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冷,股市热?
2016-10-28谢九
谢九
在新一轮调控打压之下,楼市的投资预期开始出现转变,积弱已久的股市是否会迎来机会?
国庆期间,20多个大中城市先后实施限购限贷,楼市的政策蜜月期暂时告一段落,“抑制资产泡沫”开始正式付诸行动。
新一轮的调控刚刚开始,效果就已经迅速显现。以北京为例,“9·30”新政出台之后,无论新房还是二手房的成交量都断崖式下跌,市场中介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0日,北京新建商品住宅共网签560套,与上月同期相比大幅下跌68.7%,全市二手住宅共网签2810套,与上月同期相比大幅下跌65.7%。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楼市成交量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在此期间,买家毁约、卖家降价的新闻也频频传出,和国庆之前的火爆场景相比几乎是一夜变天。
虽然现在就此断言楼市将迎来历史性拐点还为时过早,不过从短期来看,始于今年初的这一轮楼市上涨周期已经基本上终结。本轮楼市大涨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供求关系紧张,二是资产荒背景下人们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三是宽松货币支撑,四是楼市“去库存”的政策大背景刺激。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大涨,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之后,支撑楼市大涨的四大因素已经大幅弱化。
从供求关系来看,一线城市的供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不过从短期来看,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成交井喷之后,潜在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供求紧张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考虑到一线城市较高的限购门槛,下一波大规模的真实需求,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重新培养起来。
从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来看,在本轮楼市启动之前,楼市已经沉寂了大概两年时间,在去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大量流动性无处可去,楼市成为相对的价格洼地。而楼市一旦开始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场,于是最终形成了这一轮暴涨。目前楼市价格在经过大幅上涨之后,和其他资产相比,已经成为价格高地,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即使仍有长期投资价值,短期之内也会让很多资金选择观望。
从货币环境来看,这一轮楼市上涨,货币因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利率降到了史无前例的新低,以首套房八五折利率来看,利率只有4%,低利率刺激了购房者的高杠杆,导致下半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几乎全部流向住房贷款。除了利率极低之外,银行对房贷大开方便之门,购房者获得房贷的便利性之高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楼市的成交。大概在2013年前后,银行对房贷审批极严,购房者最终获批房贷需要很长的周期,但现在获得贷款极其容易。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很多购房者都是“以小换大”,3套甚至4套房形成连环单的案例非常普遍,现在银行放贷的便利性,使得即使3套甚至4套以上的连环换房,也可以很顺利地实施。如果银行开始重新执行较严的放贷标准,拉长房贷周期,二手房市场的很多连环单将无法成交,这将对“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的成交带来很大打击。
最后,政策层面对楼市的态度转变,可能是楼市短期之内面临的最大风险。去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去库存成为房地产市场的主旋律,这就使得政策层面对楼市以鼓励和刺激居多。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楼市进入高烧模式,政策层面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今年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罕见提出了“抑制资产泡沫”,虽然并未直接点名房地产,但剑指何处市场均是心知肚明。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政治局会议提及抑制资产泡沫之后,并没有出台明确相关的具体措施,楼市在经过短暂惊吓之后,在最近两个月又开始新一轮上涨,这就使得国庆期间20多个城市纷纷出台限购限贷政策,政治局会议提及的抑制资产泡沫,终于开始落到实处。以此来看,这一次20多个城市的调控显然并非偶然,而是和7月份的政治局会议一脉相承,如果这一轮调控效果不理想,不排除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控措施出台。从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历史来看,基本上都是延续着“上涨、调控、冷却、放松、上涨、调控”的模式,现在显然是来到了新一轮调控周期之中。
在20多个城市宣布限购限贷之后,预计还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进来,短期来看,这一轮楼市的高烧模式将基本终结。在楼市的投资预期发生逆转之后,大量的流动性将不得不重新做出选择,楼市之外,股市是否会成为下一个目的地?
从去年6月份股市泡沫破灭之后,股市已经在熊市里沉寂了一年多时间,无论从回调的深度还是时间长度来看,都可算充分。从估值水平来看,目前A股市场仍然呈现出强烈的分化格局,以大盘蓝筹为主的上海市场市盈率较低,只有15倍左右,深市主板市盈率稍高,大约26倍左右,深市中小板市盈率51倍,创业板78倍,即使在经过了大幅下跌之后,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估值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线上。不过对于A股市场而言,估值从来不是困扰市场上涨的最主要因素,资金推动和投资者信心才是最主要的引擎。
在楼市遇冷之后,资金向股市转移还是具有较高的概率。目前中国实体经济的回报率较低,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资金脱实入虚的趋势都难以有实质性改变,加之资产配置荒的压力在未来有增无减,大量资金依然在寻求保值增值的途径。在201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楼市成为承接流动性的主要场所,如果资金从楼市撤出,可以选择的去处其实相当有限。在人民币贬值和美元升值的预期下,部分资金会选择兑换美元,但这只是少数高净值人群的选择,更多的资金还是会在国内寻求回报。债券市场是一个选择,不过债券市场的牛市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未来的回报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放眼国内其他大类资产,股市成为不多的选择之一。
去年轰轰烈烈的“国家牛市”虽然最终以泡沫破灭收场,但从中国经济的角度而言,终究还是需要一轮牛市的支持。如果政策层面能够给予股市东风,就有可能成为楼市资金转战股市的催化剂。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企业降杠杆开始提上改革日程。10月上旬,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除了近期关注度极高的债转股之外,发展股权融资被列为降杠杆的重要途径。意见指出,要“拓宽股权融资资金来源,鼓励保险资金、年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等长期性资金按相关规定进行股权投资,有序引导储蓄转化为股本投资,积极有效引进国外直接投资和国外创业投资资金”。
近期宏观经济出现回暖态势,也为股市提供了一定的基本面支撑。尤其是9月份的PPI数据结束了54个月的负增长,同比上涨0.1%,成为近期中国经济数据中的最大亮点。虽然现在断言中国经济已经企稳还为时尚早,不过对于股市而言,这已经可算是相当积极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