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工程队旧址
—— 侵华日军的罪证
2016-11-01李在青
□ 李在青
太原工程队旧址
—— 侵华日军的罪证
□李在青
太原工程队旧址(日军太原集中营旧址),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唯一保留有牢房监舍的集中营旧址,它也是日军侵华的罪证。通过对太原工程队旧址现场勘察、调研,真实再现太原工程队旧址的历史真相及现状。
太原工程队旧址战俘集中营勘察残存现状
太原工程队旧址又称日军太原集中营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坝陵桥街道办事处新开巷社区新开南巷27号,原山西机器厂现为山西新富升机器制造公司院内西北角。
2015年春受太原市文物局委托,太原市晋博文物保护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对太原工程队旧址进行了现场勘察及调研,现将太原工程队旧址历史真相及现存状况简述如下。
一、概 述
图一 太原工程队平面示意图(“工程队”幸存者王丕绪据回忆绘制)
太原工程队旧址是侵华日军于1938年6月在太原市小东门街北巷原晋绥军炮兵第26团驻地设立的战俘集中营,关押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战俘、共产党干部及当地游击队、武工队官兵。对外名称“工程队”,内部称为“太原俘虏收容所”。直属日军驻山西派遣军第一司令部管辖。
太原工程队旧址(图一)东邻新开南巷,南依太原面粉二厂,北接北大街,西南紧靠山西国民师范旧址。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中记载,GPS定位测得:太原工程队旧址中央为北纬37°53′12.7″,东经112°34′15.5″,海拔高程814米。
2007年,太原市政协委员杨云龙《关于“太原工程队”遗址应定为永久保护遗产的建议》以政协建议案的形式咨送至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参考。
当年10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太原工程队旧址为太原市文物单位。
2011年12月31日,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太原工程队旧址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现存形制
1938年前后太原工程队就已经存在,是当年侵华日寇在华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战俘集中营。
当年这里为三进院落,占地300亩,最多时关押一万余人。现旧址仅存两排当时关押战俘的狭长旧式砖瓦房。现存旧址东西宽146米,南北深50米,占地面积为7300平方米。
牢房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三角形木桁架,人字顶。两排牢房呈一字形东西向排列,间隔9.7米。每排牢房东西面宽59.26米,南北进深8.75米。内部中间设东西走向通道,两侧为隔间。据集中营幸存者张开明回忆,隔间内南北两侧地面高七八厘米左右的水泥地台就是战俘睡觉的大通铺。
两排牢房面宽均为28间,进深10椽,前后坡各五椽。中间东西向通道宽2.6米,南北两排隔间进深分别为2.85米(图二、图三)。
图二 牢房现状立面图
图三 牢房剖面图
(一)西排牢房
1.牢房内隔间:以牢房内隔墙为界,从西向东为:西一间面宽四间;西二间面宽五间;西三间面宽四间;过道面宽一间,为从西向东第14间,前后墙均设平券门通往牢房外;西四间面宽四间;西五间面宽四间;西六间面宽四间;西尽间面宽两间。现存门窗排序当是日军投降后,晋绥军用作马圈时,将前后墙小窗改为小门的。据幸存者回忆,战俘营原状应为前后墙全部都是小窗,并无小门。
2.老虎窗:西排设两处老虎窗(图四)。其一设于西二间从西向东第二缝人字架上,位于前后脊步间。面宽四间。其二位于西五间,面宽四间。老虎窗每间两大方形木框,其上安装玻璃。
图四 老虎窗
图五 三角形木构架现状
3.隔墙:前后两排每间均设隔墙。隔墙厚一砖,为0.25米。距前后墙体处开一小门。门宽0.58米,高2.17米,门口上方为半圆券。
4.门:第14间前后墙门及山墙辟门,均为平券门;第14间东西向过道及尽间过道为梳背券门;前后墙门窗均为平券;隔墙小门为半圆券。
5.牢房木构架为三角形人字架。三角架底部桁木规格为直径0.16米。人字斜杆为直径0.14米;中间支顶脊檩的立杆为直径0.13米。东西向过道两侧每缝三角架下均有方形立杆支顶方木襻间,襻间尺寸为高0.09米,厚0.1米。方形立杆尺寸为0.018米见方。三角架总举高2.08米(图五)。
6.西排牢房椽上采用苇帘作望板。
现可见方木襻间下方与立杆东西向均留有卯口,当为日军投降后晋绥军改作马圈时,用于拦马的横杆位置。
(二)东排牢房
1.牢房内平面布局与西排相同,隔间同样以隔墙为界,从西向东为:东一间面宽四间;东二间面宽五间;东三间面宽四间。过道:面宽一间,为从西向东第14间,前后墙均设平券门通往牢房外。东四间面宽四间;东五间面宽四间;东六间面宽四间;东尽间面宽两间。
与西排牢房同样,前后墙每间小窗间的小门当为日军投降后,晋绥军用作马圈时将小窗改作小门的。据幸存者回忆,战俘营原状前后墙隔间小窗间并无小门。
2.老虎窗:东排牢房老虎窗位置与西排相同,共设两处老虎窗:其一位于东二间,从西向东第二缝三角架开始,至东二间东端;其二位于东五间上方。两处老虎窗面宽均为四间。
3.隔墙、门、木构架均与西排牢房相同。
4.东排牢房与西排牢房不同之处,在东排牢房椽上采用了木望板;西排牢房采用苇帘。
三、历史真相
为了进一步揭开太原工程队的真实面目,揭露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我们根据相关资料及集中营幸存者回忆,将太原工程队历史真相公布于下。
太原工程队幸存者盂县老干部局吕岳回忆:“日本人的工程队实际上就是战俘营,我们那里几千人,每天死几十个,最多一天死了200多个。”
一组数据更让人触目惊心:盟军在德国的战俘营死亡率为1.2%;在日本管理的沈阳盟军战俘营死亡率为16%;而中国战俘在华北战俘营死亡率高达40%。幸存者中很多人都因受到严重摧残导致身体留下了终生的不适与残疾;大部分幸存者已经早早离开了人世。
(一)太原工程队原有建制
根据幸存者刘侵霄回忆,这里原是一所三进大院,占地三百余亩。最多时关押一万余人。
据《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五卷第776页记载:日本侵占太原后,在小东门东北城墙角处设立了一所集中营,名曰“工程队”。工程队直属日本山西派遣军司令部。内设所长一人(松本大佐担任),尉级队长一人,翻译三人。其中日本籍、朝鲜籍、中国籍各一人。被俘人员按照天、地、人、财等字排好。每字编1000人。日军从被俘人员中挑选一人当队长,负责管理被俘人员的生活、派工,监督被俘人员。每100被俘人员编一个班,设一名班长,由队长从这100人中指定。每班下设三个小队,各设小队长一人。被俘人员常进常出,平均保持在1400人。这所三进院落前院驻日军办公人员,一小队日本兵,约50多人;中院驻一队伪军,约70多人;后院排列十余栋营房,每栋营房可容纳近200人。设有门岗、电网,囚被俘人员。由于居住和饮食条件恶劣,疾病流行,同时承担繁重的劳役,战俘营几乎每天都有死人。
太原市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文史顾问孙毅说,从1938年6月太原集中营成立至1945年8月结束,七年中总共收容关押过包括晋绥军、中央军、八路军、共产党干部及当地游击队、武工队官兵共计12万人以上,是侵华日军关押战俘最多的集中营之一。
(二)太原工程队是“劳工转运站”,战俘过着非人的生活
战俘营幸存者们回忆,1939年5月日军同阎锡山的晋绥军在晋中西部柳林作战,俘虏晋绥军1000多人,日军将这批战俘押到太原工程队。由于战俘多,经常是几百人像插萝卜似地挤在大通铺上,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劳役(图六)。
图六 战俘睡觉的大通铺
被送进太原工程队的俘虏大部分以做工为主。除了干营内的杂活外,他们还被分为大大小小的施工队,在市区修马路、筑桥梁,或到日军仓库搬运装卸货物。
幸存者张开明,15岁参加革命,曾经是八路军晋察冀二分区战士,参加过“百团大战”。1941年被俘后,关押在“太原工程队”,年仅17岁(图七)。2009年,他踏进曾经生活战斗过的集中营,据他回忆,两边七八厘米高的水泥地台就是战俘睡觉的大通铺。战俘们铺的是草袋,盖的是破烂不堪的军毯,枕的是砖头。每天只吃两顿饭,而且都是发了霉的粮食。就像喂猪一样只能吃个半饱,刚刚饿不死。在这种环境下,吃不上、喝不上的战俘生病的很多,疾病流行,战俘营几乎每天都有人病死。有时候一天多达数十人。
图七 太原工程队集中营幸存者
日本人最怕俘虏生病,只要有人病了,一般都会被送到专门的房间里,让病人躺到一尺多厚的石灰中消毒。消毒的结果就是病人很快死去。曾经受媒体采访的战俘幸存者王丕绪老人在集中营多次被派去抬这样死去的难友。
(三)太原工程队是日寇研究细菌武器及活体供血的地方
战俘幸存者王丕绪老人回忆,每隔一段时间日军就去集中营,找一些身强力壮的俘虏去抽血,他就是其中一人。被指定抽血的人,隔几天就会抽一次血,用来做战备血库和活人实验。
还有一些体格好的俘虏,经常会被提供给日军在济南的集中营——新华院。那里常以为战俘治病为名,将细菌、病毒注入战俘肌体,用来检验病毒效力,并进行活体解剖。而太原工程队就是新华院的后方,集中营还为其提供大量血液,也被称为日军研究细菌武器的血库。
在太原档案局公布的一份日军侵占山西期间进行活体解剖实验的受害人名单中,详细记录了所有被实验人员的姓名、年龄、籍贯、原送单位等。其中许多受害者都来自太原工程队。
(四)太原工程队俘虏是日寇进行试胆训练的活靶
当年位于太原小东门外的赛马场就是日寇用战俘让新兵试胆练刺杀的地方。1942年的《新华日报》上,一篇文章揭示了太原工程队的罪恶面目:1942年7月下旬,日军来到赛马场,把战俘50个一批捆在刺刀架上,第一中队的新兵50人首先开始活靶刺杀。一声令下,日军新兵跑着朝前面的俘虏胸膛刺去。这样一批接一批轮番刺杀,那天共有220名战俘丧生;8月上旬日寇刺杀了120名战俘,其中包括50名抗大分校年轻的女学生。
1956年6月,审判关押在太原的9名日本战犯时,参与赛马场大屠杀的战犯住岗义一在太原接受了审判。他当时的身份是检阅辅佐官和新兵教官。在此之前住岗义一曾被带往赛马场指认现场。据住岗义一交代,1942年7月下旬、8月上旬,两次将340人作为日军活靶子进行了屠杀。
总之,太原工程队充分记录了侵华日军的罪恶真相:这里是日军疯狂掠夺中国资源的“劳工转运站”;是日军用战俘“养虱子、跳蚤”研究细菌武器的地方;是日军利用中国战俘进行活体解剖,为日军伤兵进行“活体供血”的地方;是日军训练新兵,用中国战俘当活靶子,用活人练刺杀、“练胆”的地方。
日军投降后,太原工程队旧址改作晋绥军的马圈。现存牢房前后墙小窗间的小门就是晋绥军做马圈时改制的。
解放后,这里曾经是山西机器制造公司的辅料仓库,如今早已废弃多年不用。
(五)太原工程队旧址是华北唯一留存的战俘集中营
太原工程队(又称“日军太原集中营”)是日军侵华当年华北五大日军战俘集中营中最大、最早的集中营。旧址也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实物遗迹;是唯一保留有牢房的日军集中营,具有无法复制的唯一性和罪证性。
虽然目前太原工程队旧址残存部分只是当年第三进院落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这种材质和用途的建筑而言,能够保留并使用至今本身就已经是个奇迹;太原工程队旧址已经成为保存规模最大的侵华日军战俘营,也是国内仅存一处的日军战俘集中营旧址。
当年日军在石家庄、济南、北平、塘沽等地设立的战俘营大多已经不复存在:济南保护的战俘太原工程队旧址作为日军侵华战俘集中营唯一的历史见证物,如果一旦被拆除,将影响到日军侵华罪行史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完整性。保护好太原工程队旧址,让国人永远铭记曾经的屈辱和伤痛是我们的职责。
营——新华院旧址仅剩下一座办公楼,成了济南幼儿师范学校旧址;石家庄的战俘营——南兵营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被夷为平地,1976年只好在旧址上重建了一座主题公园——平安公园。
四、建 议
由于太原工程队旧址(又称“日军太原集中营旧址”)是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唯一保留有牢房监舍的集中营旧址,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应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适当恢复集中营旧址原貌,尽可能体现集中营旧址风貌,把日军侵华罪证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使它成为教育后代勿忘国耻、振奋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资料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太原工程队旧址。
2.百年浮华——太原历史文化遗存扫描,第七部城市的伤痕。
3.《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五卷》。
4.张东伟《探访日军太原集中营旧址见证中国的奥斯维辛》,《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8月25日。
(作者工作单位: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