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细胞分裂部分内容的新认识
2016-11-01邱财兴
邱财兴
摘 要: 高中生物学的知识相对复杂,细胞分裂部分的知识点更涉及各个方面,导致学生容易对各项概念产生混淆,但细胞分裂部分的知识是高中生物的重要基础内容。本文简要阐述了细胞学说的发展及真核细胞的常见分裂方式,并对高中生物中容易产生认识错误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以期帮助学生准确区分各类细胞分裂相关的理论。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细胞分裂 新认识
细胞分裂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基础。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细胞分裂部分的知识是将生物学科的其他知识相连接的重要纽带,在整个高中生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这一部分的知识是考试频率较高的一部分。为了提升高中生物细胞分裂部分知识的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生物细胞分裂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进行修正和再次认识。
一、细胞学说概述
(一)细胞学说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细胞,从动态的角度对细胞的功能和生活史等进行研究。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学科的重要内容,主要通过细胞研究生物的生态特征。从广义上说,细胞学不仅是学科知识,更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由于细胞学说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因此这部分知识点难以实现明确的内容细分,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二)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在高中生物细胞学的内容中,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丝分裂,即指细胞分裂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包含了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过程。其中,分裂期主要有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及末期阶段。二是无丝分裂,相对比较简单,大多表现为细胞核的延长。在整个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等的参与,类似于蛙的红细胞的分裂,因此被称为无丝分裂。
二、高中生物细胞分裂部分知识的新认识
(一)对减数分裂前期I和中期I的新认识
1.对“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的新认识
目前,在实际过程中,仍有某些教师采用“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的说法。教师认为,若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完全实现配对,无单体染色体存在,则可判定为“联会时期”。若在配对的染色体中出现四个染色单体,则可判定为“四分体时期”。但在高中教材、相关的辅助资料,甚至是高校专业教材中都没有这两种提法。事实上,“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这类说法并不能明确地表示细胞第一次分裂的不同时期。
实际上,前期I和中期I的差别是相当明显的,国内已有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严格来说,联会是四分体形成的基础,而四分体则是联会的结果。在偶线期,就已经有四分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四分体的存在并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才能被发现,而间期I的染色体复制是四分体存在的重要前提。在细胞分裂的前两个阶段,四分体都是以统一的形象出现的;直到后期I,配对的染色体开始活动时,四分体此时才真正消失。因此,利用“联会时期”和“四分体时期”对细胞分裂进行判定的准确性有待商榷。
2.对减数分裂中期I图形的修正
据上文阐述,此时已经可以明确的是,中期I的染色体的明显特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四分体的位置在赤道面上;二是所有的四分体的非姐妹DNA之间都存在交叉,且交叉点在DNA的端部;三是所有的四分体的同源DNA的外形几乎一致,都呈粗段的形态,且距离较近;四是在表示图上,大多采用黑色和白色两种颜色,表示两个同源染色体的来源的不同;五是在任一中期I细胞上,都存在至少2n条DNA,如图2所示。
但目前的许多辅助资料,都将图1判定是中期I,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是有教师同样也将图1判定为中期I。
图1 修正前的中期I示意图 图2 修正后的中期I示意图
(二)对“着丝粒”和“着丝点”的新认识
目前在高中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着丝点”一词,某些教师没有做两者的明显的区分。实际上,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曾经的显微镜技术下,两个概念并没有准确的划分。遗传学家大多使用着丝粒一词,细胞生物学家则多用着丝点一词。随后电镜逐渐被运用于生物学研究中,此时两者的区别开始被发现。实际上,在电镜下的细胞,能够发现中期DNA的外侧有附加结构,此时将其称为动粒,即着丝点。而将DNA中较为宽广的区域称为着丝粒,与动粒呈平行排列的状态。
从分子的角度看,着丝粒的主要组成是重复排列的异染色体,与其他的染色体有一定的区别,其具有更强的抗核酸酶的能力。着丝点的外部还附有其他物质,主要呈纤维状,其基本形态为纤维状物质组成的冠,而其主要的构成是蛋白质,其中包含少许的RNA及DNA。现在已经能够证明,中心结构区域表示为着丝粒的范围,而着丝点是作为纺锤丝的附着点存在的。
(三)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的新认识
在有丝分裂中,当间期染色体复制时,一个染色体复制为两个同样的染色体,为着丝点的形成奠定基础。在分裂前期,染色质逐渐发生变化,所有的DNA都拥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且都拥有着丝点和着丝粒。也就是说,每个染色体都有一个着丝点,而并不是所有的染色体都有着丝粒,在细胞分裂中期也是如此。到细胞分裂的后期,着丝粒发生分离,几乎每一个姐妹染色体在同一时间发生分离。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与有丝分离有所相似,但两者的不同仍旧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四分体上的着丝粒和着丝点的数量都是四个,而一侧纺锤体并没有与着丝粒相连。
生物学的内涵极为丰富,细胞分裂部分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这部分知识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比较重要。高中生物教师只有不断完善生物学的研究,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并不断坚持更新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以保证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教学和生物研究上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姜丰仪.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几点发现[J].科技资讯,2012,05:237.
[2]齐永平.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关注有丝分裂概念内涵的挖掘[J].生物学通报,2014,06:6-10.
[3]慕晓茹.基于认知原理的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研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0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