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观清:他的东西都是自学来的

2016-11-01

画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贺友直块钱国画

汪观清:他的东西都是自学来的

行贩,如今都叫摊贩。行贩并无多大特别之处,但最最令我佩服的是他们的心算本领。——选自连环画《老上海三百六十行》

贺友直的年纪比我大9岁,他画画靠的是自学,这一点我们俩很相似。贺友直一辈子坚持画连环画为主,坚持艺术第一的标准,这一点是最可贵的。他不仅坚持自己而且有自己的想法,你看他画的每一本书的方法都不一样,用现在的话说叫“不断地创新”。他不断地要求自己根据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画,这个是不容易的。

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叫贺友直画国画,想出钱买他的大画,这个诱惑是蛮大的。但他偏就不画,为什么不画?不是说画连环画的不能画国画,我们都能画国画, 1959年的时候,贺友直就已经画了1米长、5尺高的《斗地主》,后来也画过好多大画,最后他为什么不画呢?他看到差不多像他一样年纪的同事,要改行画中国画、画仕女那些东西,十张、二十张的拿到书画单位里去,比如外文书店、友谊商店、朵云轩,然后作品被年轻人在那里抽个三五张,按10块钱一尺收去,然后给你个几十块钱,他看到以后,感觉画画的精神方面不是个味,感觉人格上不对头。他不愿意卖钱,他说我一把年纪,还要看人家的面孔,干什么?

贺友直生活在最基层,所以他画基层的生活有办法。他画《老上海》那些东西,开始给《哈哈画报》发表,那个时候只有80块钱稿费,他说:“哎呀,有酒喝就算了,无所谓。”他不计较这些东西,因为他想画这个。有人要是找他画高层、画古代的什么东西,他会说:“这个太遥远了,我不干。我还是画80块钱一张的吧,不画那个。”有的人就会觉得他脾气怪怪的,比较方、身上棱角很多,但这就是他的个性,不行就不行,不画就不画,很干脆。

贺友直只有小学文化,没有上过美术学院,他的东西都是自学来的,是从自己肚子里出来的,碰到什么问题就到生活里去找,碰到什么问题就向生活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和别的人不一样。他一直在生活里面有意识地观察,而且有自己一套强记的观察方法。他把小的细节看得清清楚楚,两只眼睛锻炼得很敏锐。他喜欢速写,有照相机也不用,他的速写每张都是完整的,就是要逼着自己去编故事、画故事,而且每个细节都画得很好。比如说《风雨欲来》里有一幅画,一个女的一出门马上往后一退,一个脚在门里面,一个脚在门外面,下面底下两条线,地下有一点雨水,女的头往天上看。但他没有把天画出来,而是画了被风吹向屋里的帘子、衣服、头发,还有两只鸡趴在小树丛下面躲雨,他就通过头往天上一望的动作,通过上面提到的这些小细节,就把风雨欲来的感觉画出来了。这些都是平时生活的积累,临时要用你到哪里去找?他就是这样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放到创作中去,依据主题需要源源不断地拿出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是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观察后再创造出来的。

前段时间我去看他,他说他路也不好走,站也站不好,老酒也喝不了。我说没有关系会好的,回来我就找了一枝方的竹子给他做了个小拐杖。之所以选方竹是和他的个性有关系,因为他为人方方正正的,有棱角。我还在拐杖上面刻了“方竹节高九五,友直兄寿笑”,本想在他95岁生日这一天送给他。我都弄好了,结果他走了,来不及了。

猜你喜欢

贺友直块钱国画
8块钱还在
国画《鲦鱼》
国画《鲿》
“1块钱的困惑”
名家笔下的年味
国画欣赏
山乡巨变(三)
缅怀贺友直先生!
白光(选页)
撑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