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下中国企业投资的机遇与挑战

2016-11-02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6期
关键词:企业

民间投资的下滑,并不说明在社会上难以找到投资回报较高的项目。事实上,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确有一些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下降了,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一些项目,投资一年的收益可能真的不如在北上广买套房获得的增值多。但是,仍有很多项目或者在短期有不错的收益率,或者在长期来讲有很好的收益率。民间投资之所以出现较长时间的下滑,一方面显示了较多企业对未来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则说明了企业在投资方面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L型走势,中国政府发起的供给侧改革为很多企业提供了难得一遇的良机,只要企业善于甄别分析,就不难斩获具有远大前途的投资项目。

一、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投资良机

可以说供给侧改革下的企业投资机遇是非常普遍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下面分别加以阐释。

(一)国内机遇

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政府设定的增长目标是从2016年到2020年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长。由于外需增长疲软,上述增长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包括投资和消费在内的国内需求的增长。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有很多良好的机遇。

首先,从供给侧来看,产业升级的空间巨大。中国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即使现有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造船等产业出现相对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因工资上涨失去比较优势,这些均属中低端产业,中国可以向中高端产业升级。此类投资机会很多,一方面本身资金实力较强、技术积累较雄厚的企业可以向纵深发展,在核心资产和先进技术方面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可以开展兼并重组,对行业内资源进行整合,无论哪种形式,不仅有利于产业升级,而且会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率。

其次,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中国过去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做了不少,但主要集中在连接一个城市到另一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港口等,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如地下铁路、地下管网等还严重不足,这方面的投资有利于减少拥堵,改善卫生,社会回报和经济回报都很高。这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难得的机遇,国有企业可以以自己的天然优势进入这些领域,民营资本也可以按照灵活多样的方式独自或者与人合作参与这些领域。

第三,环保领域的投资机会多。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具有很高的社会回报。当前全世界的共同期望是降低矿物能源价格,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预计这场革命在未来十年内将带动一个年产值达数万亿美元的产业。虽然现在关注的焦点大多在能源方面,但事实上碳基产品是全球经济的基础,这点必须改变。比如,仅次于能源和交通的全球第三大二氧化碳排放源就是水泥业,这个行业每年产值达数万亿。另外,太阳能、风能、智能电网和生物燃料等随着技术的突破,也会有很多机遇。不过,这些产业中绝大多数的公司都是刚刚开始经营的小企业,可能几年之内都不会有成熟产品进入市场,需要长线投资。

第四,城镇化需要大量投资。中国现在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发达国家城镇人口一般占8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城镇化将不断推进,需要大量的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大城市的幼儿园、养老等方面缺口很大,光靠政府或者国有企业,供给严重不足,急需社会资本进入这些领域。

最后,现代高新技术拥有巨大投资机遇。现代高新技术对社会和经济有深刻的影响,一旦成功,会带来极大的经济回报。目前超级高铁、VR、AR、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是各国大型企业投资的重点和热点。

上述都是很好的投资机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都不是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挖个洞、补个洞”建成后不能提高生产率水平的投资,而是在短期内可以创造需求、增加就业,建成后可以补短板,提高经济效率和质量,属于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超越凯恩斯主义的举措。

在经济下行状况下,国内尚有大量好的投资机会,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经济下行出现产能过剩,下一个增长点是什么很难找到,即使现在有了3D打印、电动汽车等一两项新产品、新技术,其投资仍不足以拉动整个经济走出疲软的困境。其次,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普遍较为完善,投资需求很小。发达国家的环境也相对较好,并已完成城市化。所以,在经济下行时,判断中国的发展前景,不能简单地将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参考。显然,我国发展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的余地大。

此外,中国在具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投资条件和优势。

首先,中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积累的负债总额占GDP的比重不到6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政府负债都已超过100%,中国运用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比其他国家大得多。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平台向银行或影子银行短期借债,进行长期基础设施投资,出现期限不配套的问题。去年以来,财政部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城建债,以置换其在银行、影子银行的欠账,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必要时可加大力度,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

其次,中国的民间储蓄接近GDP的50%,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国家之一,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撬动民间投资,包括以PPP的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于基础设施。

第三,投资需要以外汇从国外进口有关技术、设备和原材料,中国则有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

第四,中国的银行利率和准备金率高,政府还可通过降低利率和准备金率等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达到支持投资的目的,不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是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出现了流动性陷阱。

第五,随着“营改增”的实施,中国的税收体制将更加合理,重复征税的弊端将逐渐得到缓解,这有利于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进行投资。

(二)走出去的机遇

最近几年,一些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美国家和地区,为促进经济回升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有的扩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有的开放了一些过去不开放的敏感投资领域。同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资本流动地位也在不断扩大,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非常需要接受中国的直接投资。

此外,对外投资机会大好的同时,我们面临的投资条件和优势前所未有。

1.“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

从21世纪初提出“走出去”战略后,关于“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不断加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被列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增强了中国企业与个人对外投资的信心,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和个人进行对外投资指明了方向。

在具体政策方面,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修订出台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同年9月,国家商务部修订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两个办法的主要内容是大幅提高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权限,确立“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核准范围,10亿美元以下的项目,只要不涉及敏感国家、地区,只要不是敏感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

2.“一带一路”战略为对外投资开辟了广阔天地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倡议,沿线有64个国家、44亿人口、21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是世界上跨度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中央对这一战略构想非常重视,2014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大金融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并强调这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中央还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推动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主导建立了亚投行,开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投资亚洲或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包括其他项目。2015年4月15日,亚投行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已经亮相。

二是发起建立了丝路基金,目前出资400亿美元,以后还会扩大,下面还要设一些子基金,包括产业、国别的子基金,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这个基金将支持所有的“一带一路”项目,已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建立机构并开始运作。

二、企业投资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企业具有大量投资机遇,但也不应该忘记投资中可能存在的挑战。随着经济增长的下滑,外贸需求的疲软,新的投资机遇虽然前景可期,但也需要更多的投资甄别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如果事前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分析,事中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项目的风险可能会非常大,甚至会失败。对国内投资的挑战,中国企业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展开叙述,下面着重谈一下境外投资的挑战。

日前,墨西哥高铁项目无限期搁置再次引发外界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风险的担忧。此前,泰国“大米换高铁”项目曾被搁置、国人赴加纳淘金遭驱逐、三一集团在美风电项目受挫等,都反映了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风险重重。

(一)社会层面的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东道国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东道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关系发生变化时对投资主体所造成的风险,它包括了政府更迭、政策或法规变化等所致的风险。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往往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局时常不稳,国内的党派之争有可能会导致国家政策、法律的贯彻实施缺乏连续性,政府官员所做决策往往受个人利益或各自选区利益或者党派利益影响,贷款人和投资人可能面临因政治权力变更与政策变化等所带来的风险。

2.法律风险

各国国家法律体系不同,尤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家的法律传统与我国法律体系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其成文法典不多,涉诉时往往是适用先例。而考察案例是一个极为浩繁的工程,对外来投资者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再加上,许多国家政府官员法制观念不强,法律在现实中的执行力较差,通过司法救济方式化解外商投资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或者纠纷的可能性小。

3.政府风险

在绝大多数国家,政府都相对弱势。中央政府缺乏权威,政府部门各自为政,政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比较差,人员频繁更替,办事效率低下,服务意识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时间成本比较大。同时由于政策透明度不高,企业在项目投资审批等过程中还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4.文化风险

现代世界文化各异,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涉及许多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背景下生活的人群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方式、民族特性、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这些差异产生的冲突往往会给中国企业的投资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

(二)经济层面的风险

1.外汇风险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或遭受损失的多少,除了市场与竞争因素外,货币与汇率的变化常有较大的影响。次贷危机以来,美元币值不稳定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而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体制仍以美元进行结算为主导,如果以美元或者第三方货币结算,那么,美元及第三方币值的波动对中方投资者来说,将是持续的不稳定性因素。

2.利率风险

中国企业对外项目大多是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类项目,这些建设项目施工时期长,投资额度大,其中有部分借贷资金,利率变化会直接影响投融资成本,银行对项目融资利率的提高会导致项目资金成本或债务负担的增加,使得项目偿还贷款的风险加大,也提高了项目资金的成本和机会成本。

3.市场风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结构决定了宏观经济对内外部各类风险的抵御能力较差,市场的周期性波动相应地会更加频繁,使得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防范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三)企业层面的风险

1.企业管理风险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但不像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对外部地区的扩张性,以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之后往往面对的是自己不熟悉的文化。进入其他国家投资的国内企业往往难以找到既精通业务,又会外语,同时还了解当地国情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管理者既要考虑如何保证投资能够及时产生效益,也要考虑市场波动的风险。

2.成本变动风险

当今许多国家往往欢迎外来投资资金,却不欢迎外来劳动工人,对外来工人的工作签证发放门槛非常高,项目如果涉及大量劳务的输出,则存在劳工签证的问题,如果项目时间很长还存在重新办理的问题。如果用当地劳工则需要符合当地的劳动法、有关工作时间、保险工伤等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企业用工成本。

同时,中国企业在他国投资时进行大量的设备与材料采购,有可能在国外采购也有可能从国内采购,各地之间的价格可能存在极大差异,同时也可能存在比较大的价格浮动,从而使得这部分成本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信用保障风险

信用保障风险是指在国外合作伙伴的不可靠所带来的风险。中方投资企业对国外的交易对手、合伙人、债务人等业务伙伴的经济背景、资信能力,难以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加之在当地投资经验并非十分丰富,不十分通晓该国相关法律法规,面对不熟悉的市场和并不健全的法律体系与监管机构,中方投资者的信用风险程度加大。

4.结算索赔风险

在海外实施项目,中方企业相对当地的力量来说总是薄弱的,很多企业都是在项目竣工后,由于业主拖着不结算,最终造成做了事拿不到钱的结局。索赔最终往往成为项目工程价款的重要组成部分,索赔能否得到支持很有可能成为项目能否实现盈利的重要因素。

5.资源品质风险

中国企业参与矿业资源开发的时机较晚,一些优质的矿业资源已经被国际矿业巨头捷足先登,现有矿山项目的总体条件较差,因此在项目甄别上要格外谨慎。要通过专业的机构确认矿权有效期、合法性、资源储量的可靠性和未来前景。如果做不好前期工作,很可能事倍功半。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