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寻访团来到“转折之都”遵义
2016-10-27刘荣珍
高墙壁立,朱门厚重,巍峨气派,这是遵义会议会址给我的初印象。走入大门,穿过庭院,来到北面主楼的一个小客厅,20把椅子围绕着一张长方形桌子,1935年1月15~17日,就是在这个会场里,经过3天的唇枪舌战,一代伟人开始崛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相比于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备受排挤,此时的毛泽东终于可以带领红军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这无疑是挽红军与党中央于危机之时。自此之后,中国革命开始摆脱不真正了解中国情况的共产国际的干预和束缚,显示出无穷的生命力。
或许这就是领袖的力量,于关键时走出泥泞,于绝境处力挽狂澜。
习近平总书记曾支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的观点。遵义会议这段历史中,毛泽东是如何确立领袖地位的,他有哪些特质与魅力,这对当前的印刷经理人们又有哪些启示?印刷在这个过程中,又发挥了哪些作用?9月6日当晚,寻访团成员围炉夜话,在探讨与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
“政治家与企业家都会遇到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从大的历史进程看,面对大转折、大变革、大决策时,需要举重若轻;当战略已定、正常发展时则应重精确、重细节,举轻若重更为实际。” ——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立建
9月6日,寻访团到了遵义会议会址。当年作为党中央秘书长参加会议的邓小平晚年时说:“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都没有形成过有能力的中央。”细想一下,那时的一群年轻人领导一个年轻的政党,年轻的政党在敌围追堵截中承担着红军的命运。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时28岁,李立三29岁成了中央负责人,任弼时24岁担任政治局常委,博古24岁被推举为党内总负责人。年轻的革命家,充满激情与活力。作为政治家,他们缺少经验与历练,自然不成熟。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红军命运的危急时刻,担任了党和军队的重要职务,挽救了处于万险绝地的红军,长征途中的领袖必须具备既能站在战略高度总览全局,又能妥善解决眼前危机的实际能力。现实中的成功企业家要有这样的好素质实属不易,退而求其次,应有一个性格互补的有能力的班子。政治家与企业家都会遇到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从大的历史进程看,面对大转折、大变革、大决策时,需要举重若轻;当战略已定、正常发展时则应重精确、重细节,举轻若重更为实际。
“于彼时的毛泽东而言,强大声望的树立并非权力所赋予,而是依靠“德”与“能”赢得众多的拥趸。” ——《印刷工业》杂志总编李君
从出发至今,在我们沿途寻访的几个博物馆或纪念馆中,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馆藏”大概算得上最为丰富的一个,尤其多份珍贵文稿的影印件展示,让我们眼界大开,不禁猜测这是否与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发展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点有关。用张闻天的话来说:“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在历史长河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由重要的历史人物来领导、推动。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在于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的中央领导,从而使党和红军在极端险恶的情况下转危为安,保证了红军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于彼时的毛泽东而言,具有从上至下的高人气与声望,这种声望的树立并非权力所赋予,而是依靠“德”与“能”赢得众多的拥趸。先说“德”,远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仰,大难当前的身先士卒,这些都是革命领导人的基本素质,无需细说,“能”一字考核的是政治智慧,而不仅仅是业务素质,尤其在当时的复杂斗争形势下。毛泽东的“能”,在我看来,一是审时度势。在复杂形势残酷战局混杂思潮中,抓重点讲策略,正是他的过人之处。遵义会议召开前,有人曾建议应该借机解决斗争路线问题,毛泽东却解释,过早地发动斗争,会造成党和军队的分裂,不利于对敌斗争,需等到瓜熟蒂落时。正是他的审时度势,把战争问题放在第一位,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对认识尚不一致的政治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才使得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这种“求大同”的策略,既保证了最主要问题的解决,也维护了党内团结。二是坚持原则。虽说真理很多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作为一个集体决策,如何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说服不同意见的人,需要策略。比如打鼓新场战役,就是在毛泽东的坚持与反复说服下而放弃。三是重视思想传播。无论在遭受排挤的失意之时,还是在意气风发的得意之际,毛泽东始终重视作文著述,将自己的实战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完整的思想及理论指导体系,深入基层。
如果说领袖所面对的是复杂斗争形势,企业经营者所要面对的则是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这就需要经营者发挥“企业家精神”。虽然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我认为以下特质或是共有:想象力(或创新力),外加野心、执着与情怀。
“重视宣传、多元化宣传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值得借鉴:企业宣传、产品宣传、品牌宣传是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者需极度重视的行为,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必胜印刷网主编袁宇霞
遵义会议会址位于遵义城中心,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内,参观者好奇地寻找着每一位老一辈革命家的各种细节,还原着当年他们在此会议、办公、生活的场景。顺着遵义会议会址往前走,便来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在这里可以系统地看到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长征取得胜利的全过程。非常难得地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发现了一台遵义印刷宣传品的石印机,并展出了大量的印刷品原件。即使在革命的最困难时期,即使在漫漫长征路上,纸制品宣传资料都是传达信息、宣传理念、培育团队素质、提供教育文件的最重要方式,因此无论转移到哪里,大部队都会想方设法弄来一台印刷机,满足各类印刷品的需求。
遵义平民医院的医官证、纸币钞票、遵义扩红后发放给家属的优待证;红军医科大学教材《实用内科学》、《士兵识字》课本、《暂编步兵教程》;《红星》报对扩红成绩的报道、对遵义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的报道;《红色中华》报也发挥出极大的作用;在遵义期间还散发大量的印刷品,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纲》、《中华苏维埃土地法》等,此外还有《民谣集》、《红军歌曲》集……这些印刷品一方面满足实用需求,另一方面在对广大老百姓农民、对红军战士、对敌方将士宣传当面作用巨大。
除了纸质宣传品,红军还在各种渠道张贴标语和广告,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命令:凡能写字的,用木炭、用毛笔、用大字、用小字,在墙壁、在木板上,至少每天每人书写一条,从连队到军团的干部以身作则,自己动手写,写满整个宿营地。这些简洁明了的标语在长征途上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重视宣传、多元化宣传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对现代企业管理而言,值得借鉴。企业宣传、产品宣传、品牌宣传是每一个组织机构的管理者需极度重视的行为,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就是因为有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领袖,当数万红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以超人的智慧力挽狂澜,率领红军走上了胜利的征途。” ——《今日印刷》杂志执行主编薛金萍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大门上,高高悬挂着刻有毛泽东亲笔题字的“遵义会议会址”牌匾,据说这是毛泽东给长征沿线革命旧址的唯一题字,彰显了遵义会议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
回顾遵义会议的召开,毛泽东始终起着谋划和推动的领袖作用。早在1933年的时候,毛泽东还在“韬光养晦”,虽然被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排斥了正确领导,但他依旧静观其变未与其发生正面冲突,为了革命利益忍辱负重;遵义会议前夕,毛泽东采取“避其锋芒”的方式积蓄力量,争取核心领导层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实力”人物的支持;随着“左”倾错误的充分暴露,毛泽东的作战思想逐渐占据上风,这使得他“抓住机遇”重新指挥红军;遵义会议召开之后,毛泽东重新树立了在全军的威信,虽然完全有实力和资格成为最高领导人,但他为了党和军队更加团结统一,“高瞻远瞩”地推举作风民主的张闻天担任总书记,以免授人以柄。直到1938年9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才最终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袖地位。
从韬光养晦、避其锋芒,到抓住机遇、高瞻远瞩,这是一个伟大领袖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是因为有毛泽东这样一位伟大领袖,当数万红军几乎陷入绝境时,他以超人的智慧力挽狂澜,率领红军走上了胜利的征途。当参观完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纪念馆之后,深深地被伟大领袖的胆略和气概所震撼,令我们在沉思中继续思考……
在当前印刷业,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白热化竞争,能否从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杀中超脱,同样需要一个伟大的企业领袖。对于我们业内的企业领导人来说,也应该学会:在企业崛起时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地稳健发展;在陷入困境时避其锋芒,练好内功来积蓄力量;在面临变革时抓住机遇,借力东风乘势而上;决策未来发展时高瞻远瞩,顺应市场趋势和国家政策,从而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率先布局印刷产业的蓝海市场。
“领袖之所以称为领袖,关键时刻的包容气度真的能够挽救一个党,挽救一个企业。大到领导一个国家,小到带领一个企业,领导者都要审时度势,掌握取舍的艺术,关键之时挽救企业于危局。” ——《印刷经理人》杂志编辑刘荣珍
9月6日,冒着蒙蒙细雨,寻访团一行来到遵义会议会址,在教科书上曾无数次看到过这座当年颇为豪华的会址——遵义旧城军阀柏辉章的私邸的照片,然而今日亲眼所见,灰白相见的砖瓦楼墙,带着一份异域风格;旁边庄严肃穆、带着历史厚重气息的遵义会议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文物呈现了这段鲜活的历史。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进入博物馆,迎面看到的遵义会议与会20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的伟岸雕塑。就是这个只有20人参与的会议,改变了长征进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展览墙上对每位与会者都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张闻天的一句话让我驻足良久,大意是:遵义会议没有提出过去中央政治上的路线错误,而是集中力量解决当时最紧迫、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这样做既符合当时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保证了主要问题的解决,又维护了党内的团结。而这种结果的取得是因为毛泽东的主动让步,承认一个不正确的路线为正确,才得来了遵义会议的成功。
领袖之所以称为领袖,关键时刻的包容气度真的能够挽救一个党,挽救一个企业。大到领导一个国家,小到带领一个企业,领导者都要审时度势,掌握取舍的艺术,关键之时挽救企业于危局。
“管理者要练就博大的胸怀,既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又能坚定果敢,持之以恒,并采用有效的方法,争取最广大群众和同盟者的支持,方可取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上海市印刷行业协会摄像编辑中心主任赵俊武
许多资料描述遵义会议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当时,中央革命委员会内部存在严重的路线差异,毛泽东颇受排挤,但在这样的局面下,毛泽东运用智慧、坚持真理,以革命事业的长远目标为重,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委屈,最终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红军。
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在职业生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他人意见不同,不被理解,倍感委屈的时候,如何处理?是依附于权势,人云亦云?还是勇于斗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正所谓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毛主席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经历告诉我们,一时的委屈并不算什么,一时的失败也不能击垮我们。管理者要练就博大的胸怀,既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又能坚定果敢、持之以恒,并采用有效的方法,争取最广大群众和同盟者的支持,方可取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遵义会议纪念馆展示的千余件文物和图片资料,不仅再现了一段红军长征的波澜壮阔历史,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大量印刷品所承担的使命。”——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海外出展部项目经理刘雪飞
在遵义老城红旗路80号,穿过一道朱红色大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坐北朝南的两层楼房,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当年就是在这里召开了举世瞩目的遵义会议。而距离遵义会议会址100多米之处便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千余件文物和图片资料,不仅再现了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大量印刷品所承担的使命。在这些珍贵的印刷品文物中,不仅有《红色中华》报、《红星》报、《大同报》等报纸,而且看到了毛泽东撰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陈云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林彪撰写的《论短促突击》,以及《共产党宣言》、《暂编步兵教程》、《红军步兵教程》、《士兵识字课本》书籍。此外,还有《遵义会议决议》等文件,以及“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 传单、“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民众书》宣传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