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家庭的小别离

2016-10-28欣欣

健康之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蒂娜小宇女儿

欣欣

最近,电视剧《小别离》的热播引发了来自不同阶层的家庭的热烈探讨,从贫困家庭到精英中产,还有富豪家庭,到底它get了到观众们的什么点?

今年热播中的电视剧,改编自作家鲁引弓同名小说的《小别离》,非常难道地引发了不同阶层的父母们的共鸣,因为孩子到底要不要送出国,这是一个让很多当代中国父母们感到无比焦虑和纠结的社会性问题,包含着他们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失望,以及对彼岸国家的无限厚望,更多的是,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来自穷人家庭的学霸琴琴面临的是“想留,但你没有有钱留?”

“学霸”金琴琴,生活在一个普通工薪家庭,她本是最不需要出国的一个。但琴琴的妈妈吴佳妮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削尖了脑袋硬是想让琴琴出国,而这掀开了一场夫妻大战。琴琴父亲不舍得孩子离开,加上家中经济条件的限制,孩子的成长牵动了父母几乎所有的精力。

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朵朵面临的是“留学,去还是不去?”

“中等生”方朵朵,生活在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她的成绩中等,一直处在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的边缘。女强人妈妈海清的那句台词“你考不上重点中学就上不了重点大学,上不了重点大学,你的人生就完了”不知说出了多少虎妈的心声。

来自富人家庭的小宇面临的是“钱不是问题,愿不愿意留才是问题” 。

“学渣”小宇,生活在一个富豪家庭,成绩却是倒数前三名的常客。大老板张亮忠,本意是给在家里与二婚老婆处处作对的儿子找个出路,但出国之路却意外促成了小宇的成长。

鲁引弓:《小别离》里的5种别离

《小别离》的作者鲁引弓是资深媒体人,他以新闻人对社会变化的敏锐性,通过《小别离》讲述了中国的“第四次留学潮”。鲁引弓说,虽然他写的是小别离,其实背后更想说的是正在我们社会中发生着的大别离。他概括了《小别离》中的五种“别离”。

1.向“分数”告别 这在小说和现实中的体现是,一分两分,就会让家长无比纠结。因为一两分的区别,在学校里会差一两百名。实际上这和能力又有什么关系呢?作业做到深夜,女儿朵朵还没做完。爸爸方圆说,朵朵,要不算了,不做了。朵朵的眼泪就流下来了。妈妈文洁说,不要紧,再做两题,你做不完别的同学也不一定做得完。朵朵说,我要做完……被做作业逼哭,这样的情形,我想在千万中国家庭里都上演过吧?

2.向“雾霾”告别 向这种让人纠结的环境告别。

3.向集体焦虑告别 我们希望小孩能够从容地成长。我们要向单一成功标准的告别。“原本成功的标准是多种多样,但是现在,成功似乎就是钱、好大学、地位。” 朵朵对妈妈说,妈妈我明天不想去上学了,可不可以?文洁抱住她的小肩膀,把自己的脸贴在这小脸膛上,她再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女儿其实还很小,她心里有空旷的疼痛。她说,好的,明天我们不去上学了。文洁大声说,请假,说病了,我答应的。后来文洁对单位的同事说,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答应,没理由地答应,因为要让小孩子知道家是可以退的地方。

4.向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 归根结底,是向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我们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够活得慢一点,从容一点,快乐一点。

5.还有内心和现实的别离 因为想让下一代过得更好,把留学当成一艘诺亚方舟,让孩子飘洋过海。这样一种决然的背后,是内心里希望孩子每天都能黏在身边,跟自己说说班级里的八卦和趣闻。这种别离,甚至让人看不到愈合的手段。

心理解析:三种“中国式”家庭现象

强势的妈妈+温和的爸爸=矛盾的孩子

模式

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董文洁有多强势,丈夫方圆就有多懦弱。理解这种互补,是理解像董文洁这样家庭的基本途径。在这个家庭中,方圆的行为永远是受董文洁的约束和制约。比如,方圆想让女儿5点半起床,分分钟就被文洁顶回去了:“你懂什么啊?”

这种家庭的发展规律是表面平静,每次强弱对比不均衡时,战争就会爆发,然后形成新的格局。尤其是当孩子逐渐成长,冲突更是不可避免。强势的文洁和青春期的朵朵的分歧成为家庭主要矛盾时,两个联盟陆续出现:夫妻联盟和父女联盟。

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斡旋”,比如朵朵英语考试不及格、想养小狗弗兰克时,都是向爸爸求助。当然,因为爸爸的权力有限,在面对学习外语、出国等原则性大事时,爸爸在整个事件中就会显得无能为力。

危机

其实,在这种家庭结构中,3个人都不会太好受。董文洁可能是最委屈的一个,她不明白自己为家庭付出那么多、处处为孩子考虑,为何换不来孩子的理解。比如,朵朵会说妈妈“冷血”“只看重成绩”,慢慢地,她也会对自己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认同,身心俱疲。

因为妻子的强势,方圆对婚姻的满意度会慢慢下降。这种在家庭中不断被打击的男人,很容易被外界吸引,家庭的稳定和完整会受到挑战。而朵朵在父母分裂式的对待方式中,形成了一个矛盾的自我。

她在内心中认可父亲的理解和温和,但在行为上却不知不觉地模仿母亲的强势。表里不一的行为方式会让孩子迷失,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每次发脾气后都会内疚,可是下次继续发脾气,孩子的成长因此受到了阻碍。

成长空间

要摆脱这样的家庭结构,需要以夫妻系统为主。比如,每次董文洁和朵朵发生冲突时,方圆要通过支持妻子的方式来应对危机,而不是站在孩子的一边或者直接出面斡旋、解决问题。这样,董文洁感受到丈夫的支持后,能够更自信地处理孩子的问题。

只有先得到别人的理解,她才能以理解的态度面对孩子。在支持妻子的过程中,方圆能够感受到一种被需要的体验,他会拥有更多的和家庭之间的联结感,避免被外界吸引而迷失。况且,在支持妻子的过程中,方圆也会感受到更多的力量感,让孩子看到一个均衡的父母格局。

当朵朵看到一个能听得进去意见的妈妈和一个开明的父亲时,当她看到父母总是在尊重她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她会找回迷失的自我,减少内心中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格局下,她叛逆的动力会减少很多,也会试着用更合理的方式表达自我。

入侵者妈妈 +救火员爸爸=愤怒的孩子

模式

张亮忠的家庭是重组家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土著居民和外来者的竞争。只不过,蒂娜和张小宇都把自己看成是土著,把外来入侵者铲除。于是,各种充满敌意的斗争不断上演,把夹缝中的张亮忠轰炸得体无完肤。

因为心结太深,家庭成员的善意举动都会被对方曲解。比如,张亮忠送儿子出国读书明明是好事,却被小宇理解成抛弃。小宇送继母香水赔礼道歉,却被继母理解成用麝香毒害自己。就连张小宇喜欢弟弟皮皮,喂他吃薯片,在蒂娜眼里都成了罪过。有时闹大了,还需要110来平息争端。所以,在这个家庭中想到达成真正的理解,绝非易事。

危机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会感觉很累。张亮忠疲于奔命地在儿子和妻子之间调停,愤怒过后往往紧跟着自责和愧疚。蒂娜的表现很情绪化,她既想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又无端地承受了很多不明的指责,委屈的情绪积聚久了,直接影响了夫妻关系。张小宇经常被孤独环绕,他觉得家庭中没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他,他也找不准自己的立场,变得更愤怒、更叛逆。蒂娜儿子皮皮的出生,会导致新的格局。小宇会觉得爸爸、继母和弟弟才是一家三口,有一种深深的被抛弃感,愤怒会升级,那么家庭可能会失控。这时,在家庭中控制和反抗的循环会更强烈,蒂娜在家庭中的角色会变得更难,小宇的心态会更纠结、更扭曲,张亮忠要承受的压力只会更大。

成长空间

首先,张亮忠要重新为自己的亲密关系排序,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之前,他和蒂娜的关系可能很亲密,但小宇回归家庭之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都是在调节矛盾。不管亲子矛盾有多激烈,张亮忠都不要让孩子的需要盖过婚姻的亲密。他先要处理好和蒂娜的亲密问题,然后再来解决亲子问题。无论如何,都要为夫妻关系留出足够的空间,这是维持家庭正常运转的中流砥柱。然后,试着重新认识孩子,他们也许不知道怎么处理孩子的需要,但是要允许孩子宣泄情绪,不要用道德标准评价孩子的愤怒行为。

如果夫妻关系足够稳定,孩子的行为不会伤害到家庭的根基。孩子在合理地表达之后,也会平静下来。当孩子度过最初的适应阶段、情绪慢慢地平复后,全家人再一起立界限。他们可以一起探讨继母和孩子、父亲和孩子之间相处的底线在哪里,哪些行为是允许的,哪些行为是禁止的。这种界限能够有效地保护每个人,避免大家总是恶意地揣测对方的行为。少了攻击性和恶意,他们的相处会更轻松,孩子也会在坦诚和开放的沟通态度中,学会人际关系相处技巧,从而更好地应对外面的生活。

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

模式

吴英妮和老金组成的平民家庭代表着大部分中国式家庭的现状。他们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所以希望子女能够超越自己,不要重复他们的命运。妈妈吴英妮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处处表现得积极、较真儿又很强势。在工作上,她力争上游;教育中,更是丝毫不敢放松。虽然,女儿琴琴是学霸,但是为了给她一个更好的未来,她仍然要送女儿出国,甚至为此要卖掉房子。在全能妻子面前,爸爸老金显得可有可无。甚至连卖房子这样的大事,金志明都是后知后觉。他的存在,只是让妻子在不满意的时候撒撒气,或者是在女儿教育中,提一些用来被否决的提案而已。

很多观众会羡慕吴英妮有琴琴这样的学霸女儿。其实,琴琴是3个孩子中最没有生命力的一个。她表现得像大人一样得体懂事,让人心疼。在剧中,她几次倾吐心事,都是在担心父母的未来:担心父母会离婚、担心自己出国会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压力,为此忧心忡忡。琴琴是一个被父母化了的孩子。

危机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几乎是不存在的,老金和女儿为数不多的单独互动,一次是送给女儿手机,一次是夫妻吵架后,女儿劝爸爸回家,都没有太多的情感交流和影响的成分。大部分和女儿接触的工作,都被妈妈承包了。也许有些人认为只要母亲足够好,缺少父亲的角色也无所谓。但是,在大部分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里,孩子没有真正地存在过。比如,琴琴的成长完全是按照母亲的意志去塑造的。所以,为了让女儿出国,吴英妮甚至一度作出把女儿过继给别人的决定。琴琴仿佛是一个商品,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吴英妮在最后悬崖勒马,但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早已无法挽回。的确,吴英妮为了女儿的未来真的很拼,可是,这不是真的为了女儿好,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已。

成长空间

要想治愈吴英妮的“焦虑”,必须让她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一个人不必为整个家庭的未来承担全部的责任。所以,她必须承认人和人是不同的,但是,这种不同不排除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来对待孩子。两个不快乐的人不可能好好地合作教育孩子,所以,要尽量处理好夫妻间的不愉快和冲突。孩子看到母亲的让步和父亲的成长时,她的压力就会减轻。

当吴英妮把丈夫拉回到孩子的教育中时,既可以找到帮助自己的力量,又给了一个父亲在家庭中应有的尊重和位置。当吴英妮“授权”丈夫来帮助自己时,就意味着相信他在生活中能够做出改变,给了他成长的动力和信心。这样,整个家庭才会朝着良性关系模式发展。也只有这样,琴琴才能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压力,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找回对人生的控制感,做回孩子。

中国式父母、中国式青春、中国式争吵……从某种程度来说,电视剧《小别离》中的3个家庭,就是中国式家庭的缩影。

猜你喜欢

蒂娜小宇女儿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挂在秋天的窗户
大三的女儿
趣味成语故事
海的女儿
趣味成语故事
一包花生
总是配不上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