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养生五道
2016-10-27廉万营
文/廉万营
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 徐文兵
郑板桥养生五道
文/廉万营
受访专家: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牛学恩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享年73岁,在那个时代绝对算是高龄,这说明他养生有道。据说他曾在一封家书中讲述自己的养生之道,归纳起来可概括为:黎明即起食白粥;饭后散步千步宜;每天静坐有定时;遇事“糊涂”莫烦恼;睡前清心勿思想。郑板桥的这些生活习惯充分体现了“固护脾胃”和“保养心神”的养生之道,这也是他健康长寿的关键所在。
黎明即起食白粥
这里包含三个重要因素:黎明时分、起床活动和食白粥,这其中蕴含着天人相应的中医思想。在太阳即将升起,自然界和人体阳气开始活动的时候,人也开始起床活动。辰时(早晨7~9点)胃经当令,是消化食物的最好时间。白粥,也就是大米粥。根据五行理论,大米等谷物属土,脾胃也属土,谷物入胃易于消化吸收,因而可养胃,并能快速为全身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气血。之所以“食白粥”,主要是考虑它最易消化吸收,适合早晨食用。
饭后散步千步宜
民间素有“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其实,不论百步也好,千步也罢,都是一个约数,具体还要因人而异。
饭后适当运动,有利身体气血畅通,可促进脾胃的运化。但如果运动过量,则会影响胃肠的血液供给,从而有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在胃中食物尚未消化的阶段大量运动,其重力作用还易造成胃下垂。《黄帝内经》中强调,饭后“四肢微动温衣”,意思是说饭后伸伸胳膊抬抬腿,感觉到浑身微微发热时,活动的“度”就达到了。
每天静坐有定时
养生有三种境界:首先是养体,再进一步是养气血,最高境界是养心神。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段话是说,气血充足,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运行。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东西、听声音、走路、拿东西等,都要消耗血气,如果过多地通过看、听、活动来愉悦精神,就会耗伤心神,气血过多消耗在这些地方,对心神的保养就没有足够保障了。因此每天定时排除杂念、闭目静坐,有助于保养心神。
可选择早晚时分,每次静坐10分钟左右,然后配合揉按太冲穴(足背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部之前的凹陷处),还有助于缓解视疲劳。
遇事“糊涂”莫烦恼
牛学恩介绍说,消化科门诊上的胃肠病,90%以上都是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过多的郁闷烦恼导致肝气郁结,长期忧愁郁闷、思虑过多易耗伤心神,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周身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导致肝气横逆犯胃,伤及脾胃,有碍正常的脾胃功能,这时消化系统疾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因此,保健脾胃、颐养心神强调放松精神,这和郑板桥秉持的人生哲理“难得糊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糊涂”并非真傻,而是洞明世事,避开不必要的精神心理压力,实为人生处世的明智之举。量力而行,顺其自然,遇事能拿得起放得下,才有助于身心健康。
睡前清心勿思想
中医讲,阳气入阴,人就会睡眠,阳气出阴,人即清醒。很多病人失眠,主要还是思虑过多,扰动阳气、阳不入阴造成的。睡前在床上听听柔和的音乐,全身放松、平静心绪、扫除杂念,有助于较快入眠。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揉按三阴交(内踝尖直向上四横指处)、太冲穴,或者热水洗脚后揉按脚掌心的涌泉穴,都十分有助睡眠。
另外,老年人气血亏虚,也容易导致阳不入阴而失眠,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药物、针灸来补益气血,从而改善失眠。
养生策略十年一变
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
古人以“十年”为一个周期、以五脏气血的盛衰为基础描述人的生命进程,养生也应顺应生长壮老的规律。
十岁好“走”,可由着孩子发挥天性,多活动;二十岁好“趋”,正是练肌肉竞走的好时机;三十岁好“步”,养生可好好散步;四十岁好“坐”,静坐或动作幅度、活动范围小的锻炼更适合。
五十岁时五脏始衰,先是肝气衰,接着胆汁的分泌减少,眼睛开始看不清。建议适量少吃,养肝先养肾,把两手搓热后在两肋下揉搓,能促进胆汁分泌。
六十岁时心也始衰,血气不足,就喜欢躺着。此时期老人做什么都不要用力过猛,经常躺一躺,这样休息比较好。
七十岁时脾气变弱,皮肤开始枯萎。补脾忌吃得太辛辣,并学会借天地之气养脾胃,尤其是换季时:中医把每一季的最后18天归到脾,如春天的末尾,快到立夏前的那18天,多吃养脾胃的小米粥、牛肉等。脾气虚者不要过度劳作,给大家推荐两味成药:补中益气丸、玉屏风散。
八十岁时,肺气始衰,魄始离散,常说错话。补肺宜多吃山药等。80岁后内裤老是会不干净,建议多锻炼肛门的括约肌(多练提肛)。
以此类推,养生宜顺应人生周期,非一成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