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包容性视角反思随迁子女道德发展

2016-10-31雷万鹏

中国德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子女道德

随迁子女道德发展问题需要教师和城市居民有更包容之心,以积极的、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随迁子女德行发展问题,避免“泛道德化”和“负道德化”。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举家迁移逐步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据统计,2014年末,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53亿人,其中与配偶、子女共同流动的家庭约占六成。[1]大规模人口流动给流入地城市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随迁子女的到来,挑战了属地化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其对流入地城市在学校布局、师资配置、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受城乡分割二元体制影响,随迁子女在成长环境、人生经历、价值取向、行为举止等方面与城市儿童存在一定差异。科学认识随迁子女的文化差异性,是随迁子女教育健康发展的起点。包容性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识,随迁子女能否尽快融入城市教育、融入城市生活,也是衡量城市教育发展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何面对随迁子女差异性问题,以此构建包容性的教育发展机制,是当代中国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自2003年国家实施“两为主”政策以来,绝大多数城市随迁子女“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随迁子女“上好学”“多上学”的问题还远未解决。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方面,随迁子女与本地儿童享有的实质性公平还有较大距离。在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随迁子女入学门槛、心理发展、学业成就、社会适应等方面,但有关随迁子女道德教育问题的探讨还比较缺乏。“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本文将从包容性视角反思随迁子女道德发展问题。

一、道德教育问题

道德有两层内涵。一方面,按照道德的本意,道是万物万法之源,德为顺应自然与社会之举。换言之,道德是共同体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循的准则与规范。从人的发展视野看,道德是为人之根本。蔡元培曾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2]另一方面,道德不只是评判个体行为的标准,它与个体的生命成长也是一体的。形象地说,生命是道德的“根系”,道德是生命的“花朵”。没有道德的生命是无意义的生命;没有生命的道德是非“人”的道德。因此,道德不只是个体行为的标准,更是为了生活的意义之所在,与生命成长相随相伴。

与此相应地,人们对道德教育也有不同的理解。传统的道德教育主张追求至善至美,注重把社会的思想言行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认为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就是好的。然而这一自外而内的德育主张过于注重社会规范的“转化”而忽视了道德的自主建构。杜威在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实用主义理论提出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民主社会,关切社会中的个体。此外,有学者反思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忽视学生心灵的体悟、情感的激发、生命的交流,缺少对生命的关怀,认为应当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

回归生命关怀和儿童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必然要将儿童生命成长的独特讯息、儿童发展的差异性纳入考量范畴,否则德育过程将有可能演变为道德教化和标准化的流程。当前,在随迁子女道德问题上人们普遍存在两个认识误区:其一是“泛道德化”,其二是“负道德化”。“泛道德化”是指将随迁子女的心理、行为或文化适应问题统统视为道德问题;“负道德化”是指人们未能客观、公正地看待随迁子女群体特征与个性特征,以负面的、排斥的价值判断看待随迁子女德行发展。实践证明,以上两种看法都不利于随迁子女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也有违背教育的包容性理念。

二、“泛道德化”问题

调查发现,一些人对随迁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不同于本地儿童的行为习惯(比如随地吐痰、乱涂乱画、不修边幅、胆怯害羞等),统统视为道德问题。对于这种“泛道德化”倾向,笔者不太认同,借助某些典型个案,我们将从三个方面予以讨论。

1.心理状态与道德问题

在调查中,A校一位老师说:“最初我发现王小伟有点孤僻、胆怯。课间休息时,他也不与同学一块玩耍,平时和同学也很少交谈。”在班主任老师看来,王小伟具有典型的随迁子女心理特征:胆小、孤僻、自卑、不善于人际交往等。但是,这位班主任也指出,王小伟有很多优点,他非常乐于助人。其他同学打扫卫生时,他会主动去帮助别人。通过班主任老师的关怀与鼓励,王小伟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人前敢说话了,更加自信了,还竞选上了班干部。”从上述个案可以看出,王小伟并不是一个道德素养差的儿童,相反他是一个品行不错的孩子。从发展视野看,随迁子女在面临陌生环境时的胆怯与弱小,只是暂时的心理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道德发展问题有关联,但不是一回事,不可以将所有心理不良行为视为道德不良。

2.家庭环境与道德问题

田野调查发现,人们对随迁子女的指责通常会聚焦于随迁子女的诸多不良习惯,比如饭前不洗手、不勤洗头、不勤洗澡、说谎等。但很少有研究深究该现象发生的诱因,关注随迁子女真实的生存处境。访谈中,来自B校的一位老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她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头发上长了虱子却无人照管,班上同学的家长不断向其抱怨,要教师严加管教,甚至要开除该同学。经过老师细心了解和寻访,发现孩子的父母是在菜市场从事鸡鸭屠宰生意的,父母每天清晨4点就要出门去批发市场进货,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

另有一例,随迁子女小嘉的父亲在工地打工,母亲在餐厅帮忙端盘子,每天半夜三更才回来。一次老师要求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小嘉因成绩一直不好,被父亲痛打多次。由于担心自己再次被打骂,小嘉没有告诉父母家长会的事情,而是撒谎说父母没有时间开家长会。后来,老师在家访中说出实情,父亲知道后又将孩子痛打一顿。[3]

从第一个案例可以看出,鸡鸭屠宰的工作使得孩子的父母每天都要与虱子打交道,长年累月之下,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而不太会在意孩子头发上是否长了虱子。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随迁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所谓不好的卫生习惯,其实是与其家庭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父母职业有关联的。这种现象显然不能用“不讲卫生,卫生习惯差,德行修养不高”来简单化理解。

第二个案例则表明某些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简单化、粗暴化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人们在对随迁子女不良德行进行批评指责时,是否从儿童艰难的生存状态与不利的家庭环境中寻找原因?显然,城市教师应当有更包容之心,才能对随迁子女产生通情式的理解,如此,随迁子女健康发展才有希望。

3.城市适应与道德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人们对随迁子女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不修边幅等行为,往往视为素质低下,德行不良。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上述表现很可能与随迁子女生活环境的差异及城市适应相关。在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下,我国城乡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即以“现代性”为主的城市文化与以“乡土性”为主的农村文化。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农村迁徙到城市,从乡土文化为主的社会流动到城市文化为主的社会,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文化适应问题。在“乡土性”与“现代性”双重文化相互交织中,不是所有的随迁子女都能够适应城市文化,也不是所有的随迁子女能够很快地适应城市文化。因此,某些随迁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丢果皮纸屑、不修边幅等行为,在其原有的乡土文化中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甚至是亲近自然的表现。但是,在城市文化中,上述行为往往被认为“不懂规矩”。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农村生活越久的随迁子女,其适应城市文化的时间越长。

三、“负道德化”问题

调查发现,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面临多重社会排斥。一方面,由于城市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城市文化是先进的,农村文化是落后的”,人们对随迁子女行为举止的评判会更加挑剔;另一方面,由于随迁子女进入城市会挤占本地有限的教育资源,使得随迁子女与本地儿童之间产生竞争关系。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对随迁子女道德的评价具有较强的负面性。

但事实上,父母为生计、为家庭发展的流动,也一定程度上铸就了随迁子女独立自强的个性品质。同时,相对城市儿童,随迁子女身上的诚实、勤劳、善良、热心、独立等优良品质更加突出。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数随迁子女都知道体谅父母养家操劳的艰辛,能够主动为父母排忧解难,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年长的随迁子女会承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为他们洗衣做饭,照顾他们洗澡睡觉等等。相比之下,城市儿童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亲人的百般呵护中长大,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不太懂得去帮助他人。

G学校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们:“某次上课时,有个孩子突然呕吐,随迁子女会及时拿来扫帚、拖把清扫,相反,城市儿童只会默默坐在座位上观看,很少有人施以援手,甚至有学生避之不及。”还有一位老师说:“随迁子女的集体观念较强,关心集体,不怕脏,不怕累,争着做值日生。”[4]

相对于城市儿童来说,随迁子女具有自身独特性。随迁子女在家庭背景、生存环境和学习方式上与城市儿童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果从社会排斥的角度看,差异是一种负能量,是一种需要被消除的状态;从社会包容的角度看,差异是一种积极的因素,它反映了教育的多样性,是一种有利于城乡儿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和成长的力量。随迁子女道德发展问题需要教师和城市居民有更强的包容之心,以积极的、乐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随迁子女德行发展问题,避免“泛道德化”和“负道德化”。如此,城市教育才能向更高品质迈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才真正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张若梦.国家卫计委就《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举行发布会[EB/OL].(2015-11-11)[2016-04-06].http://webcast.china.com.cn/webcast/created/24384/152_1_0101_desc.htm.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8:474.

[3]杨乾妮.西部山区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德育问题研究——以贵州省清镇市第三小学为例[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4]岳音.公办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探究——以苏州市新庄小学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09.

【雷万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子女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Tomb-sweeping Day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正在上大学的成年子女是否属于离婚案件中“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