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狼地图”绘制者的初衷
2016-11-01毛亚楠
毛亚楠
除了总结收集实例,康宸玮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现象根源的探讨上,他认为,深入了解实施性骚扰的特殊群体,是调研的关键。
近年来,国内高校校园人员构成的日益复杂化,使得校园作为居住空间的“象牙塔”形象早已被打破,频发的校园暴力、校园性骚扰等事件早已不是校内人士的鲜见话题。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论坛“蛋蛋网”上,每隔几天,就会有学生发帖称,自己在校园内遭遇了性骚扰。甚至有人将这类带有“露阴癖”、“猥琐男”、“变态狂”关键词的帖子戏称为“月经帖”,来意指此类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和常态化的趋势。
在北师大读书的3年时间里,该校中文系大三学生康宸玮说,类似的网帖他“不知道看了多少”,且基本都是“新闻乍起又多不了了之”,“除非有天校园性骚扰事件程度升级引起全面重视,比如今年夏天的南京大学性骚扰事件,可能没有机构或措施能行之有效地杜绝类似事件,但恐怕这也算为时已晚”。
为此,今年4月,康宸玮决定彻底调研此类事件。他在微信和学校论坛上发布了“悬赏令”,并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期待在师大遭遇过性骚扰的人能主动同他联系,并保证自己一接到反映,“应该跑得比保卫处还快”。
康宸玮共用了4个多月时间,通过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公开渠道,采访并收集了自2007年以来,北师大确认发生的60起性骚扰事件,并实时监控北师大从其时起正在发生的校园性骚扰事件。然后对案例进行横向对比、寻找共性,并研读相关参考文献,最后交出了一份聚焦“校园性骚扰”的调查报告。
这份调查报告名为《沉默的铁狮——2016年北师大校园性骚扰调查纪实报告》,康宸玮表示,“所谓‘铁狮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因为北师大地处铁狮子坟,‘沉默的铁狮暗指此前少有人关注这一领域;此外,铁狮还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他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形成自己的力量。
整份报告约1.3万字,包含大量案例、数据、理论分析和图表。其中,引发人们关注的是,报告中,康宸玮按照危险等级,详尽地标注出了北师大校园内的22处性骚扰多发地,使得这张题为“2007至2016年北师大性骚扰次数地域分布图”的地图在传播过程中成为一部分人的“自救手册”,颇有些“前方施工,请绕行”的意味。
发现性骚扰者的“突破口”
《沉默的铁狮》以一名涉嫌性骚扰的大二男生被劝退一事开头。此事发生在今年的5月,彼时康宸玮和助手已开展校园性侵调查一个多月了。康宸玮了解到,这个男孩是被一群人从教学楼的女卫生间里抓出来的,人们在他手机里找到了半个月前他偷拍女卫生间的照片。这名男生来自北方农村的特困家庭,从小被父母严加看管,考上大学原本是非常励志的剧本,却因缺乏性的教育而迷失在前所未有的诱惑之下。
男孩被开除离校后,断绝了在北京的所有联系,康宸玮用尽各种方法联系他,最终在一张快递单上找到了他家的联系方式,电话打通后,可对方却拒绝回答,男孩的母亲带着哭腔问康宸玮:“同学,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的孩子上了两年大学,就变成了这样?”
此事让康宸玮深思,他意识到“校园性骚扰绝非字面呈现出基于性诉求的单一维度”。“具体而言,实施者的心理和社会动机是什么?对受害者的影响会到什么程度?为什么在北师大等高校越来越频发?作为大学校方和普通学生该如何预防?安保是在哪一块出了问题?长期多次出现在北师大的性骚扰会对这里的两性关系有何影响?不断高涨的反性骚扰声音是否有效?”层出不穷的疑问,指引他一步步寻找答案。
基于掌握的数据绘制而成的“北师大性骚扰事件地图”,康宸玮首先发现了校园的安保存在着“空间的盲区”,而这正为性骚扰者提供了便利的“突破口”。其中,校内学八楼与教二楼两处为性骚扰高发区域。
“例如学八楼,该楼与海报墙之间缺少监控与照明系统”。而根据事件报告者的描述,康宸玮总结该地域以露阴为主,“且露阴者呈现单独性、重复性和预谋性特点”。“在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均报告有一名‘身着褐色上衣,戴着眼镜,身高一米七三的中年男子在此多次露阴。更甚的是,意图在北师大露阴者不知如何达成信息共享,均视此地为‘露阴安全区”。
6月,一名女生举报此地刚有一名男子露阴骚扰后正在逃离。康宸玮搭乘保卫处的巡逻车和学校安保人员一起追查该男子。康宸玮亲历追查,发现抓捕这些人并非易事,“因为这些人会在露阴后五至十分钟内迅速从校园逃离,这个时间段都不够被骚扰女生联系到保卫处”。
而康宸玮发现,露阴者之所以可以如此迅速离开,原因是北师大除有门卫的几个出入口外,还有位于京师大厦的东南门和位于兰蕙公寓的小西门等非正常出入口,“这些出入口没有安保和门卫人员。这也正是距离东南门最近的教学楼教二楼为第二处高发区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北师大地处三环,出入口接连热闹街区,性骚扰者只要步出小门便可轻易在混杂人群中脱身。
康宸玮认为这类似于“破窗效应”。他在报告中指出:北师大的整体印象在骚扰者面前偏向于“软柿子”,露阴者寻求刺激和危险,这让他们本身有意愿尝试挑战秩序,而北师大女生数量众多,加之不够强大的安保系统,使这种危险尝试又几乎可以安全逃脱。这使他们形成固定化地满足自身欲求的行为逻辑。
“所以,当犯罪的收益高于其成本时,犯罪即在发生”。康宸玮引用了英国情境犯罪预防理论的领军人物罗纳德·克拉克的观点。
实施性骚扰者群像
与学校安保人员一同参与抓捕行动的过程中,康宸玮不忘留心观察这些保卫校园的人。他了解到,4月份的时候,北师大保卫处曾追查到一名正在逃离的露阴男,据目击者介绍,该男子冲到了小南门,趁门卫没反应过来,撞过门卫便夺门而出,逃之夭夭了。“安保人员的防范经验不容乐观”。
“这些门卫与保洁人员或部分楼的楼管一样被学校外派给物业公司管理”,他们的月收入只有大概2000元左右,很多人来自乡下,且流动性强。“据悉,门卫队长要工作18年才能获得转正的机会,而北师大保卫处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某次,一名女生在报案时称学校东操场外的小径上有露阴癖,保卫处的接待人员甚至误以为是“录音器”。
有安保人员向康宸玮交心,他认为自己和那些性骚扰者在经济阶层上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不会被异性瞧得起的类型,所以他很能理解性骚扰者种种行为隐含的走投无路。“如果他们是露阴、窥淫这种行为,这是我的职责我会全力去抓,但是我确实认识一个几乎每天来的男子,他只是每天搭讪想找个女朋友,我知道他不会成功,但他只要行为不过界,我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那个安保人员说。
这越发激起康宸玮对那些实施性骚扰者们的兴趣。除了总结收集实例,康宸玮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现象根源的探讨上,他认为,深入了解实施性骚扰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调研的关键。
对特殊人群感兴趣,康宸玮不是第一次。今年2月,他曾公开发表的《她的国——北京市某高校周边“红灯区”性工作者生存现状纪实报告》就曾在网络上一度引发热议。甚至有人发表质疑,认为他是在替这些性工作者们说话。但康宸玮告诉《方圆》记者,他这样做是想让社会对这些所谓“道德上的他者”有更加多元的认识,而不再是那种刻板的印象。
康宸玮跟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细节,今年除夕夜那天,为了弄清楚性工作者“在特殊时间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提着过年礼和他的采访对象吃年夜饭。性工作者“六姐”突然讲起自己“每隔三个月给家里打一次电话,打完电话就把电话卡扔掉”的事情。“六姐”说,昨天她给她爸拜年,父亲问她,“宝贝儿啊,都这么久了,你都不想爸爸吗”,一屋子人听了都抱头痛哭。康宸玮当时坐在那里,意识到“家的讯息是每个人心口的痛”,这种“共鸣感”让他内心无比难受。
而在调研性骚扰者的过程中,康宸玮也是如此,一直秉持着客观又开放的态度。但他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遗憾,调研过程中,能够接受他采访的性骚扰者占少数,他认为自己的报告存在样本量少的问题。但他毕竟也收获了一些有关性骚扰者的零星反馈,比如一名校外露阴癖患者向康宸玮透露自己自慰时喜欢想象女子的脚,因为他认为再神圣的女性,她们的脚也很难保持干净。
但康宸玮还是综合相关资料及案例分析得出了这个群体的大致样貌:性骚扰者的预计身高均在1米65至1米75之间,部分露阴癖者衣服可达数月不更换,这些男子的相貌和性格特征都不受大多数女性欢迎,按照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的话说,他们找不到符合婚姻梯度原则的地位更低的女性,是“桶底”的男人。
“他们承受着对异性强烈的焦虑和不成熟的或挫败累积的体验。越经历挫败,越自卑内向,越不受异性欢迎,反复迭代循环。他们是在整个国家失调的男女比例中行将消亡的基因。他们成年后依然依靠手淫满足性欲,而大多男性此时已可以通过真实的性生活来满足性需求。因此,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露阴或窥淫并非是常态诉求,而更像是一类特定男性或者男性的一段特殊时期殊死一搏的报复,以之抵抗他们无法承受的‘阉割焦虑。毕竟在生活中,他们可能除了露阴行为外,其他任何行为都是不惹人注目的。”康宸玮在报告中写道。
沉默或无效的不沉默助长了骚扰者的气焰
“性骚扰这件事我也碰到过几次,但认真想了想,除了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其他能改变的真的很少,学校里能加强安保,社会上呢?大街上呢?公交上呢?除非法律明文规定严惩,否则也都只是防范。”这是澎湃问吧里一名读者给康宸玮的反馈。
康宸玮告诉记者,就校园性骚扰这件事来说,想根除几乎没有可能。他的报告能够给高校安保提供参考,可在措施上予以改善,“社会政策的调控和群防群治体系的建立也许会是办法,但成本极高”。
而就康宸玮对那些实施性骚扰者的了解,他从性生理学、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的不可控等角度分析性骚扰者的行为动机,康宸玮认为,通用的拘留或批评教育对改变他们的行为几乎是无效的。
据《方圆》记者了解,在国内刑法的范畴中,露阴癖与窥淫癖行为本身是否会涉及犯罪,需要结合其导致的危害后果来判断,多数情况下只会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康宸玮在报告中写道:“当他们一旦被抓获,往往较容易对问题进行如实供述,对犯罪过程能清楚地陈述,但是往往难以彻底改造其消极顽固的违法犯罪心理,其违法犯罪行为具有较大可能的反复性。”
且对于“性骚扰”的法律界定一直存在争议。2005年,《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审,性骚扰首次进入我国立法者的视野,也由此开始向公众传达信息:性骚扰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是如何定罪也是摆在立法者面前的难题。
取证难、犯罪成本过低、主动权、惩罚力度都需要当事人费力才能在舆论和维权中争取证明清白,这些因素都是摆在维权人面前的问题。
而这些困难,都在康宸玮“暗访”并实名举报该校某学院副院长性骚扰学生一事中体现出来。康宸玮认为,此事在他所有调查过的北师大校园性骚扰事件里“情节最为恶劣”,“之前所有的性骚扰主体,学历最高也不过是北邮落第的考博学生。但是当性骚扰者拥有权力时,取证和反性骚扰的难度远非同一量级。”
康宸玮告诉《方圆》记者,他的担心在于:“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试图实施性骚扰的教授要约你去一个地方,有多少女生会有警惕性要带上一个监控设备?而如果约你去的这个地方也没有监控,就算你受到了性骚扰,你又如何去证明?”且据康宸玮了解,那位涉嫌性骚扰学生的教授的不良行为之所以一直以来没有扩大影响,“很大一部分原因基于已往当事人羞耻或担心报复的心理”。
新闻传播学中有个概念叫“沉默的螺旋”。康宸玮认为这是北师大性骚扰事件之所以频发的重要原因。“虽然部分受骚扰女性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表达抱怨或愤慨,但十年间的整体数量仍不过百人左右,而其中很多女性不了解性骚扰的概念,只得用妖魔化的‘变态一词刻板命名,加之人际关系松散,传播效力有限,所以这些女性很难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发起能引起学校或社会重视的号召”。
而更多的受骚扰女性连报案都没有。康宸玮总结,不报案因素有:不想体验警察在询问案件细节时带来的不舒服;不想让自己曾卷入性骚扰的事实引起公众的注意;害怕报案后遭到报复和进一步的攻击;还有一些受害者并不知道性骚扰是犯罪,反而觉得对于所发生的事情应该责怪自己;对警方处理后果失望。
“因此,被骚扰者的沉默或无效的不沉默助长了骚扰者的气焰,使得校园性骚扰事件愈发常态化。”康宸玮说。
希望性骚扰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
因为之前有《她的国》的成功,在做性骚扰调查过程中,人们对康宸玮的“信任感”帮了他很大的忙,“她们都很愿意同我诉说”。报告发布后不久,不断有人向康宸玮打听那位涉嫌性骚扰的教授的名字。但由于学校尚在调查,他需要保密。但让康宸玮意外的是,“有几位女生通过微信后台留言,称一看报告便知是谁,并准确点出了教授的名字”。其中一位留言者是北师大的老师。康宸玮问她,“如果现在需要人证,您愿意站出来吗?这位老师表示‘愿意,并提醒康宸玮“保护好自己”。
康宸玮发现,性骚扰经历带给被害人后续的影响比想象中更为长远,“一名在电子楼自习时被骚扰过的女生,在整个大学期间没有再进过电子楼;而另一名被穿格子衬衫的男生涂抹精液的女生自那以后对所有穿格子衬衫的男性都本能地厌恶”。
“这也是性骚扰最可怕的地方,无论法律怎样追求公平,被害人都要承担长期的痛苦。”康宸玮说。
报告的走红并未改变康宸玮现在的学习生活,“生活还是老样子”,看书、上课、玩游戏和找新的调查做。他也并不意外报告所引发的反响,但他告诉记者,他不希望媒体将着力点仅仅放在他的那张“防狼地图”上,他的初衷是希望“性骚扰这样的新闻事件不再发生”。
北师大也在官方微博上给了康宸玮一个积极的回应。校方表示,对报告中反映的相关情况,正在进一步核实。对于报告中提及的某位教师骚扰学生的事件,学校已启动调查。
《方圆》记者看到,北师大的几个非正常出口,已经开始在安装电控设备。报告中提到的一些事件高发区,也已经安装上了报警装置。
康宸玮也已开始了下一个选题的探索,他告诉记者,自己仍会继续采用纪实报告的形式对社会做出自我的解读,他相信真实的力量——“我必如雪崩再来”,大意是会拿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