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激发问题,问题孕育创新
2016-11-01朱骊婕
朱骊婕
初中地理课程的开放度与包容度往往会比其他参与中考的科目要大,没有了中考的束缚,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发挥,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质疑,在质疑中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抓住心理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开学第一课,往往是能否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关键时刻,就如心理学上所说的“首因效应”。初中地理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地理,地理包括哪些内容。部分学生对于“地理”的含义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是最基本的好奇体现。如果此时老师照本宣科将“地理”定义一字不落地说一遍,学生的感觉可能就是无聊、枯燥、不懂,“地理”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差”。但老师换一种形式的话,反问学生:“你认为的‘地理是什么?”学生自主发言,老师可以选择其中认为恰当的答案作为“标准答案”,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组词的方式,将“地理”两个字分别组词,再组合便是最简单直接的解释,学生能够明白。地理包括的内容,可以采用大量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展示与我们生活相似或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可以是与我们很远又神秘的宇宙,让学生体会到“地理”是开阔的又是有趣的,“地理”不局限于书本,它后面的世界是很大很大的。学生有了这样的心理体会,兴趣的种子就会慢慢萌芽。在后来的教学中同样利用地理的开放度,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兴趣不断持续。有了兴趣,问题意识才算有成长的沃土。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问题意识
(一)质疑来自生活实际
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往往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一旦关注了,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火花。教学中,仅仅以课本为教学材料是远不够的,空洞的理论及无法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不能算做学生真正拥有的知识。不管是课标要求还是生活需要都应该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
在学习《印度》这一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印度的气候,学生对于这一部分一直较为头疼。教学中我先从印度妇女的传统服饰入手,做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这种衣服穿上身应该是怎样的感觉?”“印度妇女一年四季都这样穿,那在太仓也可以四季都穿它吗?为什么?”“这与当地的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经过思考,观察印度所处的温度带,答案显而易见。部分学生在了解印度的气候后,发现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气候是一样的,但传统服装却不同,因此发问。面对质疑,我选择让学生尝试自己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再进行交流。
(二)质疑来自“陷阱”
初中地理的部分知识点相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除了空间立体感的缺乏外,还有就是学生的缺点,如粗心。好的题目通常是灵活的,还会设置些“陷阱”,一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糊里糊涂的学生很容易中招。老师往往会在考试前反复强调知识重点,希望学生聪明一点,不要见到坑就往里跳,思维多转两圈再答题。殊不知,平时的“犯错”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生可以在错误中寻找原因,在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填补思维漏洞,学会避开“陷阱”,达到学习上的突破。
讲解第六章中的“世界第一大洲”内容时,亚洲能成为世界第一大洲主要是因为亚洲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当我问学生“亚洲是世界上跨经度和纬度最广的大洲是否正确”时,很多学生会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很明显,学生会踏入“陷阱”,一方面可能是粗心,另一方面是基础概念不清。有的学生会质问:“经度是指示东西方向的,那‘跨经度最广不就是‘东西距离最长?”这里,我要求学生看清文字,距离是指长度,而经度是指度数,跨的距离长不代表经度也跨得多。对于钻牛角尖的学生,还需多加提醒他们注意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所以,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应是南极洲(跨360°)。学生在经历了正误答案的思辨过程后,综合性的思维能力会有所提高,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管理机制,问题萌发创新
现今管理学生方式讲究“鼓励为主,惩罚为辅”,从鼓励方面来说,平时的德育量化分数是对学生最基础、最便利的“奖品”,甚至可以让学生后续积满一定分数向老师兑换神秘奖品。种种措施,最终是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再加之平时的生活知识积累,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能展现出“奇思妙想”,不时也会迸发出新的创意。
如讲解中东地区的建筑特点,这与上学期学到的西亚建筑差不多,都是“墙厚、窗小”,而现在又多了个“平顶”,我问学生有没有形象的方式将这六个字记忆,有位学生突然冒出来:“不就是一个脸皮厚、眼睛小、平顶头的脑袋,跟XX长得一样。”其他学生一听都乐了,同时也记住了。再如说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90%以上都是黑人,所以被称为“黑非洲”。我便问:“那北非的人种是?”某班级里一位特别黑的男孩说“像我一样的白人”,其他同学顿时哄堂大笑,不停地有学生说“你要是白人,那我们都是‘太白人了”、“老师,我怎么看不到你了,你都白得透明了”,学生的玩笑话不少,但在这样的嘻嘻哈哈背后,也是知识传递的一种方式。同时,检测学生关于知识点的记忆情况及记忆是否有误,如上面学生的答案不准确,需更正“北非是白种人,但我们是黄种人”。类似于例子中出现的课堂“小玩笑”,往往可以展现出学生无限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生活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积累。这些内容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源于学生又用于学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发现新问题并突破它,使量的积累变为质的飞跃。要想让学生成为“问题学生”,老师也应是“问题教师”,老师善思善问有利于引发学生乐思乐问,才能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