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评价
——基于全国19个重点省市的实证研究*
2016-10-31孙成成
宁 靓 梁 铄 孙成成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评价
——基于全国19个重点省市的实证研究*
宁靓梁铄孙成成
(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既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寻找经济增长新支点的需要,又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基于以区域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力资本供给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构建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对中国19个重点省市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并对19个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作出了评价。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竞争力,需要从政府宏观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入手,依据新形势加快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
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引言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点。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依据国家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5年,中国企业签订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309.3亿美元,执行金额966.9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2.1%和18.9%。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类型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的合同执行金额达到了237.8亿美元。2010-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趋势显示(见图1),服务外包产业的业务层次中KPO在整个离岸执行金额和比例在不断扩大,仅2015年KPO业务的年增长率就达到了27.4%,这说明以知识和研发为主要特征的离岸知识流程外包业务比重稳步提升,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已经逐步开始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的方向转变。
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全国各省市要“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从主要依靠低成本竞争向更多以智力投入取胜转变,推进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升级新支撑、外贸增长新亮点”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指导意见。并且将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数量从21个有序增加为31个。面对国家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如何抓住政策机遇,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结构布局和提升竞争力,已经成为各个省市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的重点。为了对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作出有效评估并提出未来发展路径,本文在相关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19个重点省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进行排序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对策。
图1 2010—2015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趋势(亿美元)
二、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服务外包的概念及分类
外包的概念最早是由Prahalad和Hamel提出,他们认为外包是将企业非核心的一些业务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公司完成,发包方企业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1]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原来在内部从事的服务活动,如IT服务、人力资源和售后服务管理等,转移给外部企业去执行的过程。王习农认为,服务外包是服务活动、服务过程的外包,它涵盖了制造业、服务业等各领域。[2]服务外包的分类,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进行了探讨。按照服务的内容可以分为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按照交易的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服务外包和生活性服务外包。按照服务外包业务发生的地点,又可以分为在岸外包、近岸外包和离岸外包。
(二)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及目标
Kaplinsky和Morris认为在全球价值链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处于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企业,要想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升级,可以采用: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四种升级模式。[3]姜泽华等将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定义为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转变的过程或趋势。[4]其实质内容包括了三个部分,结构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变高和产业之间的聚合程度由松变紧。林玉妹,林善浪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是区域或国家的转型升级。[5]企业层面升级的关键因素是从提升产业链的高度改善竞争力,而国家和区域层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优化外部发展环境与平台。
关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一些学者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此进行了解释。任志成等从价值链的视角,[6]通过对印度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经验的总结,从业务范围、业务层次和外包企业国际化三个部分,分析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的具体表现。王晓红对全球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总结,认为外包价值链的跃升是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型的转移。[7]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还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本文尝试在产业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认为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可以分为发展路径的“转型”和产品价值链的“升级”两个部分:发展路径的“转型”即由“被动”接包,到“主动”参与国内外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积极开展服务企业与被服务机构之间外包项目的交流与合作,买卖关系让位于伙伴关系,实现交易双方的深度融合,催生全新的基于双方资源和经验互补的新型服务产品;产品价值链的“升级”既包括业务层次的提升,通过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服务外包业务的比重,优化服务外包的业务结构,实现“出力”到“出智慧”的转变,又包括由简单的订单式开发、测试、呼叫中心等服务,让位给整体的业务流程和知识管理服务,实现长期持续性的服务外包合同代替项目制式的单一订单;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服务外包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价值链高端发展。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即时性、个性化和动态化的特点,而服务外包产业将服务产品作为不可或缺的载体,需要为客户提供更为深入和个性化的业务,建立专业领域的品牌认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服务外包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协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结构显著优化,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的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而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充分考虑中国各地区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因素。
三、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评价指标的确定主要目的是为了便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的获取,它是下文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和现状,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的原则包括:
1、全面性原则
要体现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的全面性原则,需要综合考虑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需要的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和技术创新等指标。
2、实践性原则
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想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就必须保证每个评价指标是客观真实地,指标数据能够在权威性强的文献期刊、权威网站等数据库中查找获得。评价指标应该便于简便灵活计算,评价指标应该精简并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可比性原则
为了建立一个可行性强、操作性强的指标评价体系,体现处理各省市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异,评价指标的选取时遵循了以下两点:一、保证所选取的指标的单位是统一的;二、所选取的指标相对稳定,便于标准化操作和后面进行的比较分析。
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的本质是改善产业的整体环境和要素,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本文选择指标时从提升地区经济总量的角度,侧重规模类指标而不是强度类指标。
(二)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能力要素分析
产业转型升级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实现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包括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制度安排和资源供给。[8]皮默生等认为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受到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供给要素、市场竞争、政府干预、环境资源约束等因素影响。[9](P16-17)结合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与目标,本文重点对技术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供给和区域经济发展等主要能力要素对影响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1、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集合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经济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聚集度等因素。它显示了一个省市的经济结构、产业体系和招商引资的商业环境对该地区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以市场和产业体系的完备程度和集聚程度为核心的商业环境要素越完善,则该地区的服务外包竞争力越强。[10]因此本研究将区域经济竞争力作为一级指标,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GDP占比、软件与服务业企业数量和反映商务环境成本的商品房均价作为二级指标。
2、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其发展本身对于一个地区包括公共交通和网络通信能力的依赖程度很高。另外,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内涵中商业模式转变、业务层次提高和产业的品牌化都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才能将服务外包产业与传统的商贸、物流和制造等产业进行对接,实现服务产品的创新和业务层次的提高。本研究将反映交通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作为一级指标,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客运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二级指标。
3、人力资本供给能力
杜传中,郭树龙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最基本的供给因素是资本和劳动力,劳动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面。[11]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的支撑。而教育作为高素质劳动力形成的主要方式,能够推动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2]因此,在人力资本供给一级指标下,又分为普通高校数量和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两个二级指标。此外,工资收入水平也会直接影响高素质劳动力对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成为了第3个二级指标。
4、技术创新能力
在科技承载度高的服务外包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转型升级意味着服务外包产业由重视合同数量,向注重科技创新的高端技术领域的发展。因此可以将这里的技术创新能力理解为: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为了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成果产出的能力。本研究设立了技术创新能力一级指标,同时在设立二级指标时同时考虑了关系创新技术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例、地方财政对科学技术支出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3个二级指标,以及专利申请受理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3个体现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成果产出的二级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构建了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共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成。反映能力的各项指标主要从经济总体规模发展的角度来设置。
表1 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
(三)主因子分析
1、数据收集
基于以上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了来自《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国家商务部发布的各省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服务外包信息网,以及各省市统计局信息网公布整理的各省市统计公报及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在选择数据来源的样本省份时充分考虑了:第一,样本省市的地理分布,如西部地区选取了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东南地区选取了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福建省和位于珠三角的广东省;中部地区选取了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东北地区选取了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环渤海地区选取了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所选样本省市综合了沿海与内陆地区,希望能够形成全国各个区域之间的对比,以及沿海与内陆之间有价值的对比;第二,在选取样本时综合考虑了各省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状况和目前设立的2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地理分布,所选样本省市的服务外包产业具有代表性。
2、数据分析
由于进行SPSS主因子分析的17个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评价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为了实现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消除不同量纲对数据统计结果的影响,先对19个省市的原始数据进行了Z-score的标准化处理,再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和主因子的提取。其中,在进行因子分析前的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477.868,KOM值为0.632,根据Kaiser给出的KOM度量标准,KMO值越接近1,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就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可知本样本变量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SPSS 17.0对19个省市2014年的相关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3个公因子,这三个公因子各自的方差贡献率为:36.954%、28.254%和22.861%。累积贡献率达到88.069%,结果表明这三个公因子已经包含了解释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同时,为了得到3个因子影响程度的大小,使初始载荷矩阵中系数能向0—1分化,本文对初始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显示的X1-X17指标的因子变量载荷如表2所示。
经过分析得出的3个公因子的内涵分别是:
第一个公因子(F1)是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一方面,指标X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X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GDP的比例,X13地方财政对科学技术支出,和X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表示了一个地区对于技术创新从研发资金和人员等方面的投入情况;另一方面,指标X15专利申请受理量,X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和X1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表明了该地区利用资金和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实现服务外包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目标的能力,体现了技术创新的产出环境。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第二个公因子(F2)既包含了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第三产业GDP所占比例,这两个指标显示一个地区总体经济总量和结构,又涵盖X4软件和服务业企业数量这个表示服务外包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同时X5商品房均价和X1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代表了一个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指标,因此可以将该因子定义为促进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能力因子。
第三个公因子(F3)包括了代表基础设施和区域空间环境水平的X6长途光缆线路长度,X7客运量和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个指标,以及X9普通高校数量与X10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量,显示一个地区人力资源水平的指标。总体来说,这5个指标都属于体现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社会民生因素,是开展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的重要保障,可以定义为社会发展能力因子。
通过对3个公因子的分析,形成了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模型如图2所示。
从图2呈现的模型可以看到,经过SPSS分析后,在上文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评价指标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技术创新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发展能力三大类影响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要素。其中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技术的投入与技术产出;社会发展能力主要包括
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商务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外包产业的集聚度。
图2 通过SPSS分析形成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模型
3、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排名和评价
本文以3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F=F1*0.36954+F2*0.28254+F3*0.22861
(1)
其中,F为综合得分,Fi(i=1,2,3)为各因子的得分,从而得到的全国19个重点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得分和排序如表3所示。
表3 全国19个重点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评价值和排名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的强弱分布有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如,虽然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大连市是国家第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特别是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具有产业集聚程度、技术和品牌等优势,但是大连的一枝独秀还没有产生产业集聚后的扩散效应,辽宁省总体在技术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三个能力指标上的排名都相对靠后。而拥有哈尔滨和大庆两个服务外包国家级示范城市的黑龙江省,目前两个城市的服务外包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而且技术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位于珠三角的广东省已经形成了以深圳为支点,广州、珠海等市延伸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格局,而且地理位置靠近香港,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丰富,因此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能力显著;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省和浙江省,处于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上海、南京和杭州带动了整个区域的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在良好的经济实力下,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综合能力都较强;处于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西、湖北、湖南和安徽等省企业运营的劳动力、商业等成本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较低,而且成都、西安、武汉、长沙和合肥五个服务外包国家级示范基地城市本身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产业基础,良好的科技和教育环境支撑,以及较高的服务外包的人才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将会带动整个中西部地区服务外包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该地区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具备较大的潜力。另外,GDP总值高的广东、江苏和山东三个省份分别排在了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排名的前三位。这也进一步说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与一个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有直接的联系,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和商务环境良好的地区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能力相对较强。
四、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服务外包产也转型升级能力的地区差异,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对前文得到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3个主要能力因素: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的得分值,分别进行K=3,4,5的聚类分析,通过分析并且结合研究的19个重点省市的实际情况,本文选用K=4时的聚类分析,其原理是从数据中选取4个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然后计算各个样本数据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与离它最近的聚类中心的归为一类。K—均值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广东省为第一类;江苏省于山东省为第二类;四川、浙江和湖南等8个省份为第三类;其他的包括北京、重庆、天津等8个省市为第四类。对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排名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首先,排名第1的广东省在聚类分析时被归集为第一类,说明广东省在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民生服务能力与水平等,关系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的能力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第二,综合能力排名在第2、3位的江苏和山东被聚为一类,显示了这两个省份的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力的差异性不大,在聚类分析中显示出较为稳定的特征;第三,从浙江到陕西的8个省份的综合排名出现了连续性的特点,在聚类分析中被归为第三类,这些省份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的差异不明显;最后,包括了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四个直辖市的第四类综合排名都较为靠后,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主要考虑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缺乏体现一个地区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比例和强度类型的指标,但是这些直辖市在聚类分析中指标变量之间的相似性高。表4显示了聚类分析的结果。
表4 全国19个重点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能力聚类分析的结果
五、提高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对策
随着中国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与国外经贸合作的重要途径。如何提高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从根本上需要从政府对整个服务外包产业支持的政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的配套和服务平台建设、外包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外包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升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综合能力。
(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
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面临着人力资源成本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主要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外竞争加剧等一系列挑战。依靠国内规模庞大且快速成长的本土市场,是中国服务企业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然而,目前各地方政府对于承接国内业务的服务外包企业普遍缺乏对人才、投融资等方面的鼓励性优惠措施,导致这类服务外包型企业的经营面临着来自办公成本、人才成本上升等方面的压力;另一方面,政府对承接国外订单的服务外包企业推出的开拓国际市场政策配套扶持相对滞后,企业本身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离岸市场营销渠道,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集聚效应。因此,实现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对以前的服务外包产业相关的“三来一补”模式和政策如税收优惠、人才补贴等进行调整,使得新政策更加符合全球服务外包产业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环境。同时应注重服务外包产业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资源,实现服务外包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服务的完善
服务外包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服务行业。软件、通信等信息技术也是现代服务外包的重要实现手段。[13]特别是离岸外包业务,对一个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通信能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城市”建设对服务外包发展的推动,要求各个地区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时注重对长途光缆、通信基站等有关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服务外包转型升级综合能力排名靠前的几个省份如广东、江苏和山东等都具有较为完善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而且也有便利的外包服务相关的航空、公路等基础设施。另外,要实现服务外包产业规模的集聚和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科学的对产业园区进行规划,在关注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的同时,建设有利于中小型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中小企业特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
(三)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来自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正在驱动着与服务产业相关的产品创新,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不同行业间深度融合的技术背景下,服务外包企业和服务发包企业之间的边界开始消融,服务外包企业面临新兴产业模式带来的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上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主要竞争优势,要想转型升级,攀升服务外包产业的价值链,必须要对整个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因此,从长远看服务外包企业要提升竞争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必然要成为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企业。而企业的技术创新,就企业自身来说要不仅是要加大对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技术型人才的引进,更加重要的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从内部激励和规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另外,服务外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要求,企业重心转向垂直行业的深耕细作,实现由提供简单订单式的编码、测试等技术服务,到提供整体行业解决方案能力的转变,达到由产业链的升级到产业升级的最终目标。
(四)构建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体系
服务外包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对于一个地区和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很高的知识性和实践性要求。[14]另外,作为服务外包的承包国,要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服务外包合同的技术层次和价值,都需要一个能够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教育体系的支撑。目前中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均产值在2万美元以下,中高端人才短缺现象突出,已成为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服务外包企业的转型升级。[15]Bloom 等指出教育投资对于一个地区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增值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16]因此,要构建符合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体系,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服务外包人才教育的投入,在实现与当地高等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订单式”培养,使得高校毕业生尽快熟悉服务外包产业的相关实践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非官方的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服务外包企业的具体技能要求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加强型”的培训,提高服务外包产也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
六、结语
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和体现。一个地区服务外包产业水平的提高,可以直接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企业技术创新。 在当前国际和国内新的经济形势下,服务外包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对于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视角和方面进行,本文针对全国19个重点省市进行了量化的实证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了指标因子的分析,提取出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能力三个影响地区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并对19个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9个重点省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如何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但是,由于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等问题,在指标设定时主要从经济总体规模和总量的角度来选取,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忽略了一些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强度与比例的指标,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对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细化和深入,望能形成更加客观具体的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 Prahalad, C.K.&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71-91.
[2] 王习农.服务外包不等于服务业外包——服务外包概念再认识和理论新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8):91-100.
[3] Kaplinsky, R. &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Prepared for the IDRC [M], 2002.
[4] 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53-56.
[5] 林玉妹,林善浪.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与路径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38.
[6] 任志成,张二震.价值链攀升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升级——印度的启示与经验[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2-37.
[7] 王晓红.全球服务业离岸外包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7,(6):14-20.
[8] 郑静,薛德升,朱竑.论城市开发区的发展:历史进程、理论背景及生命周期[J].世界地理研究,2000,(9):79-86.
[9] 皮黔生,王恺.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0] 赵晶,王根蓓,朱磊.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方法与聚类方法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49-57.
[11] 杜传中,郭树龙.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思路[J].广东社会科学,2011,(4):60-66.
[12] 张家琛.教育发展水平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23):137-139.
[13] 陈军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影响因素分析——兼论中国的承接能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58-64.
[14] 尚庆琛.中国服务外包产业的人才供给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7):116-120.
[15] 汪名立.服务外包产业遭遇人才危机[N].国际商报,2014-10-29(A06).
[16] Bloom, D.E., Canning, D. and Chan, K. Highe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rica[R]. 2006,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责任编辑:王明舜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a's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19 Provinces and Cities
Ning JingLiang ShuoSun Chengcheng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not only meets the needs for economic growth under China's New Normal, but also motivates the optimiza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This paper firstly defined the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service capability of infrastructure, the supply of human capit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ability,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was established. Nineteen Chinese provinces and cities were taken as samples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d cluster analysis. Finally,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how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in China .
service outsourcing industry; ability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016-03-1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共服务外包风险因素识别与规避对策研究”(12YJC630143);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岛市服务外包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研究”(QDSKL15040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共服务外包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201413040)
宁靓(1981-),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服务业管理和服务外包研究。
F121.3
A
1672-335X(2016)05-007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