亲自体验了这种“热度”,目睹了热浪下的纤检人,听到了一些有“热度”的纤检故事。
仓储库内一瞥
在山东德州市30里金锴棉花仓储库内仅仅逗留了几分钟,记者的衬衫背部就已经被汗浸湿,脸上和脖子上也不自觉开始冒汗。仓库里又黑又潮,感觉像地狱般闷热难挨。此时,承担该库15000吨棉花现场检验的7名纤检人员正在紧张忙碌,他们不停地来回走动,抽样、测回潮、扫码、核对数据,没有片刻的休息停留,用“挥汗如雨”四个字形容再合适不过。
宁波纤检所的严根进(大家叫他老严)是此次国储棉轮出宁波、湖州纤检所两个单位的带队人,他一边擦拭脸上豆粒般不断跌落的汗珠,一边向记者介绍,检验人员每天都要在这种环境下从事七八个小时的工作,从4月底至今连续3个多月,没有一天休息日。
老严此次带领了25名检验人员来到德州,承担了当地6个仓储库的国储棉现场检验工作,金锴库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要不停地在各仓储库和实验室间奔波,老严从宁波开来的车在短短3个月里跑了1.7万公里。
“4月22日接到中纤局关于国储棉出库检验任务的通知,当天晚上我就和几个同事开车前往德州,随即展开了与仓储库的沟通协调等工作。至今,25名纤检人员已经完成了71968吨、2252批次棉花的现场检验。”老严说。
宁波纤检所的“老毛”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他不停地从眼前的棉包上往下撕扯样品,每一次用力,干枯的双手上条条青筋和骨头都会暴露无遗,似乎这双手只用一层薄薄的皮肤包裹着。因为库内场地有限,检验人员只能在通道上开展作业,老毛身后不时有大型机器轰隆穿梭,头顶四周一排排高耸的棉包有点吓人。
仓储库门口有一间小屋子,里面放着一张破旧的漆红桌子和几把椅子,负责数据核对和上传的宁波纤检所唐喆正坐在靠窗的地方,低头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上抄写数据。太阳透过窗户,整个屋子异常闷热,唐喆眼前转动的蓝色小风扇显得很无力,一台笔记本,一个无线上网卡,一个电热水壶和几个杯子,就构成了唐喆和同事喝水落脚的办公室。
“事实上,忙起来很少有时间喝口水,只要库门打开,我们都会尽力多干,希望早点干完回家。”老严说。
为了保证每天的出库量,检验人员这3个月以“就近”为原则,即使条件差,也会选择离仓储库最近的吃饭和住宿地,因为库点偏僻分散,没有空调没有网络已是常态,有些地方没有自来水和厕所,他们也表示见怪不怪。
实验室的一幕幕
事实上,老严和同事负责的现场检验,只是国储棉出库前出具公证检验证书的前端环节,对专业度和严谨度要求更高的,则是后端的现场感官检验和HVI仪器化检验,该过程通过专业人员的目光比对和仪器的精准测量,得出棉花的各项内在品质指标,包括长度、强度、颜色等级等。
德州是内地棉花仓储库最多的地区之一,负责就近仓储库棉花的感官和仪器化公证检验,自然成了德州纤检所今年的头等大事。这个总共20多人的纤检机构,从4月底至今共承担了附近9家仓储库棉花样品的感官和仪器化公检,已经为8万多吨棉花出具了检验证书。
“每天,都会从附近的仓储库拉运回6000多个样品进行感官和仪器化检验,我们今年很可能突破10万吨的检验量。”德州纤检所所长刘振峰说。
为了给棉花行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更为准备、客观的质量评价,今年中纤局在国储棉“轮出”的检验模式上做出了很大调整,由原来的抽样变成了“逐包”对每个棉样进行全项指标的检测。一份公证检验证书的出具,本就需要整合三个主要环节的多项数据,又赶上每日挂牌量的要求,直接导致检验人员的工作量倍增。由此,一批超级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检验人员自然涌现,其中不乏感人肺腑之事迹。
4月底的某一天,德州纤检所突然接到中纤局测试国储棉轮出数据平台的任务。情况紧急,德州纤检临时成立数据小分组,除专门盯着系统升级外,还要负责每天所有检验数据的审核和及时上传。因为人员有限,当时正在休产假的韩雯雯被迫提前上班。
没想到,该数据平台的测试和升级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实验室所有人也是三天三夜没休息。这三天里,不仅韩雯雯辛苦难熬,连她襁褓中的小婴儿都受尽“奔波”,每天,老公和婆婆带孩子来单位,给小孩喂完奶水后再离开,韩雯雯则一直在单位坚守。后来,虽然不用熬通宵,但每天的加班还要继续,无奈之下,韩雯雯只好当个“狠心”的妈妈,提前断掉了孩子的母乳。
记者问及她的感受,这位内敛实在的年轻母亲并没有抱怨一句,羞涩地笑了一下,说出“工作需要”四个字。但她笑容下浮现出的那丝母爱和愧疚深深击打了记者内心深处。
当然,国储棉轮出的这几个月,德州纤检所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拼。棉花检验科科长王东华也是其中之一,100多天来,她一心扑在检验室,负责人员调度和各项环节数据把关,几乎是哪里需要哪里添的一个核心人物。她的专业度和辛苦在所里有目共睹,而她却常常因为其他同事的恪尽职守感动得泪流满面。
王东华小向记者讲述,连续熬了三天三夜后,实验室有个大姐两条腿浮肿得很严重。“小腿浮肿得像棉花一样松软,稍稍一按就是一个特别深的窝,我当时就忍不住想哭,大姐却连休息都没好意思提。”
好在婆婆、老公都比较理解支持,这是王东华值得欣慰的一件事,她说:“我的孩子也就10个月大,如果没有婆婆和老公的理解,我根本没法一心投入工作。”
秉持一种精神
今年,全国专业纤检机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了史上同期任务量最大、情况最紧急的情况,用很多人的话描述,的确是一场“硬仗”。
以德州纤检所为类,每年这个时期都应该是人员和仪器的休整期,尤其是仪器,需要通过维护和保养来保证9月份新棉上市后棉花公检的顺利开展。但今年的特殊情况下,德州纤检所的机器和人员只能“死扛着”。
对这股精神劲儿,刘振峰解释为是德州纤检所多年的传承所得。“德州所里,一干就是几十年的同事很多,他们对纤检工作的专注态度,给了新同志很大影响,也有利于专业技术的保留和传承,这是我们所的一大特点。”刘振峰说。
8月5日,有关部门关于国储棉轮出延期至9月30日的红头文件发布,这意味着,分布在全国134家承储仓库和55家仪器化公证检验室的近2000名纤检一线检验人员还要再坚持60天,才能结束持续加班没有节假日的工作状态。
记者问到延期这件事时,老严和同事们并没有抱怨,德州纤检所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只是朴实地说了一句:“为了大局,没关系。而唯一有可能出问题的,就是仪器设备,我们的机器满负荷运转太久了,昨天彻底坏了,现在正在抢修中。”刘振峰介绍,为了保证公检数据的准确性,德州所只能在加强检查和维护设备各部件方面更谨慎,同时对于有些检修比较慢的零部件,也在竭力想办法与对方沟通,希望缩短检修时间。
采访结束的当天,德州烈日当头,记者踏上了回京的列车,眼前不断闪回着纤检人的身影和他们“有温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