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6-10-31大连市社联
文/大连市社联
新形势下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文/大连市社联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对智库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等。如何有针对性地发挥社科联的独特作用,在构建多领域、多层次、综合性、专业化的新型智库建设中进一步彰显社科联的组织优势,探索社科联团结专家、整合资源、服务大局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各级社科联组织需要认真思考回答的问题。
一、新型智库建设进入战略机遇期
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更加需要大量的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政策上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就为中国智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肥沃的土壤。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越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时期,越需要强有力的决策支撑体系,越需要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智库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令我们感到振奋的是,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为中国智库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智库建设重点要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可以说,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已经进入了顺改革发展之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真正高水平、高质量、具有国际知名度和权威性的高端智库机构还比较少;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适度超前的深入研究和“储备性政策”;三是不少智库的机关化或行政化色彩比较浓,问题意识不够强,阐释论证多,提出新思想、新战略比较少;四是我国的智库建设还没有形成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库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有些资源配置不够科学,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五是我国智库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其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
二、充分发挥“联”“研”优势提升新型智库的引领力
社科联作为地方社会科学界学术性社会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在理论武装、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社科普及、社团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联”“研”优势。
“联”的优势是社科联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特色。通过联系五路大军(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强学会之间、学科之间、专家学者与党政领导之间的多维的联系,尽可能把可联系的研究力量联合起来,调动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和促进新型智库建设,成为我们智库建设可资借用的重要资源。大连市社科联紧紧围绕大连、辽宁乃至东北振兴等社会发展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和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特点的重大课题,组织联合攻关,开展跨部门、跨学科的项目研究,形成上下互动、左右联动、优势互补、合力共赢的“大社科”格局。
“研”的优势是社科联的一项复合优势,是借助“联”优势而逐步打造出的特点,就是指覆盖面和工作机制。大连市社科联虽然不拥有专门的科研队伍,但我们在高校下设了33个社科研究基地、167个特约研究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实现了研究手段具体化、研究方法应用化、研究队伍网络化,我们背后依托是30所高等院校和46个社科类社会组织,涵盖了文、史、哲、经、法、管等学科,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以“打造社科智库品牌,致力提升大连市社科智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为目标,以政策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以完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为重点,创新智库建设七项机制(理论引领机制、平台搭建机制、专家评审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支撑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奖励激励机制,见附件),建立智库运行、管理新模式,打造地方新型社科智库。
三、依托特约研究员、基地和高校专家学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打造服务决策咨询品牌
大连市社科联下设社科研究基地33个、特约研究员167人,研究方向以大连经济社会发展亟需为主。按照“顶天立地”的原则,发挥重大、重点课题功能,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以多出管用成果为宗旨,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为“两先区”建设服务、为百姓民生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联合特约研究员,调动专家学者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
社科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约研究员队伍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大连市社科联积极为特约研究员搭建平台,赢得研究员们的支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始终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导向。社科研究方向始终围绕中心,向中心聚焦,围绕党委政府所思所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彻底改变只重理论而忽视实际,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闭门造车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树立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导向。二是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衡量社科联工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否向党委、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有效的咨政建议。大连市社科联围绕辽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等领导同志圈点的《大连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作用研究》、《大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重大课题,组织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联合开展专题调研活动;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召开了“国家级社科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等。仅2015年,就有《“一带一路”建设与大连区域发展的思考》等19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市领导的批示。三是加大与党政部门的沟通交流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将其所关心的重大决策问题及时交由社科专家学者来研究,另一方面社科专家学者也可定期获得一定的科研项目维持其良好的运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互动机制的建立,还可以使社科专家学者更好地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发现问题—前期研究—课题立项—后期资助—深入研究—咨政建议”的良性智库运行模式。
(二)发挥社科研究基地作用,推进智库品牌建设
开展地方社新型智库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社科研究基地团队作用。一是组织社科研究基地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大连市是高等教育资源汇聚重要城市,市内高校众多且重点学科基本上覆盖大连市需要重点发展的各项领域。大连市社科联积极组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课题(项目)的专家学者结合大连实际进行“分享”研究;组织承担市级重大(重点)课题(项目)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究;组织社科研究基地的专家学者和特约研究员进行“专题”研究;组织其他社科专家学者进行“特色”研究。二是支持社科研究基地打造大连新型地方智库品牌。大连市社科联按照总体设计、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打造社科研究品牌,引导33个社科研究基地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地方智库组织形式。主要侧重如下四种模式:一是以学者为核心,以社科研究基地为依托,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智库研究团队。二是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培育建设一批具有集成优势的新型智库机构。三是以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为抓手,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提高应用研究项目质量。四是以成果转化平台为基础,拓展转化渠道,搭建高端发布平台。三是培养大连新型地方智库骨干人才。大连市社科联从社科研究基地遴选一批理论深厚、视野开阔、掌握政策、熟悉情况的专家,建立了咨政研究核心人才库,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实施社会科学科研骨干辅助培养计划,在各类人才计划、团队建设、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培养出一支智库建设的骨干队伍。
四、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社科研究优秀成果转化,积极协调驻连高校加大对社科决策研究工作奖励激励
近年来,大连市社科联积极支持高校、社团、社科研究基地等与高水平智库开展合作研究,举办高层论坛,打造高端引领、集中发布、影响广泛的成果发布平台。去年,大连市社科联组织协调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学院等单位举办了15场学术交流活动,协助大连理工大学举办“香山论坛”等活动;今年,我们与海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组建“大连海事大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大连市社科联还针对服务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有显著作用的课题,通过召开社科成果推介会、中期对接会等,拓展报送渠道,建立定向征集、集中报送的工作机制,使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决策和政策措施。2013年以来,我们与《大连日报》合作设立“社科联推荐栏目”,定期刊登全市社科专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目前已推荐相关成果700多项;一批研究成果在《光明日报》和《中国青年》刊发、《建设社科研究基地,推动地方智库发展》《我国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等智库建设理论文章相继在《中国社科报》发表。
大连市社科联主动协调高校、党校在科研奖励、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多方调动社科专家学者从事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对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对涉及智库建设课题给予经费支持;对校级重点课题结项考核增设大连市社科进步奖,大连市委党校既给与经费奖励又有科研分值,同时与职称评定挂钩。
五、探索新型智库建设途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地方智库
面对各类智库多元并存的格局,首要措施就是加强顶层设计,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促成地方智库工作一盘棋推进,着手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一是地方党政部门要主动承担领导与引导职责,及时发布决策咨询信息,统筹协调地方各类智库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开展研究,协同攻关。二是地方社科联要发挥联研优势,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积极联合高校、党校、军事院校、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的理论工作者组建社科界智库,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结合省情市情,组建地方新型智库领导协调工作组,统一决策层和智库专家思想观念,对地方各类智库的研究与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与指导,将优势资源集中到重大事项上。四是成立协作性的平台组织,加强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扩大地方新型智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二)破除行政阻力,搭建政智对接通道
搭建畅通的政智对接通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实现信息对接。落实党委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党委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党委政府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采用多种方式购买由地方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通过党委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决策需求。二是进行人员交流。要推进党政人员与智库人才的交流,建立智库专家和党委政府决策部门人员岗位交流制度,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搭建地方党政部门与地方智库之间人才交流的“旋转门”,完善多平台的人才共享机制,培养决策型智库专家或智库型决策人员。三是加速成果报送。要改变当前地方智库成果转化速度慢、转化率低的现状,完善联络沟通渠道,优化现有的报送程序,建立成果直报机制,确保成果报送快,用得上,提高转化率。
(三)注重强基固本,抓好基础性工作
建设完备高效的地方新型智库体系,要注重抓好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智库专家人才数据库,广开门路纳人才。数据库要在年龄、职称、学历、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人才选拔机制入手,吸纳高校专家、退休官员、企业精英参与其中,确保队伍结构合理,形成最大研究合力。做到有人可用,用之能战,战则能胜。二是建立智库研究成果和问题数据库。借鉴其他各类智库优秀成果,开阔视野,为长期研究打基础,避免重复浪费。三是总结经验并及时推广。开展规律性研究,构建预判分析机制,提高前瞻性研究的时效性,避免马后炮。四是创新宣传工作。要重视智库刊物的编办,充分认识办好智库刊物与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认真履行智库刊物为决策咨询服务的职能,运用智库刊物为地方新型智库体系建设进行广泛宣传,注重智库刊物的权威性,引领地方智库活动。同时,在自媒体时代,要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地方智库成果与网络信息资源的高度融合,建设地方网络智库。
(四)践行法治精神,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建设地方新型智库体系,还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地方新型智库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建立组织管理、经费管理、人员配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智库研究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各项配套制度要确保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特别是在经费管理与汇聚人才方面,要加大保障力度,确保智库研究的独立性与公正性。二是深化智库研究机制改革,从选题的确定、研究过程、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发力,确保公平性、科学性,实用性,避免人为确定研究方向。三是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制定地方智库发展支持计划,设置稳定的社科研究财政资金,扶持地方社科联和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智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优秀的智库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如条件成熟,可设立“地方新型智库发展基金”,为社会民间智库一并提供经费保障。要深入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优惠,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加大对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智库的大量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