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
2016-10-27支洁
支洁
【摘 要】 幼儿的健康成长受到了社会、家庭和教师们的普遍关注,然而这种关注大多集中在幼儿的教育和身体健康上,幼儿的心理健康似乎得到了忽视。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有利于改善传统幼儿心理教学方法。本文重点研究了幼儿心理教育的现状,并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启蒙部分,良好的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成长,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必须保护幼儿的身体健康成长,并且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将幼儿的身心健康,提升到了国家和社会同时高度关注的层面。随之各幼儿园普遍开展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传统的幼儿教育机制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不足,加之各地师资力量和教育思维的不同,不少教育机构的思维停留在在出现问题才去矫治的事后治愈思维中,不少幼儿也存在着心理承受力差、自立能力不强、孤僻、不愿与他人分享等性格缺陷,其实为了给幼儿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全面,并且有针对性的展开。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的原因
师资力量不足,岗位竞争加剧。首先,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岗位准入机制把控不严,许多幼儿教师,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和资质,心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很难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同时因为缺乏专业教师,一个老师经常带数十名幼儿,有时确实是忙不过来,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做出心理健康方面的方案和辅导,再加上激烈的岗位竞争使得教师忙于照顾幼儿,本身就分身乏术,难免产生急躁情绪。
幼儿教育的家庭因素。不少家长将幼儿交到幼儿园手中就做甩手掌柜,认为教育好幼儿是幼儿园和老师的责任,而恰恰相反许多幼儿园的传统认识里,幼儿园负责看管幼儿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传授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有时一些教师面对不听话的小孩儿时间长会说“这家的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这么不听话”其实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维护的,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内心所想,如果只是做表面功夫,单纯的告诉幼儿这样是错的,以后不能做,而不加以疏导解开幼儿的心理问题还会使幼儿产生畏惧心理,以后有问题也不敢向家长和老师表露。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方法建议
1.创造良好环境
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环境,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保障儿童拥有良好的生活和教学环境,优质的教学设备和娱乐设施能激起孩子游戏和学习的兴趣;适当的绿化和宽敞的环境也能使孩子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为敞开心扉做准备。桌椅和娱乐设备,玩具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符合幼儿审美风格为主,可以选择卡通图案,也可以选择活泼艳丽的色彩,但是不能排列过于紧密拥堵,在室内细节的装饰上,每一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用心布置,可以使教师布置的卡通贴画,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品,还可以设置漫画连环画图书角,学校通过购买学生展示兴趣的教育类图书,或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藏书放在图书角,供大家借阅丰富幼儿的阅读宽度。其次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倾听诉求,分享快乐,了解学生的兴趣了解每个人的个性,努力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有助于了解和倾听学生诉求,更好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以辅导。教师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不是通过呵斥和惩戒的方法纠正幼儿行为,同时培养班级同学间和谐相处的气氛,用融洽的班级气氛,带动学生多鼓励,多交流,多分享心得。
2.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全面教育和个别辅导
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性格特点组织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例如针对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开展微笑行动向幼儿展示如何礼貌的对待家长和同学,让幼儿做出发脾气的表情和做出微笑的表情,通过幼儿们的互相表演让幼儿内心逐渐感受到经常乱发脾气是不对的,微笑待人不仅能让自己内心愉快,同时让接触到的人感到高兴从而逐步纠正不礼貌行为。再如针对幼儿不善于同他人交流的性格,可以通过贴人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帮助他人,并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对于少数心理状况较差的幼儿,由于幼儿心理的可塑性较强,必须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教师要和家长一起研究幼儿的心理问题和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幼儿心理问题,防止心理状况恶化。
总之,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的家长三方共同关注和努力,教育部门要规范幼儿教育准入机制加大幼儿心理教育,师资力量投入,制定相关改革措施和评价方法,家长要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及时纠正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同时积极和学校沟通了解学生在幼儿园的表现,配合幼儿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只有各方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