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某岩质高边坡岩土勘察评价
2016-10-27曹欣宇
曹欣宇,祝 塘,胡 蝶
(贵州交通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81)
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某岩质高边坡岩土勘察评价
曹欣宇,祝 塘,胡 蝶
(贵州交通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贵阳 550081)
针对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岩土勘察工作,结合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实例,提出地质调绘、钻探、钻孔电视、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通过对勘察与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本工程岩土勘察方法科学、合理,可准确反映真实岩土情况的结论,具有一定借鉴与参考价值。
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岩土勘察;勘察方法
1 工程概况
贵阳东北绕城高速公路尖坡至小碧段改建工程某挖方边坡段,长180 m,该路基段处于马鞍形地形一斜坡中上部,为挖方路基。轴线最大挖高50.4 m,左侧最大挖高59.2 m,为6级边坡;右侧最大挖高83.8 m,为7级边坡。设计标准: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单幅路基宽15.75 m,设计速度100 km/h。
2 工程地质评价
2.1场地稳定性
路段第四系覆盖层厚薄不均,基岩为灰岩层间偶夹钙质泥岩条带,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无断层通过,场地稳定。
2.2路基挖方段评价
(1)自然坡体情况
该路段所处坡体长180 m,路段挖方处纵向坡度20°,再向上渐缓,坡面上灌木植被较发育。坡体现状稳定。
(2)各岩土情况
①覆盖层:为粉质黏土,厚度0~8.0m,呈硬至可塑状,稳定性差。
②强风化层:厚1.0~3.5m,土黄色,结构面结合程度差,呈裂块状结构、局部呈碎裂结构,岩体极破碎,稳定性差。
③中风化层:结构面结合程度较好,岩体较完整,岩体自稳能力较好。
(3)边坡稳定性评价——赤平投影图分析
①左侧边坡。边坡最大挖高约59.2 m。开挖坡向为280°,岩层产状(150°∠5°)与边坡坡向(280°∠63°呈130°相交,为切向坡。据赤平投影分析,L2为最不利结构面,其倾向与坡向相同,但倾角大于坡面角,滑动可能性小,岩体易发生小规模楔型块体滑塌或局部倾覆垮塌。
②右侧边坡。边坡开挖最高约83.8 m,开挖边坡方位100°,岩层产状(150°∠5°)与边坡坡向呈50°相交,为切向边坡。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2为最不利结构面,L2走向与坡面走向平行,且倾角较陡,滑动可能性小,岩体易发生小规模楔型块体滑塌或小规模局部倾覆垮塌。
③隧道仰坡。隧道仰坡开挖最高约67.6 m,开挖边坡方位190°,岩层产状(150°∠5°)与边坡坡向呈40°相交,为小交角切向边坡。根据赤平投影分析,L1、L3为最不利结构面,其交线倾向与开挖坡面相同,但倾角大于坡面角,滑动可能性小。边坡开挖后,由结构面切割产生的楔形体,可能产生小规模滑塌。
④总体分析。各边、仰坡通过赤平投影分析均为整体稳定,局部可能产生小规模滑塌,按破裂角进行分析,岩体φ=40°,则θ=45°+φ/2=65°,建议坡率最大1∶0.5(开挖坡角小于63°)。通过地质调查,场区构造节理在地表为张开状,向下逐渐闭合为隐节理,张开状一般向下延伸小于20m,故节理裂隙对边坡影响范围有限,坡体整体稳定。但施工过程中严禁大药量爆破,避免使构造节理张开贯通造成坡体失稳。
2.3不良地质评价
开挖后坡面若遇溶洞,应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回填处理。
2.4推荐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综合地质调绘、试验资料及工程类比。经综合分析,挖方边坡段推荐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粉质黏土(可塑状):[fa0]=160 kPa,c= 35 kPa,φ=15°,γ=18 N/m3;
强风化灰岩(层间夹钙质泥岩条带):[fa0]= 500 kPa,结构面c=30 kPa,φ=25o,γ=24 kN/m3;
中风化灰岩(层间夹钙质泥岩条带):[fa0]= 2 400 kPa,frk=30 MPa;
岩体c=100 kPa,φ=40°,γ=26.5 kN/m3。
2.5建议处理措施
(1)左、右边坡:①左、右边坡中风化岩层均按1∶0.5放坡;强风化按1∶0.75~1∶1放坡。②对坡体部分采用锚杆、锚索等进行预防护,岩层薄层段及破碎段(BZK2钻孔21.7~27m、BZK3钻孔10~12 m),应进行防碎落处置,并加强坡面截排水及坡体泄水措施。③开挖后坡面若遇溶洞,应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回填处理。④右边坡坡口处需设置拦截网等措施,对坡体上部零星落石进行拦截。⑤施工中严禁大药量爆破,必须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同时,施工阶段须随时对开挖出露的坡体进行观测监控。
(2)隧道仰坡:①边坡中风化岩层均按1∶0.5放坡;强风化按1∶0.75~1∶1放坡。②对坡体采用锚索、锚杆等进行防护,岩层薄层段及破碎段,应进行防碎落处置并加强坡面截排水及坡体泄水措施。③开挖后坡面若遇溶洞,应采用浆砌片石进行回填处理。④坡口处需设置拦截网等措施,对坡体上部零星落石进行拦截。⑤施工中严禁大药量爆破,必须采用预裂爆破或光面爆破。同时,施工阶段须随时对开挖出露的坡体进行观测监控。
3 结论与建议
(1)路段开挖后,左、右边坡及隧道仰坡均为切向岩质边坡,开挖后坡体整体自然稳定,在施工扰动、暴雨等状况下易发生楔型塌落,故边坡须进行工程处理。
(2)场地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3)边坡开挖后,易发生局部的楔形滑塌,须按建议处理措施进行防护。边坡的稳定性与开挖方式、支挡防护的及时性、地下水情况及雨季下雨等密切相关。
[1] 钟彩萍.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岩土勘察方法及工程处置[J].西部探矿工程,2008,(4):20-22.
[2] 杨建锋,张天宝,陈侃福.物探方法在高速公路岩溶勘察中的综合应用[J].工程勘察,2006,(S1):310-315.
[3] 邓有灿.福建地下岩溶地区高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探讨[J].路基工程,2011,(5):163-165.
表1 滑坡推力计算表
4 滑坡处治措施
4.1处治方案选择
处治方案的选择主要在卸载方案和支挡方案两者间选择。如采用卸载方案,则会加大土方开挖量,而且会对顶部的高压铁塔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破坏环境,因此卸载方案不宜采用。为了保证高压铁塔的安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本滑坡拟采用支挡方案,如采用抗滑桩处治,势必会增加工程造价,方案不经济。因此经综合考虑,对本滑坡采用浆砌片石抗滑挡墙处治措施,并设置地表截排水设施,消除降水对滑坡稳定性带来的影响。
4.2处治方案设计
(1)抗滑工程设计
为保证本滑坡的稳定,在滑坡前缘设浆砌片石抗滑挡墙,挡墙顶宽250 cm,底宽680 cm,墙高800 cm,基础埋深不小于200 cm。墙背连续排水层采用渗水材料(砂砾或碎石),泄水孔采用直径为10 cm的PVC管,孔眼交叉布置,间距上下左右均为2.5 m,且最低一排泄水孔必须高出地面0.5 m,泄水孔后背采用碎石作反虑层。体积为20 cm× 20 cm×15 cm,下设防渗土工布,最下面一排泄水孔处的防渗土工布为连续铺设。
为防止雨水下渗影响滑坡稳定,沿滑坡周界设置必要的截排水设施,滑坡坡面裂缝采用质量比为8%的灰土及时封闭。
5 结 语
某公路大桥7号墩处边坡段存在较松散黄土、强~全风化砂泥岩等,这些地层存在的软弱结构面及发育的节理,是易产生滑坡的内因。边坡的开挖,打破了山体原有的平衡,临空面的产生和地表水入渗造成岩体软化,强度降低时产生滑坡的外因。
参考文献:
[1] 邓小鹏.某公路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治理设计[J].山西交通科技,2006,(4).
[2] 邓小鹏.温岭隧道滑坡分析与处治方案研究[J].公路,2014,(5).
U416.01
C
1008-3383(2016)09-0015-02
2016-01-12
曹欣宇(1985-),男,贵州湄潭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勘察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