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们“不生气”

2016-11-01李东胜

人事天地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罗家伦梅贻琦气度

李东胜

清华大学首任校长罗家伦身上有一种气度——“不生气”。作为一位著名学者,他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质询,但罗家伦不计较。毛子水教授曾回忆一件事:有一回,中国语文学会开会,一位与会者提出简体字问题,大家开始讨论,而对简体字曾有深入研究的罗家伦只是静静地听,并没有“接招”,那几个人也就平息下来了。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拥有“不生气”的气度。1941年5月,郑天挺和罗常培、梅贻琦一同前往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李庄北大文科研究所看望研究人员,返回途中,罗常培因为联合办学的琐事大发雷霆,梅贻琦静静地听,直到罗常培发足了火以后,他才慢条斯理地说:“我倒想跟你一起(发火),但那也无济于事啊。”梅校长平和、恳切的态度,让罗常培火气全消。类似的事,在八年联合办学中还发生过多次,但梅贻琦的“不生气”,让学校之间相处融洽。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燕京大学邓之诚教授反对白话文,对积极提倡白话文的北大教授胡适颇有微词。胡适那时已名满天下,而且北大和燕大同处一城,胡适不可能不知道邓之诚之语,但胡适对邓之诚并未恶语相向,足可见胡适做人的胸襟和气量。胡适挨了很多年的骂,他并没有暴跳如雷,诚如他自己所说:“我挨了四十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因为这是代表了自由中国的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

大师们“不生气”的态度,是建立在容忍异己的精神基础之上的人格修为,不仅仅是一种大度、宽容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哲学。

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伤害,如果对每一个伤害自己的人都反唇相讥、以牙还牙,矛盾就会激化。如果能采取“不生气”的方式冷静对待,就会化解仇恨、重新建立起沟通、和解的渠道,爱的阳光就会普照人世间,照亮每一个阴冷的角落。

猜你喜欢

罗家伦梅贻琦气度
气度
气度影响你的高度
罗家伦:登门求贤彻夜不眠
书画家要有胸襟气度与人生境界
罗家伦的倔劲
跟尼赫鲁较真的中国大使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梅贻琦的“落荒而逃”
落荒而逃的梅贻琦
学者罗家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