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网络素养的影响研究

2016-10-27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沟通模式社会化媒介

杨 仪

(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 贵阳 550000)

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网络素养的影响研究

杨 仪

(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贵州 贵阳 550000)

本文针对家庭如何对儿童网络素养产生影响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引入家庭沟通模式理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家庭沟通模式、家长指导行为对儿童网络素养水平的影响。

儿童;网络素养;家庭沟通模式

网络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时,其对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当前,网络中把关人的缺失、网络传播本身的虚拟性、传播碎片化及儿童自身认知力薄弱的问题,凸显培育儿童网络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儿童从接受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网络素养教育的过程,同样也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方向、水平及内容。

一、儿童媒介素养教育

在传播领域的受众和效果研究中,媒介素养研究一直是关注的重点。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认为,媒介必须由受众的认识来“解读”,受众从媒体提供的文本出发,建构意义。在网络世界中,儿童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儿童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的内化理解和探索发现的过程,是自我与环境与他人通过互动对话协调建构意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和准则,从而完成“社会化”。

目前国际上针对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从政府决策、学校教育、社会参与、媒介宣传教育方面来进行。在媒介素养研究中确立“参与范式”的背景之下,社区模式、政府-学校参与模式渐渐成为主导。

然而,虽然有关“媒介素养”的研究在大陆20世纪90年代就展开,但尚未在中小学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一是欠缺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内学界大多研究集中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着重于西方媒介素养理论的梳理和针对不同主体探讨其媒介素养程度偏低的问题。二是存在东中西部地区的媒介素养水平差异。三是我国应试教育体系存在的现实。

二、家庭沟通模式理论与儿童媒介素养

在客观环境的制约之下,提升儿童媒介素养的希望被寄托在家庭教育之中,探讨家庭教养与儿童媒介素养能力培育的关联性,以及家庭教养对提升儿童媒介素养能力的作用。

从社会学角度看,家庭被看作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体社会化的首要场所。模仿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对父母的模仿逐渐认同普世价值观和社会基本规则。这说明家庭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过程,(邱庆华,2001)同样也对儿童媒介素养的培育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沟通模式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个人社会化影响的问题。在现有儿童社会化的研究中,双亲—子女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聚焦于教养风格,另一方便是家庭沟通模式。家庭沟通模式(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s,简称FCP),通过建立价值、态度、影响和行为的规范和期望,来帮助儿童学习如何处理他们在外面以及在没有父母干涉下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家庭沟通的要素包括内容、时间、频率、态度和家庭成员问互动的本质(Palan,1998)。本文中家庭沟通模式特指双亲-子女之间关于互联网的信息交流和传递。本文采取家庭沟通类型分成四种的方法:放任型家庭、保护型家庭、多元型家庭以及一致型家庭(详见表1)。

表1  家庭沟通模式与教养方式对照表

三、警惕儿童“网络素养”的知沟现象

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设计600份针对小学生的问卷,分析了家庭沟通模式儿童网络素养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个案访谈来微观剖析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儿童的在家庭中沟通对网络素养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儿童网络素养水平有关。双亲学历高、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儿童的网络素养水平也就越高。

第二,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网络素养水平四个次级维度产生影响。在“网络知识”维度上,保护型家庭的孩子能力最强,溺爱型的父母要求其孩子服从和顺从父母的意志,对孩子的网络知识获取有直接作用;在“网络信息使用能力”维度上,一致型家庭的孩子的能力最强;在“网络道德素养”维度上,一致型家庭孩子的能力最为突出;在“网络安全素养”维度上,放任型家庭的孩子能力最弱,父母多采取忽视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最终得出,一致型家庭的孩子能力最强。

研究表明:家庭沟通模式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致型家庭的孩子网络素养水平更高。

同时,要警惕儿童“网络素养”的知沟现象。社会结构是造成知沟现象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对儿童的网络素养水平具有直接的影响。高收入、高学历家庭,儿童的网络素养水平也相对较高。“父辈的媒介素养能力会代际延续到子辈的媒介素养能力”“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极有可能出现。

应该如何缩小儿童网络素养的差距,保证社会的公平?

从前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家长的指导行为可以弥补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产生的沟壑,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网络知识的获取有影响,但是和网络素养其他维度并没有显著性。即使家长没有高学历、高收入,也可以通过后天与子女的积极的沟通交流,提升儿童网络媒介素养能力。

家长要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树立“赋权”于儿童的教育理念;倾听儿童声音,实现与儿童平等对话;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儿童认知和使用网络。

注:K-12指美国的公立教育中,从幼儿园的高年级(5~6岁)到高中毕业前的12年级(17~18岁)。

[1] 邱庆华.传播形态与儿童电脑网络态度之相关研究——以台北市高年级学龄儿童为例[D].台湾硕士论文,2001.

[2] Moore&Moschis . The role of family communication in consumer learning[J] .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1,31(4):42-51.

[3] 江宇.家庭社会化视角下媒介素养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宁市中学生及其父(母)媒介素养调查为个案[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7.

G206

A

1674-8883(2016)18-0267-01

杨仪(1989—),女,贵州贵阳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沟通模式社会化媒介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妇科护理中家庭式沟通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