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童话,写童话

2016-11-01于艳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童话想象儿童

于艳

小孩子阅读是从童话开始的。一个个美好的童话开启了他们童年的序幕,他们在童话阅读中,认识、感受世界的善良与美好,因此,童话作品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童话中,作者以神奇的幻想、美好的想象,赋予动物、植物乃至没有生命的一切事物以感情。在童话故事中,小鱼可以飞,番茄可以说话,老鼠可以战胜大花猫,小孩子可以不写作业、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童话堪称孩子倾吐内心感受、表达美好愿望的最佳方式。

童话,《辞海》是这样定义的: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熏陶。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童话最初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相传,是传统口述民间故事的一部分,因此,童话的历史难以考证。最早以文字形式流传的童话故事出现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后,童话故事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我国童话的创作出现于“五四”前后,茅盾的《寻快乐》堪称是童话创作的雏形,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童话。

童话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为了便于教学,按照“表现方法”这一维度,我们将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这三者并非截然分开,有时互有联系,也就是说,在一篇童话中,可能既有常人体表现方法,也有拟人体表现方法。

拟人体童话是童话故事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是写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物质人格化以后的思想、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新奇、美妙的故事。在这类童话中,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等,都不仅有生命,而且有思想感情,它们像人一样会思考、行动,有情有义。《木偶奇遇记》被公认为拟人体童话的代表之作。

在常人体童话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看起来与常人无异,但其性格、行为、遭遇都极度夸张,往往具有某种讽刺性和象征性,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

超人体童话所描写的是超自然的人物及其活动,主人公常表现为神魔仙妖、巨人侏儒之类,他们大都有变幻莫测的魔法和种种不平凡的技艺,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幻想,而且是最丰富、最自由的幻想,因而童话是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最好文学样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一些千奇百怪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要解开这些疑团,唯有借助想象。跟成年人相比,儿童更喜欢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更富创造性。童话把现实中复杂的问题单纯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严肃的问题轻松化,让一些抽象的道理和道德观念自然地潜入儿童的思想之中;童话有完美的大结局,能够增强儿童的信心,激发儿童对现实世界的憧憬和向往,对儿童认识世界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引导作用。教学中,善于利用童话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义非凡。正如周作人先生所说:“童话者,原人之文学,亦即儿童之文学,以个体发生与系统发生同序,故二者,感情趣味约略相同。且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使各期之儿童得保其自然之本相,按程而进,正蒙养之最要义也。”

童话教学无疑给孩子们的读写提供了一根特别受用的拐杖。结合童话这一文体的特点,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倾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就是说,儿童的阅读活动与语言习得不可分开,童话故事在儿童语言世界的构建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乌鸦喝水》一文,让学生课上先听听这个故事,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教学中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借助讲故事这一策略感悟故事内容、体味语言之美。又如《公鸡的脸红了》这篇童话,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故事,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哪几种小动物?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个过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养成边听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对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非常有益。

再者,童话中对话比较多,活泼有趣的对话塑造出许多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让学生反复去听,反复去感受,有利于训练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知能力。如,在《狼和小羊》一文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紧紧扣住“找碴儿”这一主线,抓住人物对话让学生反复读、听,并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谁找谁的碴儿?一共找了几次碴儿?找的什么碴儿?学生在听记的过程中不但把握了童话的角色形象,而且感悟了童话的故事情节。

二、利用情境学习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所以,童话教学需要我们把读童话和学习语言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安徒生《海的女儿》所描写的美轮美奂的海底宫殿,“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焚烧着的火。地上是最细的沙子,但蓝得像硫磺发出的火焰。在那儿,处处闪着一种奇异的蓝色光彩。当海是非常沉静的时候,你可以瞥见太阳,它像一朵紫色的花,从它的花萼里射出各种颜色的光”。这些奇妙的美景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瑰丽、美妙迷人的海底世界,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佳作。所以,教师可以在音乐中一边创设情境深情讲述,一边让学生闭眼想象,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将文字与幻想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实现发展语言的教学目的。

再如,《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有一处描写了奥菲利娅与“死神”相遇的情节,教师采用“欲扬先抑”的策略,把落脚点放在了对故事前情的探讨交流中:

师:过了一段时间,奥菲利娅小姐攒够了一些钱,买了一辆旧的小汽车。从此奥菲利娅小姐便开始周游世界,她的影子们一直跟着。说到这里,这个故事本该结束了,你们认为呢?故事的确没有结束。猜猜看,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

学生在猜想交流中逐步明晰童话故事的魅力和核心之处就是想别人所想不到的事情,构思别人猜不出的情节,这才是与众不同、情节曲折离奇的童话。这样的设计,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想象交流中加深了对童话特点的认识,这一文学体验本身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我、体验情感、展现思维的过程。

三、角色表演记住语言

童话故事富有情趣。教学童话时适当安排表演,对学生张扬个性、感悟文本有着很好的效果。如《去年的树》这篇童话,篇幅不长,文章省略了很多树与鸟儿的心理活动,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也使文章的情感表现得更有张力。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如,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却没有见到老朋友树时,他会想些什么?鸟儿在寻找朋友树时会想些什么?鸟儿盯着灯火看,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结合这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表演,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能使学生对树与鸟儿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再如,《我的幸运一天》这篇童话写了小猪智斗狐狸的故事,对于狐狸给小猪洗澡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生动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样,学生们有图可依,有话可说,自然兴趣盎然,争相描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并通过“演一演“的方式,使学生在表演中将本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童话阅读与童话写作有机结合是彰显小学童话教育价值的体现。比如科学童话《小壁虎借尾巴》,讲的是小壁虎的尾巴具有再生功能,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科普书籍就会知道,具有再生功能的动物还有很多。如,鲨鱼的牙齿可以反复生长,蚯蚓具有“克隆”自己的本领,娃娃鱼的四肢断了还可以再生,水蛭、蜥蜴、海星也都具有再生功能……学生只要换一个角色,仿一仿对话,一篇新的科学童话就会诞生。还有《狐狸和乌鸦》一文,描写狐狸的句子有“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等,这些词语将狐狸的狡猾表现得活灵活现。教师在带领学生体会这些词语妙用的同时,不妨让学生参考例文写一段乌鸦失去肉以后的心理活动,通过语言的模仿和拓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再如,意大利童话作家卡尔洛·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作品中的主人公皮诺曹是由一块会说话的木头削刻成的木偶,他和所有孩子一样,自我意识很强,有各种各样的自私心,而且这种自私心总不能及时抑制。同时,皮诺曹也具有孩子们特有的性格:重感情、信赖人、自尊心强,有被爱的需求。他也狂妄、狡猾,常用撒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小仙女为了惩罚他,对他施了魔法,只要他一撒谎,鼻子就会变长,不爱学习耳朵就会变成驴耳朵。最后折磨着他的驴耳朵和长鼻子终于使他悔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说谎的恶习,最终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小男孩。这篇童话的魅力就在于童话性、儿童性、欢快的幻想和真切的现实世界四者的结合。学习这篇童话时,不妨指导学生仿照情节进行创编。学生在创编中不仅会自然运用积累的童话语言,还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想象,创编出一个个生动有意义的童话情节或故事。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永宁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童话想象儿童
快乐的想象
一生
童话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午夜童话镇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