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爱和孤独

2016-11-01吴子茹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圆梦

吴子茹

斯皮尔伯格或许是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好莱坞导演。他熟知大众的审美趣味,也少有商业上的失败。近日他带着新片《圆梦巨人》前来中国,“这是一个有关爱和孤独的故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还是老样子:一头浓密的头发,两鬓和下巴连绵的大胡子,鼻梁上还是架着那副标志性的圆框眼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以这样的形象示人了。但他的发须已经有些斑白,这让他整个人看上去睿智又顽皮。

斯皮尔伯格又来中国了。借着宣传他的儿童奇幻片《圆梦巨人》在中国上映的契机,这位早已在中国拥有广泛声誉的好莱坞导演再次出现在北京。即便对好莱坞了解不多,斯皮尔伯格也是少数随口就能叫得出来名字的美国导演。如果你没听说过《大白鲨》《太阳帝国》《人工智能》《少数派报告》,那么你至少应该听说过《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或者《夺宝奇兵》《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丁丁历险记》……他们都出自这位好莱坞的犹太人导演之手。

一个有关爱与孤独的故事

孤儿院里晚睡的小女孩苏菲,不小心看到深夜在街上溜达的吹梦巨人,为避免泄露踪迹,巨人把她掳到了自己所在的巨人国。小苏菲起先非常恐惧,但她逐渐发现这个巨人很友好。吹梦巨人负责编织梦想,再把它们吹进人们的梦里,并且,他不吃人,宁愿吃一种很难吃的鼻涕瓜为生。而在巨人国,吹梦巨人是唯一不吃人的,他和人类世界的苏菲一样都是孤独的个体。两人渐渐成了好朋友,最后,小女孩和吹梦巨人一起,努力打败了其他食人族的巨人们。

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一再修改,最开始被直译为《好心眼巨人》,后来又被译为《吹梦巨人》,最后确定在中国上映时,它被赋予一个看上去更美满的名字:《圆梦巨人》。

和当下这个时代崇尚快节奏、寓意复杂深刻的儿童动画片相比,《圆梦巨人》简单、直接,节奏慢得像是属于上个世纪。从情节上看,电影完全忠实于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原著。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过于低幼。

这或许与斯皮尔伯格逐渐老去的年龄有关。半个世纪的电影导演从业经历,斯皮尔伯格共拍出了30部作品,其中涵盖各种类型片,既有单纯叫座的商业片,也有以严肃和深度著称的历史片,但在他接近70岁时斯皮尔伯格却反而刻意摒弃掉一切潮流的东西,一心一意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古老的讲述手法,讲述起一个纯粹而简单的儿童奇幻故事。

“这是一个有关爱和孤独的故事,这也是原著打动我的原因。”面对电影上映后影评界有关与时代脱节的质疑,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说,他坚信这样的故事是超越时代的。总有一些人会沉下心来看这个故事,并在其中找到共鸣。

唯一的野心似乎就借由技术去表现了。事实上这也是一直以来电影这个媒介最吸引斯皮尔伯格的地方。经由电影,斯皮尔伯格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境,而数字技术的发展,让这些梦境更真实,以前不可能呈现的东西,都能够一一实现了,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没有比这更让人激动的了”。

比如在《圆梦巨人》中,他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达到了实景和绿幕无缝融合、CG技术和虚拟协同摄影完美结合。小说中的场景被生动地再现,哪怕最细微的情绪也得到了细致的捕捉。这是十多年前,斯皮尔伯格买下《The BFG》这篇小说的电影版权时无法实现的。他的很多电影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后呈现都会花费漫长的时间,这部片子也一样,直到去年它才最终被搬上荧幕。其中技术成熟到足够呈现原作、捕捉细微情感,是斯皮尔伯格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圆梦巨人》由罗尔德·达尔1980年代创作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来。罗尔德·达尔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擅长创作恐怖的成人短篇故事。

很早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就在家里的餐桌故事会上讲述过罗尔德·达尔这个故事。他非常清楚孩子们对哪部分感兴趣,读到哪里大家会屏住呼吸,到哪里大家又会齐声哈哈大笑出来。餐桌故事会是斯皮尔伯格与家人交流的地方,也是他很多时候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和孩子们聚在一起吃晚餐时,斯皮尔伯格会跟孩子们玩讲故事的游戏,他起个开头,孩子们接着编下去,最后再由他来结尾,孩子们乐此不疲。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被称为好莱坞最懂得观众口味的导演,或许与这个餐桌上的小游戏有关。

斯皮尔伯格式的童话

在好莱坞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斯皮尔伯格无疑都将是一个绕不开的人。

他几乎擅长拍摄一切类型片。早期的惊悚片、科幻冒险片,以及后来的战争史诗片、人物传记片等等。看那些宏大、深邃的战争史诗片时,人们很难想象,一部简单纯粹的儿童故事片也同样出自这位导演之手。前些年,六十多岁的斯皮尔伯格曾将广为人知的故事《丁丁历险记》搬上荧幕,并一如既往成功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极高的票房纪录。

而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儿童科幻片《E.T.外星人》,就曾获得口碑和市场的双重成功。这部充满温情和淡淡忧伤的片子甚至为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尽管已经时隔30多年,再回头去看,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科幻片和斯皮尔伯格今天导演的《圆梦巨人》仍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终其一生,斯皮尔伯格都执着于讲述迷失男孩的故事。《E.T.外星人》里,一个迷茫孤独的小男孩和一个迷途外星人相遇。小外星人来到地球,迷失了回家的路,而主人公小艾略特也正处于迷茫境地,他的父母刚刚离异,他对曾经十分迷恋的游戏又失去了兴趣。艾略特偶然发现了迷路的小外星人,并对他产生了同情心。

就像《圆梦巨人》中孤儿苏菲和巨人国里唯一不吃人的吹梦巨人一样,艾略特和E.T.这两个孤独的个体最后也成了心心相映的好朋友。一个孤独迷失的孩子跌入不可思议的境地,凭借真诚善良的品质和聪明机智,来对抗来自整个世界的孤独和不理解。这是典型的斯皮尔伯格式的童话故事。

斯皮尔伯格执着于从孩子的角度切入故事。或许正是因为这一视角的切入,能为斯皮尔伯格所有的电影都镀以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底色。

《E.T.外星人》的最后,迷茫的小外星人最后不仅得到了艾略特的友谊,也获得了他的朋友、家人的认可,他们一起帮助他回家。小伙伴们最后将E.T.塞进艾略特自行车的框子里,在大街上疯狂踩着脚踏板,最后自行车凭空飞起。在斯皮尔伯格的配乐搭档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小提琴音乐声中,观众和E.T.一起飞离地面,又在弦乐中飞过月亮,最后在圆号声中着陆,唯美又忧伤。

这个漂亮而震撼人心的场面,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电影场景之一。

2016年10月10日,北京,电影《圆梦巨人》首映现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左一)、范冰冰(中)、黄多多。

事实上,不单是儿童片《E.T.外星人》,斯皮尔伯格即便拍摄严肃沉重的“二战”片《辛德勒的名单》,全片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那个被誉为神来之笔的红衣小女孩仍然寄托了一点明亮的希望。也因为擅长选用小演员,斯皮尔伯格的电影诞生了不少童星。比如《太阳帝国》小男孩吉姆的扮演者,13岁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被斯皮尔伯格选中,从此走上从影之路,一路成为最受美国观众欢迎的“蝙蝠侠”。再比如《世界大战》里的达科塔·芬尼,以及在《E.T.外星人》里饰演可爱的小女孩歌蒂而走红全美国的小德鲁·巴里摩尔。这次,对《圆梦巨人》里小苏菲的扮演者,12岁的英国女孩鲁比·巴恩希尔,人们同样充满期待。

事实上,根据斯皮尔伯格讲述,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之前好几年,商业上一直屡战屡胜的斯皮尔伯格,就已经决定尝试“为满足自己而拍摄电影”。其中就有拍摄于1987年的《太阳帝国》。这年斯皮尔伯格41岁。

《太阳帝国》的一部分外景在上海外滩拍摄,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来到中国。根据中国方面的要求,剧组只有为期21天的拍摄时间,动用了超过5000名群众演员。为了取得实景,斯皮尔伯格移走了黄浦江上所有30年代以后生产的船只。事后,由于拍摄时污染环境,这部片子还曾受到中国有关部门的处罚。

重拾美国家庭梦

正如斯皮尔伯格自己所说,他所有的电影,几乎无不根植于他的童年经历。

斯皮尔伯格小时候一直在不同的城市间漂泊。作为一名计算机工程师,他的父亲一直在寻觅更好的工作,斯皮尔伯格也因此跟着到处辗转。记忆中,不管在哪里定居下来,他永远是班上“新来的小孩。”而且,他的犹太人身份也曾让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永远是一群非犹太人中的一个犹太小孩。”

或许这就能够理解《E.T.外星人》中的小外星人和《圆梦巨人》中巨人的境遇,他们身上其实都折射了斯皮尔伯格自己的影子。

斯皮尔伯格很依恋家庭,深爱自己的父母和三个妹妹,但小时候家里却总是争吵不断,这让他孤独而迷茫。斯皮尔伯格16岁这年,他的父母终于离异了,这让他的孤独感更加强烈。他又一次跟着父亲搬家,这次来到了加利福尼亚。

也是在这一年,斯皮尔伯格还在亚利桑那州菲尼克斯的阿卡迪亚高中上学时,他就开始独立拍摄制作电影。这年他自编自导了一部科幻冒险电影《火光》,整部影片时长共140分钟,他成功组织在当地电影院放映,还煞有介事地举办了一场红毯活动。这部成本为400美元的独立电影,最终不仅收回了成本,还获得了大约100多美元的利润。这段经历一直是斯皮尔伯格的研究者们津津乐道的地方,被视为他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正式电影生涯中,一再取得商业成功的源头。

早在12岁的时候,他就用父亲的一台8毫米柯达摄像机进行拍摄。他将镜头对准家里的成员,拍摄他们的生活并制作成几个短片,还都获得了不低的评价。

多年以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到处都是早期家庭生活的痕迹。在一次访谈中,他还提到过这些经历带给他的影响。斯皮尔伯格天生热爱家庭,但却长期忍受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席,因此他曾坦承,他的很多影片都在“重拾美国家庭梦”。

斯皮尔伯格在影片中重塑家庭梦,也花了很大力气在现实中建立美好温暖的家庭,他称之为“像原子核一样密不可分的家庭”。即便事业取得超出常人的成功,他也认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是家庭。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斯皮尔伯格当年跟梦工厂签订合约时,表示自己必须每天腾出时间回家跟家人们吃晚饭。

在各个公开的场合,他总是不经意地谈起自己的家人,以及他和七个孩子的故事。无论多大年纪,他都擅长理解一名孩子的心理。当年坐在餐桌前听故事的七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最小的都已经上大学,斯皮尔已经升级成祖父。只要有时间,他依然在餐桌上讲故事。

斯皮尔伯格在商业上也并非从开始就一帆风顺。那部叫好但不叫座的片子就是拍摄于1974年的《横冲直撞大逃亡》。这部片子收获了很多好评,但仅仅足够收回成本。事后回想起来,斯皮尔伯格说,他宁愿“不要这些好评而换取更多的观众”。

第二年,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惊悚片《大白鲨》就彻底逆转了这一命运。《大白鲨》拍摄时历尽拍摄超时、资金紧张等种种尴尬,最后仓促完成,却创造了短时间仅在美国国内超过2.6亿美元的票房纪录。直到两年后,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创作的《星球大战》上映才打破了这一纪录。《大白鲨》之后,斯皮尔伯格终于成为好莱坞一名富有掌控力的一线导演,他再也不用为资金、项目这些琐事担心。这年,斯皮尔伯格刚刚29岁。

此后,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一再打破好莱坞票房纪录,到1993年,和《辛德勒的名单》同年推出商业大片《侏罗纪公园》时,斯皮尔伯格在商业上和艺术上的成就同时达到了最高峰。《辛德勒的名单》的艺术价值得到一致认可,商业上也取得了空前成功。而《侏罗纪公园》甚至包揽了全世界很多地区的票房新纪录。

深谙观众的心理和喜好,清楚地知道拍摄什么样的电影最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或许,从16岁那年为他赢得100美元收入的自制电影《火光》开始,斯皮尔伯格就注定横扫全世界票房纪录。

“我不仅会在你成功时支持你,还会在你失败时支持你”

5岁时看人生第一部电影,12岁用父亲的微型摄影机拍摄短片,16岁独立拍摄制作电影,直到1969年,23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参与为环球拍摄电视剧《夜间画廊》,正式成为一名导演。到如今,他的职业导演生涯过去了46年。

近半个世纪里,斯皮尔伯格共执导了30部电影,涵盖惊悚、科幻、战争、文艺等多个类型,以高产和高质量闻名好莱坞影坛。他是好莱坞最有权势的导演之一。现在,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被年轻人追着问如何成为一名导演。

然而,1966年夏天,当20岁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装作一名内部工作人员,大模大样地在好莱坞环球影城的片场和后期制作区到处闲逛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这个看上去愣头愣脑的年轻人,日后居然真的在这里拥有了一席之地。

他从头一年夏天就开始混迹这里了。那年他刚刚被位于长滩的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英文专业录取。自从两年前父母离婚后,他就随父亲搬到了这里。斯皮尔伯格满心想考电影学校,但三次被拒之门外。这年他决定去环球影城旅行,但当大家都返回巴士时,斯皮尔伯格却留下来藏在一个格间里,从此开始了假装工作人员四处溜达的日子。影城里大家都风风火火,斯皮尔伯格也装作忙碌的样子,奇怪的是,没有人怀疑他。

混迹环球的日子,他甚至曾惹得马龙·白兰度大为光火。有一天,总剪辑师理查德·贝尔登突然问他是否愿意做点事情,斯皮尔伯格当然求之不得,他被派去一个房间拿台剪辑机过来。或许是太过激动,愣头愣脑的小伙子冲进房间,拔掉插头,推着剪辑机就往外走,坐在这台剪辑机面前的正是在环球拥有终身合约的马龙·白兰度。

3年后,凭借自己业余拍摄的短片《安培林》,斯皮尔伯格得到环球第一份正式工作,为电视剧《夜间画廊》拍摄其中的一部分,主角有琼·克劳馥这样的大腕,而斯皮尔伯格这年才23岁,仍然是个有些傻愣愣的青年。

初入环球时,当时还在执掌公司电视节目制作的西德·谢恩伯格递给斯皮尔伯格一份为期七年的合约,并说了一句神奇的、让他至今仍然铭记在心的话:“如果你加盟环球,我能向你保证一件事:我不仅会在你成功时支持你,还会在你失败时支持你。”

同样神奇的是,此后几十年的电影拍摄生涯,年轻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从一个对着一堆大牌明星急得快要哭出来的小伙子,变成世界级著名大导演,拍摄了大量电影,但他很少在商业上失败过。一些苛刻的影评人质疑他的作品太过商业化而在艺术上缺乏足够探索,尽管《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片子已经证明了他的艺术才华。

在斯皮尔伯格受斯坦利·库布里克委托拍摄的《人工智能》中,斯皮尔伯格仍然创造了一个“迷失男孩”的形象:被一对夫妇收养的人造儿童大卫,作为他们昏迷中的儿子的替代品而存在。但他们亲生的儿子突然被治愈,并成功地使用诡计,让这位母亲将大卫丢弃在一片黑暗的森林里,陪伴他的只有一只聪明的泰迪熊。

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片子的结尾后来充满争议。他让大卫和泰迪熊在海底沉睡了两千年,并在醒来后与他被数字化再造的养母度过了温情脉脉的一天。评论家倾向于认为,库布里克会让大卫和泰迪熊一直待在海底。尽管斯皮尔伯格声称现有的结尾就是库布里克早已计划好的,而此时的库布里克已经突然离世,关于这个结果众说纷纭。这也被认为斯皮尔伯格的作品艺术性让位于商业性的明证之一。

如今距离斯皮尔伯格第一次来到中国拍摄《太阳帝国》已经过去了三十年,最近几年里,一众好莱坞导演和大明星纷纷来到中国,这里成了好莱坞电影最理想的掘金之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无疑是其中最了解中国的,他多次来到这个国家,也差一点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顾问,而这里的人们对斯皮尔伯格这个复杂的外国名字的熟悉程度,也远胜包括卢卡斯、科波拉、卡梅隆在内的好莱坞大多数导演和明星们。

就在去年底,斯皮尔伯格回到环球影业,创立了Amblin Partners公司,打算在电影、电视以及数字内容的制作方面继续努力下去。他将与马云领导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影业合作,在投资电影以及中国市场的推广和发行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这也是斯皮尔伯格此次北京之行的另一个原因。

看上去,70岁的斯皮尔伯格仍然雄心勃勃。这次采访中,他很坦率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最开始到现在,电影仍然是最能让他兴奋的事业,即便已经到了70岁,他也“没有任何理由不继续下去”。

猜你喜欢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圆梦
激动的司机
从政敬业
致敬半边天
挺身而出(上)
圆规小姐圆梦记
鱼有多大
“卖身契”成就国际大导演
电影大师的传奇人生
斯皮尔伯格:成功并非偶然
慈善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