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以国内22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例
2016-10-28周仕德江炜莹
周仕德,江炜莹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我国高校小学教育本科课程设置的实证研究
——以国内22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例
周仕德,江炜莹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课程设置对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国内22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中涉及到的课程要求为参照,对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未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1]。课程设置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中处于核心位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未来小学的师资水平,关系到小学教育的质量,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重要性。本文拟从抽样实证研究角度对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考察,以期更好地为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文献探讨
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成果不多,以“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有29篇符合条件的文献。这29篇文献可以分为两大类别:比较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比较研究细分为中外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和国内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王慧娟选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和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个案[2];兰惠敏通过对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3]。国内高校比较研究均是以国内几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为样本进行比较。如,李俊义等人选取晓庄学院等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4];黄伟娣将首都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进行对比[5]。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做分析研究的文献也不多,代表性学者刘济远回顾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课程设置的原则、基本结构及课程设置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6];张香艳以具体高校或某一前提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作为分析材料等[7]。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开设的新要求
专业学科的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依据: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其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素质诉求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未来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小学教师的培养提出建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应当参考其中的要求。
第一,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课程开设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规定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等[8]。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在校时主要学习小学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教育技能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能力。通过学习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核心课程(教育概论、中文、数学、英语、小学教育学、小学心理学、教学论、小学班队原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小学各学科教学与研究等)、其他学科及参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小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了解小学教育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等6大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主干学科为教育学、心理学,并具体列出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小学班队原理实践等多个核心课程,为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学生毕业后应掌握的几个方面知识和能力也为课程设置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方向。
第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课程开设要求。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开发教材与课程资源、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认定教师资格的重要依据。”[9]《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以“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要引导未来教师理解小学生成长的特点与差异,学会创设富有支持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理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场资源的重要意义,学会设计和组织适宜的活动,指导和帮助他们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解交往对小学生发展的价值和独特性,学会组织各种集体和伙伴活动,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学校生活中快乐成长”为教育理念,设计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3大课程目标,为达成3大课程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课程设置,包括儿童发展与学习、小学教育基础、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及教育实践6大学习领域。在每个学习领域中,还特别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学习模块,如小学教育基础,建议学习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班级管理等模块;小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建议学习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另外,也明确提出了教育实践时间为18周,同时本科层次教师教育课程最低必修学分为24学分,最低总学分需达到32学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为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了必修的学习领域,教师教育机构或学习者的课程可以根据必修的学习领域在建议模块中选择或组合内容进行设置。
第三,《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课程开设要求。教育部在2012年正式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10]。《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用13个领域60条基本要求明确了作为合格小学教师的从教规格。这一《标准》是所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都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合格小学师资的重要来源之一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中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例如,“职业理解与认识”领域中要求“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那么在课程中就该设置“教育法律法规”的相关课程,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相关的教育法律;针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领域设置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课程,掌握教育规律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专业知识”这一维度上,除了要求掌握与小学生相关的法律法规、心理发展和安全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外,还要求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生命科学、艺术欣赏等知识,并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在“专业能力”上,未来的小学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学生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与反思发展能力。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均为我国小学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和要求。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要求对课程设置做出调整和优化。
三、国内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南、东北6大区域的22所重点高校或普通高校(表1)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这22所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研究,包括整理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及其课程设置分类、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践课程等的比较。
表1 作为研究对象的22所高校①
(二) 具体抽样情况比较
通过对所搜集的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案的分析,了解现行的课程设置情况。将课程按照现行大部分高校课程方案模式(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进行划分,核算各类别的比例,得出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以及各校开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课等课程的具体情况。具体情况如表2至表8所示:
1.课程总体开设情况
表2 22所高校课程总体开设情况
(续表2)
C4665102818167D5853.5318.524157E4071102514160F416261927155G40551030629170H408586141111175I35568381414165J18516651197K4771822179174L3876433163170M407081612173166N28.570.5820204151O465012211024163P404083124116160Q4553121652911171R45691623292184S5270819256180T62751220197195U366551016233158V444382492711166总学分923.51388188470.5101431993601平均学分4263.18.521.44.619.64.5163.7占总学分比例25.6%38.5%5.2%13.1%2.8%12.0%2.8%100.0%
2.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表3 22所高校公共必修课开设情况
注:课程名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计算机基础、大学生英语、大学生体育、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理论、国防教育、健康与心理教育。
3.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表4 22所高校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
注:课程名称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学、书法、舞蹈基础、美术基础、音乐基础、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统计学、SPSS应用、德育原理、教育政策与法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儿童文学、文学概论、写作、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生作文指导、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小学课堂教学技能。
4.选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开设情况
表5 22所高校公共选修课开设情况
注:课程名称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艺术体育类、阅读与争鸣类、经济与人生类、英语提高类、计算机提高类、身心健康类(各高校类别名称不一)。
表6 22所高校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情况
(续表6)
E25M16T20F19N20U10G30O21V24H6总学分470.5平均学分21.4占总学分比例13.1%
注:课程名称为比较教育学、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小学管理学、基础教育改革、中华文明简史、中外教育家思想、汉字文化学、小学班主任与少先队工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育评价、儿童语言研究、教师口语、简笔画、手工制作、朗诵艺术、课件设计与制作、唐诗宋词欣赏、舞台语言艺术、教师伦理与形象设计、汉字识字教学、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心理学、小学问题学生教育、小学教育热点问题透视、生命教育、儿童性健康教育、儿童游戏、小学教育教学叙事研究。
表7 22所高校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情况③
注:课程名称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世界文明简史、外国文学、小学古诗鉴赏与教学、外国神话解读、教师基本功训练系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拓展、师德与教师礼仪、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影视鉴赏、人文地理、美学与美育、科研训练、教学方略与艺术、演讲与口才、教育信息资源、FLASH及其应用、儿童戏剧创作与表演。
表8 22所高校专业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续表8)
G29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小学高尚师德教育实验、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实验、校本教育研究方法实验、小学班级管理有效方法实验各类实验安排在第4、5、6学期;教育见习分别安排在第2-5学期;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H11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2周;教育实习分两个阶段进行,共10周I14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安排在第3-6学期;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教育研习安排在第6、7、8学期J11教育考察、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毕业论文教育考察1周;教育实习6周;教育调查1周K17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师通用职业技能、学科教学技能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2周L16教育见习、跟师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到就业实习分别安排在第2-8学期,教育见习共2周,跟师实习共6周,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就业实习各4周,实习时间共20周M17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师范生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安排在第5、6学期,各1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0周;师范生微格教学安排在第6学期,共1周N20专业见习、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专业见习实习安排在第1-4学期,各1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共18周O24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师范技能训练(三字一画、说课技能、教学技能)教育见习分别安排在第3、4、5学期,共4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2周P11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安排在第4-6学期,各1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8周Q29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分别安排在第2、4、6学期,各1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8周R29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安排在第2、4、6学期,各1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8周S25见习、实习、毕业论文见习安排在第2-6学期,各1周;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12周T19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见习安排在第7学期,1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12周U23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教育见习1周;教育实习18周V27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安排在第2、4、6学期,各1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共16周;技能训练包括教案撰写、试教(4周);普通话、书写、音乐舞蹈、美术手工(各1周)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分为公共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等几大模块,从上一部分的统计数据中可得出各模块的具体情况。下面分别对课程设置的总体情况、课程设置分类、公共必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较展开论述。
(一)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基本相似,由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组成,但学分总数和各模块课程的学分有一定差别。首先从学分总数上看,最低总学分为97(J),最高总学分为195(T),有3所高校的总学分高达180,其余学校均在150-179范围内。除去极端的总学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总学分在一定范围数值内无明显差距。从各模块课程的平均学分和比例来看,22所高校的平均总学分为163.7,其中专业必修课的平均学分为63.1,占总学分的38.5%,是比例最大的课程模块;其次是公共必修课,平均学分为42,占总学分的25.6%;第三是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及其他课程,其所占比例依次递减。除专业实践课外,其他课程模块均属于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占总学分的12%,而理论课所占比例高达88%。由此可以看出,各高校对于专业必修课尤为重视,却同样重复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模式。
(二)课程设置分类的比较分析
22所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按照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3大板块进行设置,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或称通识教育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分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从表2可以发现,22所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均有设置公共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各校各类课程设置的学分、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在22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的专业选修课除设置了专业限定选修课外,还设有专业任意选修课,但其学分所占比例不高。另外,有14所高校设有其他课程,例如首都师范大学(H)设有兼教方向课程,要求学生在12个系列中选择1个非主修方向课程进行修读;贵州凯里学院(V)设置素质拓展课程,学生可通过科技创新、创新创业计划及各种文体、技能比赛获得学分;淮阴师范学院(K)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1个社团,至少选听15次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并做手写记录,每学期阅读至少8本制定书目,并做不少于4万字的读书笔记。在22所高校中,仅有安徽师范大学(B)、贵州师范大学(I)、江苏第二师范学院(J)、淮阴师范学院(K)、上饶师范学院(M)、嘉应学院(O)以及楚雄师范学院(U)7所高校设置了教师教育课程④。在研究各校课程方案中发现,7所高校设立的教师教育课程,其课程内容与其他高校专业必修模块中的课程内容大致相同,但从课程设置角度上看,这7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更为具体、完善。
(三)公共必修课程的比较分析
公共必修课亦称通识教育必修课,是与专业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公共必修课是小学教育本科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其目的是拓宽视野、培养人文与科学精神,它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由表3可以看出,除江苏第二师范学院(18分)、泰山学院(28.5分)外,其余高校公共必修课的学分设置与平均学分(42分)相距不大,所以我国高校对这一模块的设置相对统一。经过统计,22所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基本包括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国防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临沂大学(D)对公共必修课程进行了创新,除开设以上常规课程外,还结合山东省地区特色和本校办学模式开设了山东及临沂区域经济社会、沂蒙精神与红色文化和采取“一年期出国外语集中培训”模式的外语工具等课程。
(四)专业必修课程的比较分析
专业必修课程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以及小学师资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学科核心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一般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儿童音乐、儿童舞蹈等,学科核心课程一般是与小学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类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指导、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等。表4数据显示,22所高校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比重最高,但在学分设置层面上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必修课学分设置最高的是首都师范大学(85分),比最低的广西师范学院(40分)高出45学分。在课程内容设置层面上,各校也存在差异,如上饶师范学院(M)的专业必修课仅包括专业基础课,学科方向课程被列为专业选修课;同是教育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在嘉应学院(O)中属于学科基础课程,在首都师范大学(H)中属于学科核心课程;海南师范大学(F)、南京师范大学(E)在课程设置方面更是考虑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开设了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具有针对性的课程。
(五)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分析
专业实践课程,是指课程设置中一切有助于师范生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生成与提高的各种课程内容的总和。专业实践课以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得以生成与提高,习得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也得以检验、调整和升华。专业实践课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调查、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课程。从表2中可以发现,22所高校均有设置专业实践课程,表明我国高校意识到了专业实践对教师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但在学分设置上,华南师范大学(G)、长沙师范学院(Q)和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的专业实践课设29学分,东北师范大学(A)仅设10学分,高校间存在明显差异。专业实践课程的平均学分为19.6,仅占总学分的12%,这也说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从表8中22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这3门课程的开设在各高校中高度统一,淮阴师范学院(K)、华南师范大学(G)、嘉应学院(O)等几所高校在此基础上设置了多样的专业实践课程:华南师范大学设有小学高尚师德教育实验、小学教育技术应用方法实验、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实验等多门实践课程,以检验学生理论知识的习得;嘉应学院设有师范技能训练课程,通过考核检验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从专业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持续时间来看,22所高校中有13所高校均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设有教育见习,但见习时间仅为1周,其余高校只在某学期设有1周的教育见习课程。教育实习除安徽师范大学、保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呼伦贝尔学院设置在第8学期外,其余高校均设在第7学期。《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课程设置中要求本科教育实践时长18周,但22所高校中只有楚雄师范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的教育实践时间达到了此要求。实践课程比重低、课程种类少、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实践时间少是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较分析
由表3得出,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22所高校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为64.1%,而选修课仅占21.1%,必修课程比重远远大于选修课程。从表2、表5、表6和表7中发现,22所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且课程内容较为传统、单一。由于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专业课程设置有所区别,对于同一门课程,各个高校对其归类不一。例如,儿童文学、古代文学在东北师范大学(A)中属于专业选修课,而在海南师范大学(F)中则属于专业必修课。从整体上看,选修课的课程数量比必修课多,选修课更具有灵活性和弹性,但课程内容繁杂。
五、建议
(一)加强课程管理,规范课程类别
从总体上看,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模块是可行的,但由于缺乏统一、具有指导性的课程体系,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混乱。所以,应加强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管理,规定所要开设的课程模块,如公共必修类、公共选修类、专业必修类、专业选修类、教师教育类、教育实践类等,并规定各模块所必须含有的课程内容及需要修得的最低学分。各高校在教育部的统一标准下,结合实际情况增加、调整课程内容,在课程设置中实现“大体统一、各有特色”。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参考这3份文件所提出的理念和课程设置要求。例如,主干学科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概论、教学论、小学班队原理实践等为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要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中的6大学习领域,教师教育课程最低总学分为32学分,教育实践达到18周……
规定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体现该专业的“师范性”。在原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设置教师教育课程,规定该模块的最低学分以及学习领域。例如,教师教育课程可分为教育理论类、教育技能类和教育实践类,教育理论类设置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等课程;教育技能类设置教师口语、教学艺术等课程;教育实践类设置师范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课程。
(二)增强公共必修课程的人文性、实用性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属于高等院校,就要体现高等教育本科专业共同的、基本的要求,所以在公共必修课程设置上,既要符合大众的设置要求,包含政治理论、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内容,也要在这一模块做出调整,增强该专业公共必修课程的人文性、实用性。一方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公共课程应在原有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设突显地区文化或学校特色的相关课程,以增强公共必修课程的人文性。如,凯里学院在原有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和大学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设置贵州省情;临沂大学设有沂蒙精神与红色文化;呼伦贝尔学院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另一方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公共课程应在原有传统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减少学分比例、调整课程内容,以增强公共必修课程的实用性。如,减少原有传统课程的学分比例;结合小学教育特征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在现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听说课、口语课,为将来的小学教育教学打下基础;在计算机课程方面,着重介绍数据统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
(三)增强专业必修课程的小学教育针对性
专业必修课程是未来教师在各高校所接受的各种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学习,它是一名初任教师掌握必备的教学职业素养的基础。专业必修课程对未来小学教师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上文统计的各高校专业必修课程来看,各校重视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开设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儿童文学等课程。课程改革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当前的教师教育改革也是“以儿童为本”作为改革理念,但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仍使用着传统的课程方案,显然在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仅仅掌握一些普通的心理知识和学科知识是不够的。所以,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针对性,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如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发展等;开设与小学教育相关的学科课程,如小学教材研究、小学教学法、小学生作文指导、儿童音乐、简笔画等;开设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如小学生管理、小学生游戏与活动、儿童社会学、儿童文化学、小学生卫生与健康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必须增强小学教育的针对性,增加适合小学教育的切合性课程内容,着力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目标定位,面向小学,为小学服务。
(四)活化专业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但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2%,实践课程内容单一,实践时间安排不合理。所以,在课程设置中,首先要增加实践课程的学分比重,从根本上去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其次要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传统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教育对未来小学师资的要求。教育实习模式不能仅限于教育实践,教育教学技能、教育调查研究等课程也应加入到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克服单一模式的弊端,实现实践方式的多样化。教育教学技能包括普通话技能、教师书写技能、音乐舞蹈技能、美术手工技能、教案撰写、试教等;最后要延长、合理安排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每学期都安排实践课程,即第一学年适当安排教育见习,第二学年实行少量的模拟实习,第三学年进行假期教育实践,最后一学年进行教育实习,但教育实习时间不宜安排在第8学期。这种“见习—模拟实习—假期教育实践—教育实习”的实践模式,使得学生能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能进入教学一线,了解教育实际。实践的总时长应严格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课程设置中的要求,至少进行教育实践18周。教育教学技能可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持续进行,每结束一门课程,应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检查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情况。教育调查、教育研究则可安排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期间,以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学生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和问题与小学的实际情况在丰富、持久的教育实践中作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小学教育专业要“专”也要“博”
在上文的研究中发现,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主次关系,他们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特色。必修课在课程体系中主要负责解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遍性问题,具有综合性;选修课则负责解决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问题,具有单一性。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必修课需贯穿本科四年的学习,而选修课应该适当地穿插在每学期的课程设置中,这样既能加深专业知识带来的学习力度,使专业知识得到持续、上升的学习,也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降低长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的枯燥、乏味感。同时,选修课的学分比例要适当加大,选修课的课程门类也应该根据小学教育和课程改革进行更新、调整。公共必修课的开设要涉及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类、教育心理类和艺术体育类等多个学科领域;专业限定选修类应设有文科方向、理科方面以及教育服务方向;专业任意选修类应设计文学、音乐、舞蹈、教育等多个领域[11]。正确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符合小学教育的特点。
注释:
①作为研究对象的22所高校: 各高校名称用英文字母A-V标注作为代码,下文出现的英文字母代表各高校。
②其他课程包括军训、素质拓展课、学年论文、社会实践等。
③22所高校专业任意选修课情况:部分高校只开设专业限定选修课,不开设任意选修课。
④表2中未显示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开设此课程的学校,该课程学分归入专业必修课中。
[1]戴吉亮.适应高中新课改的高等师范课程改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
[2]王慧娟.中美小学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和哥伦比亚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3.
[3]兰惠敏.中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2).
[4]李俊义,徐来群.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分析——以南京晓庄学院等6所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3).
[5]黄伟娣.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6]刘济远.我国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7]张香艳.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81-82.
[9][11]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10]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S].2012.
(责任编辑:申寅子)
Empirical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of Primary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Twenty-two Samples of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As Examples
ZHOU Shide, JIANG Weiying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LingnanNormal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524048,China)
Curriculum sett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alent. This paper selected twenty-two samples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primary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used content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ok course requirements as the reference which were mentioned i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Directory and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Standards”, researched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of primary education disciplin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 five suggestions forward.
undergraduate major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talent training
2016-06-09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师社会学构建研究”(15YJA880113);2013年教育部首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ZG0410)。
周仕德(1976-),男,陕西西乡人,教育学博士,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江炜莹(1994-),女,广东顺德人,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G423
A
1005-5843(2016)09-0080-11
10.13980/j.cnki.xdjykx.2016.0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