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新形势与发展路径
2016-10-31杨占红吕晶华冯慧娟裴莹莹
文 / 杨占红 吕晶华 冯慧娟 裴莹莹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新形势与发展路径
The New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Internet plus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文 / 杨占红吕晶华冯慧娟裴莹莹
本文在分析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时代下再生资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以回收、资源化加工、再生资源产品利用和管理等环节为重点,分析了各环节与“互联网+”融合的路径;最后,提出了发展策略,包括完善信息平台,加强产业链协作,建立互联网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等建议。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废旧物资;回收利用
“互联网+”不仅是将互联网视为信息工具,更是要以互联网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价值理念为主导,对原有的生产、消费、流通、服务方式进行再思考和融合,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重点行动中,明确“互联网+绿色生态”,提出要完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下,跨界协作将成为商业新常态,再生资源如何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待重点研究。
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概况
再生资源是相对原生资源而言,俗称“废旧物资”,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部分使用价值,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如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废轻化工原料、废玻璃等。
再生资源产业指的是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加工、综合利用的经济活动。再生资源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环境轻污染、推动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业规模及效益
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取得稳步增长,规模明显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度逐步提高。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报告,截至2014年底,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逾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1800万,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回收总值为6443亿元(见表1),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超过70%。
在各类再生资源中,废钢铁无论在回收重量还是回收价值上,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发展趋势相对平缓,而其他种类则上升速度较快,此现象与2014年废钢铁价格下行、市场运行态势日趋低迷有关。
表1 近年来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情况
综合利用再生资源与使用原生资源相比,2014年可节约超过2.6亿吨标准煤,减少废水排放1 7 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6亿吨、固体废弃物排放50亿吨以上。
产业装备技术水平
产业装备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关键技术均取得一定突破,目前各项技术设备部分实现国产化,但在高效性、高附加值和无害化方面仍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差距。
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发达国家普遍应用废旧金属低能耗清洁工艺,如意大利开发的COS—MELT倾动炉火法技术,可直接利用废杂铜精炼生产高品质的低氧光亮铜杆,显著提高再生铜利用水平和质量。
我国废钢铁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加工配送工业化体系,建成了较大功率废钢铁破碎生产线40余条,技术工艺已逐步向资源能源消耗及环保约束等方面改进。
有色金属方面,全自动废金属预处理技术设备、再生铜低能耗精炼除杂、再生铝双室反射炉低烧损熔炼、再生铅富氧熔炼技术和富氧燃烧等技术和装备领域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我国未来应重点突破专业化、智能化分选拆解,清洁冶炼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以支撑废旧金属保级或升级利用。
废旧电子电器资源化利用。国外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体系相对完善,智能分选与清洁提取技术已在欧美国家和日本的再生资源企业中大规模应用。
我国已进入电子电器产品的快速更新与淘汰期,2014年“四机一脑”报废量约13583万台,虽然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利用技术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产业化程度低。后期迫切需要在废旧家电低成本破碎与智能高效分选一体化装备、贵重金属清洁分离与提取技术、非金属材料高值化利用技术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取得突破,以此支撑废旧电子电器拆解产业升级。
废旧高分子材料高值利用。国外已开发清洁高效的梯级利用技术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正逐步实现废旧高分子材料全生命周期利用。
我国废橡胶粉碎改性、废塑料回收利用等技术研发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清洁的、利用废旧橡胶生产再生胶技术已取得应用和推广,胶粉改性沥青及做防水材料技术均取得重大进展。
同时,在塑料精准识别分离、废旧塑料高值利用等方面获得较大进展。2013年建成了3条废气高分子制备工程材料示范生产线和10万吨胶粉改性沥青生产线。后期主要开发清洁高效的分值分级利用技术和智能高效分离、复合改性、高端材料制备关键技术与装备,逐步缩短与国外差距,实现废旧高分子材料全生命周期利用。
“互联网+”时代下,再生资源产业化面临的新形势
面临的机遇
国家对再生资源产业及其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视:利好政策陆续出台。为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积极发布和调整各项法规政策(表2)。
表2 “十二五”期间发布的再生资源政策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传统行业由此掀起一轮“触网”热潮,“互联网+再生资源”也成为重点领域。
201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逆向物流回收体系中的平台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交易利用便捷化、互动化、透明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中,明确我国将“推动和引导再生资源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模式及路径,积极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发展。”国家新出台再生资源产业政策,突出了对互联网的重视,对智能化、便捷化的推动。
“互联网+再生资源”已有一定的基础:“互联网+回收”。“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利用信息化和物流业的发展,不断创新回收模式,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推动废物回收便捷化、互动化和透明化。
如深圳淘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回收行业,构建了专注于再生资源行业(废旧手机)的回收服务第一平台,集线上回收交易平台、二手商城平台、拆解物交易平台、积分系统为一体的三大平台一个系统;上海森蓝环境资源有限公司首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5H”回收模式,即回收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微信、电话、电子货架等各种方式预约登记回收信息—客服及时响应—安排调度上门回收)、回收服务点、回收服务台、回收中转储存库、回收服务移动站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手机APP模式回收废旧物品现象逐步扩大,一般采用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方式,利用手机APP、微信和网站实现居民、回收方、政府、企业的共享共用的循环生活方式。
同时,“爱回收”、“易回收”、“易机网”
等专业回收数码产品的网站纷纷出现,采用C2B(Consu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对企业)等商业形态,实现价值互动。“互联网+回收”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为推动“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公众对再生资源产业的深度参与:“互联网+公众参与”。互联网思维逐步成为公众讨论热点后,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公众可通过手机APP、微信、网站等各种途径,知晓和参与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当中。
根据《第3 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上网时长达每周25.6小时。
庞大的网民数量和方便的上网条件,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多方便、快捷的途径,能够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增强公众参与的互动性,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成为公众参与再生资源产业的坚实基础。
再生资源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对于企业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或者有效利用信息物流等资源,使信息更加透明化,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于消费者,可了解再生资源的知识和性能,按需选择,享受低价格或增加参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体验,体现需求的长尾末端。
面临的挑战
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成,管理部门职能混乱。互联网与再生资源的融合,必须依靠信息共享,打破与再生资源有关的各行政管理部门孤立管理某一环节的现象。
目前,再生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职能混乱,如回收体系管理部门是商务部,利用系统为发改委,技术体系为工信部,污染控制为环保部,各职能部门管理交叉或者衔接不够,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成,导致各方责任不清晰,监管执法难度大。
如何将互联网与再生资源深度融合,理顺各管理部门职责,建立信息共享和衔接机制,是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小微企业多,统一整合梳理难。再生资源回收行业80%以上从业企业属于“夫妻店”“小作坊”,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具有现代管理制度和经营组织方式的大型专业化企业集团,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差,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少,增值水平低,行业小、散、差的特点明显,同质化问题严重,规模化、覆盖全产业链的生产企业不足。
同时由于信息不通畅,企业上下游联系不紧密,产业链条不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整合众多的小企业、小作坊,纳入统一的系统中,推动企业由同质恶性竞争转化为延长产业链、相互协作,尽可能满足长尾末端需求,成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资源化发展不均衡,智能化程度低。再生资源产业覆盖多种废旧资源,企业出于逐利考虑,对经营品种和经营范围“利大抢干,利小不干”,如废钢铁等废旧物资,争抢回收,智能化回收利用技术较高,资源化利用较为彻底,但废玻璃、废塑料、废软包装类等低值可回收利用废旧资源,则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
产业区域发展亦不平衡,发达地区智能化程度和资源化率均较高,不发达地区则发展滞后。同时,行业内的科技人员比重远低于其他行业,操作工人缺乏技术培训,更不具备互联网知识技能;除少数企业技术和装备较先进、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善外,大多数从业主体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较低。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路径
同一般的产业相比,再生资源产业属于“逆向”产业链,主要环节包括回收、加工处理和利用。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路径,需以互联网思维和理念为引领,实现再生资源产业虚拟实体打通、时空约束打破,通过消费者参与再生资源的全价值链活动而实现其话语权的发挥,对此各环节都要实现与互联网的融合。
“互联网+回收”
回收是再生资源产业的第一个环节。由回收者从居民、企事业单位等废弃物产生源回收,再转卖给专业回收者或直接出售给集散交易市场中的商户,整个过程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实现。通过此环节使废弃物从社会生产、消费的各个领域的分散状态变得相对集中,废旧物资的收集和运输是资源化的前提。
目前,“互联网+回收”的经营模式已渐露头角,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回收领域引入互联网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采取的方式主要有手机APP、专业回收网站等为媒介的O2O回收体系,即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互联网+回收”模式。但目前回收的废旧物资主要集中在数码产品中,对于其他种类的废旧资源涉猎较少。
后期的发展,应以C2B为商业形态实现价值互动,规范化和透明化废物价值评估,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统的物流、销售渠道,建立系统的包括各种线上线下的物流、销售渠道、平台的回收网络体系,扩大废旧资源的回收种类。
同时,建立包括智能回收机、自动分拣等现代新技术体系,提高回收设施智能化、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推动废物回收便捷化、互动化和透明化。
“互联网+资源化加工”
资源化加工是再生资源产业内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回收来的各种废旧物资,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处理,经过分类、清洗、拆解、破碎等初加工和深加工的生产性活动得到可被生产企业进行生产利用的原料(即再生资源中间产品)的过程。
资源化加工主要包括以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产品设计、加工生产等环节。“互联网+资源化加工”,对于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应以C2B模式为主导,以用户思维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中。
对于资源化加工技术,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的同时,融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设计生产流程,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达到适应市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目标,如废旧金属重点突破专业化、智能化分选拆解、清洁冶炼及二次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开发高品质再生利用产品,支撑废旧金属保级或升级利用;电子电器以“四机一脑”以及废手机、小家电等为重点,智能优化稀贵金属提取、有色金属再生、废塑料高值化利用等;废旧高分子材料主要开发智能清洁高效的分值分级利用技术,实现废旧高分子材料全生命周期利用。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品利用”
再生资源产品利用是消费者、企事业单位等利用部分或全部再生资源产品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也是再生资源产业的价值体现的过程。
针对再生资源产品的消费和利用,“互联网+利用”可通过互联网,以消费者主导的C2B商业形态对接需求,建立并扩大自己的社群。
在互联网模式下,厂商进行价值创造,对于社群的依赖度很高,产品价值的实现是厂商与消费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相互影响下创造出来的,是参与者在一个参与者网络中持续地使价值结构在重复鉴定过程中保持稳定。
具体操作上,应借助互联网加大对再生资源产品的宣传,包括再生资源来源、生产过程、产品性能、消费产品获得的额外社会价值(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消除公众疑虑,让消费者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并在消费者一次次价值互动下完成的体验当中,提升产品的所有属性。“互联网+再生资源产品利用”,只要感化了用户,自然就扩大了市场。
“互联网+管理”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产业生产过程有关,也与管理者以及管理措施有关,只有更高水平的管理,才可以奠定再生资源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基础,产业制度创新是产业融合的核心因素,产业管理兼具推动产业发展、调控中长期和短期经济的功能,在激励产业发展方面占重要地位。
“互联网+管理”,就是要实现管理的智能化、便捷化、透明化,提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管理效率。
互联网的高效性、交互性、集成性,决定了政府管理信息不需要通过多层管理机构传递就可以实现公众与政府管理者的互动,使信息能够在“条块”之间顺畅、交互流动,大大减少“政出多门”、“管理打架”、管理漏洞等,顺利衔接再生资源产业的各环节。
首先,推动政府管理组织的扁平化、一体化发展,理顺各管理部门责权范围,避免交叉管理;
其次,构建再生资源产业相关管理部门内部信息共享机制,确保信息及时高效地流转与共享,确保产业各环节管理有效衔接;
再次,整合现有交叉领域管理体系,如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垃圾清运体系两网合一,促进协同管理与发展;
最后,完善产业信息统计,强化标准管理,加强回收、分类、分拣加工、运输储存、利用、污染控制技术等基础类和通用类标准的修订和衔接。
“互联网+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策略
完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时效和透明度,对接供需市场
完善信息平台,可以强化信息流动,打破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商业壁垒,便于产业管理,利于消费者了解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性能,消除疑虑,更为消费者参与到产品设计研发等各环节、体现消费者的独特性创造了条件。
完善再生资源及其产品的流向系统,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跟踪废弃物流向;加强再生资源产业信息管理,利用网络、APP等信息优势,广泛推介各类废物回收利用产品质量及用途,为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等企业提供数据支撑,为消费者了解、参与再生资源产业提供条件,消除公众和企业使用再生资源产品的疑虑;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在线交易系统,包括回收、评估、产品销售等各环节,对接供需市场;完善线上信用评价体系,创新信用评价模式,实现供需双方互动;利用二维码等各项新技术,完善再生资源产品标识,给予公众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加强产业链协作,提高低值垃圾回收利用积极性
鼓励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
完善低值垃圾的界定与利用宣传,明确界定低值垃圾,利用互联网强化宣传低值垃圾的利用途径和回收利用效益。
加强低值垃圾回收利用补贴,借鉴广州经验,政府逐步将生活垃圾的终端处理费调整部分至前端,明确补贴标准和补贴途径,并借助互联网公开,使补贴透明化、便捷化。
加强产业链协作,包括区域产业链协作和行业产业链协作,借助互联网,在重点区域建立联合回收利用网络,同时,强化行业产业链协作,主要为上下游协作,延伸产业链,提高利用附加值。
建立互联网人才培训和引进机制
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和创新也将主要依靠跨学科人才,因此,必须建立和强化互联网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
加强跨学科专业人才建设,可通过引进互联网人才至再生资源产业领域,使得互联网知识在产业内部不断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
其次,可通过定期培训再生资源产业人才的互联网知识,主动跟踪互联网前沿技术,并将互联网课程考核作为再生资源产业部分岗位的上岗依据等,来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融合互联网思维;
再次,可通过众包设计研发、智力采购等方式,将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部分工作交给市场主体来完成,实现社会引智,发挥市场的专业人才优势。
同时,可通过引进和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使再生资源产业更具创新思维和个性化,推动需求的长尾末端的实现。
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央民企合作模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企业。
鼓励各类资本、互联网集团、央企等进入资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领域,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整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再生资源企业。
如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型企业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促进各类资源回收、加工及利用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引导再生资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一些规模较大、有实力的企业可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回收资源)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连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主要参考文献
[ 1 ]赵振. “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 146-160.
[2]CHRISTIANSEN J K, VARNES C J.GASPARIN M, et al. "Living Twice:How a Product Goes through MultipleLife Cycles". Journal of Product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27(6):797-827.
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之节能环保领域(2014-ZD-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