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为什么又是法国?
2016-10-27
7月14日,法国国庆日,难忘而又血腥: 在尼斯市,一辆卡车冲进正在进行国庆日烟花表演的人群,在2000米的疯狂碾压中,至少造成了84人死亡。
18个月内连续发生三起大规模恐怖活动,令法国的老百姓感到极度沮丧,可他们也无可奈何。因为事实证明,警方尽力了。
在2016年欧洲杯足球赛在尼斯举行之前,法国安保部门为应对很多紧急事件做好了准备——其中包括应对核生化攻击。可以说此时的法国正处于有史以来最高规格的安保系统之下,然而惨剧还是发生了。
为何如此严防死守还是防不住恐怖袭击的威胁?旅英学者镜若缘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恐怖袭击向新模式变化。
如果把2001年的911事件当作伊斯兰圣战恐怖袭击的起点,那么这十五年以2011年为界限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
2011年以前的伊斯兰圣战的恐怖袭击几乎和911事件一样,“遵循”着严格的三层程序:来自恐怖主义第一层核心策划并发出指令,恐怖分子骨干力量作为第二层,在核心的财力等支援下依照计划招募训练第三层人员,再由其发动袭击。
反恐战争开始以来,欧美把摧毁这个网络作为重中之重:各种类型的“斩首行动”直接摧毁了恐怖组织网络的中高层核心;对各种“信使”的抓捕切断了各级恐怖组织的联系。很多舆论当年甚至相信,经过10年的努力,反恐战争已经胜利。
IS的诞生改变了世界恐怖袭击的模式,IS的高层一般并不直接参与具体恐怖袭击计划的制定和安排,提供实际的支持,他们更多的像是一个精神图腾一般的存在。
原本需要“核心、骨干、行动”三层联系才能完整实施恐怖袭击的模式被极大精简,只需要两层甚至只要单独的一层就可以发动恐怖袭击。如果说前本·拉登时代的恐怖袭击是一个公司“独立打拼”的产物,IS的恐怖袭击则更像是一场号召“全民参与”的社会运动。
与此同时,大大受助于在互联网上搞组织和宣传之简便,恐怖主义组织不断分化并重组成了更加变幻莫测的形式。FT社评认为,因为恐怖主义的战术正发生变化,各国更难以先发制人展开打击,全球反恐变得更加困难。
众所周知,法国政府有一个潜在恐怖分子的监督名单。据《费加罗报》今年3月引用官方数据报道,单在法国,这个名单已有8250人之长。
可这次在尼斯作案的人,并不在名单之上。人们没有预见、或者说也无法预见的情况是,一名被警方认为是轻罪犯、但并不为情报部门所掌握的年轻人,可以凭借租来的一辆卡车,碾过海边的人群,造成了如此惨烈的杀戮。
7月15日,在法国南部城市尼斯,人们在袭击事件现场附近摆放鲜花悼念遇难者。
恐怖主义的战术的变化,让西方反恐机构变成了“睁眼瞎”,那些依靠情报支撑起来的铜墙铁壁没有发现任何来自外部的威胁,却遭受到了来自内部致命的袭击,防不胜防。随着袭击带来的欧洲社会阶层的割裂和矛盾加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样的恐怖袭击会越来越频繁。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正如当初本·拉登首次制定出“对遥远的敌人宣战”的目标时一样,反恐战争仍然既是安全问题,也是理念之战。粗暴的策略、乃至由极右翼势力煽动的穷兵黩武,都推动了恐怖主义的进程。
对付“孤狼”, 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恐理念?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任何策略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起码,法国就走错了路。
瞭望智库认为,正是被主流社会视为“政治正确”的“世俗化”引燃了法国恐怖主义的熊熊烈火。法国各界均不遗余力“帮助”穆斯林作出改变,然而激进的世俗化举措,对饱受歧视的穆斯林年轻男女而言,实质并非“多元文化共存”,而是强行要穆斯林按照法兰西标准改变自己的传统。法国参议院4月的报告显示,在已知的前往叙利亚和伊拉克为“伊斯兰国”效力的3000多个欧洲圣战分子中,至少有1430个是法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