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
2016-10-27弓宪文
弓 宪 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方法及实证分析
弓 宪 文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经济与工商管理系,重庆 400065)
运用协同理论构建制造业与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基于产业理论从产业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成长五个维度建立了两业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重庆2000-2013年的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表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业协调发展的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业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从产业理论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则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两业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重庆两业总体呈现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阶段。
制造业;物流业;两业联动;协调发展;测度
一、引 言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系紧密,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现代物流是提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两业联动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提高物流业的服务能力,对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①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制造业和物流业协调发展,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互相得利,共谋发展的重要措施。从宏观层面看,将影响我国的社会物流总量和物流成本,有助于减少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并提高物流保障程度,能够积极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从微观层面看,有助于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提高社会物流运作的规模,帮助物流企业实现集约化物流运作,从而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共同提高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竞争力②中国物流重点课题报告(2009)《促进我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有关问题研究》。。
本文拟运用协同论基本原理,建立制造业-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构建两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重庆两业发展数据为样本开展实证研究,分析两业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重庆既具两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制造业基础,也具备两业协同发展的物流业优势条件。但重庆的两业发展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还存在对两业联动的认识不足,制造业以自营物流为主,物流外包比例相对较低,物流市场化水平不高,专业化能力不足,不能为制造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问题。重庆两业联动协调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在全国现阶段两业联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遍性。以重庆为例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问题,对于全国其他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既有研究概述
国外关于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虽然关于两业联动协同发展关系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主导地位存在争议,但两业协同关系呈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步融合的发展趋势已是共识。如Hansen N(1994)[1]认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在两业协同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此相反,Paolo Guerrieri & Valentina Meliciani(2005)[2]则认为,制造业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制造业的补充,因而在两业协同关系中处于附属地位。互动发展论的观点是,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两业协同呈现一种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Francois J & Woerz J(2008)[3]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业协同关系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Padmore & Gibson(2009)[4]对制造业集群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共生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两者间是具有共生关联的,而且两业协同发展时的产出水平要远大于单独发展时的产出水平。Murali Sambasivan & Ching Nget Yen (2010)[5]认为物流外包对于制造业企业具有积极作用,建立物流外包联盟是制造业提高绩效的一种方式。
随着我国物流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两业联动协同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从研究内容看,研究者重点关注了协同演化机理、协同发展现状、协同联动措施、协同联动模式等问题。如闫莉、薛惠锋、陈青等(2011)[6]提出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的基本假设, 通过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定量模型,定性、定量实证分析并揭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中制造业与物流业两子系统的协同演化规律。韦琦(2011)[7]认为这种协同联动关系一般遵循物流环节分离、物流产业分离、两业集聚联动、两业扩散联动的演化发展路径。苏秦、张艳(2011)[8]通过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认为我国物流业与制造业处于非均衡融合状态。王珍珍、陈功玉(2010)[9]对 1995-2007 年我国制造业不同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及协调度进行研究,发现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的关联程度存在差异,总体随着时间演化总体上呈 M 型的波动趋势,由不协调往趋于协调又回到不协调状态。王茂林、刘秉镰(2009)[10]认为,制造企业自营物流退出成本较高,物流外包风险较难控制,制约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物流业一体化服务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层次较低,已经成为影响两业协同联动的重要因素。在协同发展对策方面,黄福华、谷汉文(2009)[11]认为,为实现我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应完善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市场机制,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信息化水平。郭淑娟、董千里(2010)[12]从关联因素角度,提出了两业协同联动的五种模式,即一次性合作模式、短期合作模式、实务运作模式、管理合作模式及战略联盟模式。
从研究方法看,灰色关联理论、数据包络分析、种群生态学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已经成为两业协同问题较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如王春豪(2013)[13]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研究了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发现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关联度较低,二者发展不相匹配,并提出新疆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施国洪、赵曼(2010)[14]将DEA分析方法用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性评价上,通过其中的模型对江苏省1998-2007年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郭庆军等(2014)[15]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论,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种群生态系统,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协同演化内部机制和外界环境随机涨落因子,并以陕西时序数据为例,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总之,国内外关于两业联动、协调发展问题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
三、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方法
基于协同论中关于复合系统的思想,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二者之间的稳定结或静态比例关系,它表现为二者之间的两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为物流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发展机会,制造业水平的提升有利于释放社会物流需求,促进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物流业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物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优化制造业结构,提高制造业的产出效率,建立核心竞争力。
按照协同论,协调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的和谐一致。为实现上述的和谐一致而对系统采取的若干调节控制活动称为对系统施加的协调作用,所有可能的调节控制活动(即协调作用)及其所遵循的相应的程序与规则称为协调机制。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称为协调度。协调作用和协调度决定了系统在达到临界区域时走向何种秩序与结构,或称决定了系统由无秩序走向有序的趋势与程度[16]。
(一)子系统有序度
对于制造业和物流业复合系统中的任一子系统Sj,j=1,2,设其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为ej=(ej1,ej2,…,ejn),其中n≥1,序参量的上下限为αji,βji,i∈[1,n]。不失一般性,假定ej1,ej2,…,ejl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假定ej(l+1),…,ejn的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程度越低,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则子系统Sj中第i个序参量eji的有序度为
(1)
易见uj(eji)∈[0,1],对于两业子系统而言,uj(eji)的经济学意义在于它反映了子系统内部序参量eji对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程度。其值越大,uj(eji)对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越大;反之亦然。序参量eji对系统Sj有序程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本文采用线性加权和法集成,则子系统Sj的有序度为
(2)
(二)复合系统协调度
(3)
1.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不仅可以衡量两业协调发展的程度,而且可以反映两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演化趋势[16]。cm∈[-1,1],两业协调度的取值越大则两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协调度大于0意味着与初始时刻相比,两业复合系统呈现从无序向有序、从失调向协调的演化趋势;反之协调度小于0则意味着与初始时刻相比,两业复合系统从有序向无序、从协调向失调演化。
关于协调度等级,文献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张燕、吴玉鸣(2006)[17]按照协调度大小把协调等级分为四种类型,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等(2005)[18]将协调度分为成7个等级区间。为使协调状态刻画更加细致准确,此处借鉴廖重斌(1999)[19]的划分方法,将协调度所在区间均匀分布,划分为10个区间,以0为协调与失调的分界线,每个等级区间对应一个协调度等级(见表1)。
表1 协调等级区间划分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从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和主体研究内容来看,欧美等国倾向于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并将产业组织理论等同于产业经济学。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是在19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逐步形成的,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框架即著名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其基本原理是,在产业的竞争和发展过程中,结构决定行为,而行为又决定了绩效。因此,按照这一思想,为了获得理想的绩效,产业应当通过追求规模经济等行为实现规模效益,并通过公共政策间接改善或直接干预来优化不合理的结构。从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历史看,产业经济学不仅研究产业组织理论,而且还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等相关内容[20]。基于此,从产业的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及成长五个维度建立两业指标体系,可以较为全面的体现两业发展的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其中产业投入和产出共同反映产业绩效,产业规模反映了特定竞争环境下的产业行为,产业结构是产业行为和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成长主要体现产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
产业投入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展中投入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是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于制造业,用制造业从业人数、制造业从业人数比重表示制造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制造业在财力及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同理,对于物流业,可以用物流业从业人数、物流业从业人数比重表示物流业人力资源投入及其变化,用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示物流业在财力及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按照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制造业和物流业投入应当考虑的基本问题是,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投入水平和配置策略,对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效益。
产业产出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集中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体现了产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衡量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典型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则集中体现了制造业的运作效率,制造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的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项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的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是反映制造业产出水平的核心指标。对于物流业,用物流业产值及物流业人均产值表征价值形态的产出,单位产值流通额直观反映物流业发展对商品流通的影响,而物流业贡献率则反映了物流业在区域经济活动的贡献。
产业规模指产业发展中数量的增长或扩张,是产业发展水平的基本表征。产业规模发展追求的基本目标是规模经济,即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产品成本下降、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反映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反之,规模不合理则不易产生规模效应,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产业规模是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基本要素。对于制造业,分别用企业数量、固定资产、经营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衡量其组织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产值规模;对于物流业,公路线里程数反映了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和供应水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流向构成、数量构成和物理分类构成是区域物流节点在国际、地区间水上交通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最直接体现,是反映物流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重要数量指标。货运量是物流研究的常用指标,货物周转量是各种运输工具在报告期内实际运送的每批货物重量分别乘运送距离的累计数,不仅包括了运输对象的数量,还反映了运输距离的因素,用来衡量物流的业务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商品流通的总量,可以用来间接衡量地区物流的市场流通规模。
产业结构也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即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造业产值占第二产业比重、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反映了制造业在第二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结构;物流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物流业产值占GDP比重则反映了物流业在第三产业及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成长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投入力度、产出效率及发展规模等方面的增长水平,反映产业的增长速度、增长动力及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发展不仅要立足当前实际,而且应当着眼未来,培育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分别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利润增长率、资产贡献增长率、产值增长率以及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货物周转量增长率、物流业产值增长率衡量两业投入、产出及规模方面的增长能力及发展趋势(见表2)。
表2 两业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
续表2
维度代号指标说明单位物流业成长Y16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当期投资额-上期投资额当期投资额×100%%Y17货运量增长率当期货运量-上期货运量当期货运量×100%%Y18货物周转量增长率当期周转量-上期周转量当期周转量×100%%Y19物流业产值增长率当期产值-上期产值当期产值×100%%
五、实证分析
(一)数据统计及标准化处理
统计数据来自《重庆统计年鉴》(2000-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装备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2013-2015年)》、《重庆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重庆市“十二五”基础设施及物流保障规划》。在重庆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经济的核心产业,以2014年为例,在制造业的31个组成门类中,仅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材料制造、装备制造和化医产品5个门类的产值就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15年重庆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发布的《2014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统计中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制造业的部分数据用工业数据进行统计。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物流业属于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的货运和仓储部分,采用这一标准对物流业数据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标准化后才能消除各序参量量纲及数量级的影响,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多种,此处应考虑序参量熵权计算的需要,采用极差标准化,文中涉及到的所有运算过程均采用MATLABR2012a完成。
(二)系统序参量权重的确定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它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指标权重,确保所建立的指标能反映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避免人为因素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21]。其基本思想是,一个系统有序程度越高,所含的信息量就越大,则熵就越小;反之无序程度越高,信息量就越小,则熵就越大。从信息熵角度看,它代表某一指标在该问题中提供有用信息量的多寡程度,当某一指标的原始数据变异大、熵值较小、熵权较大时,说明该指标有明显差异,应重点考察,因为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4)
(5)
(三)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的计算与分析
各序参量的上下限值结合规划目标(如《重庆市装备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2013-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十二五基础设施及物流保障规划》等)和历史实际值进行测算,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1),计算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从计算结果可以发现,2000-2013年期间,重庆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推动两个子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见表4、表5)。
表3 序参量权重
表4 制造业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
按照前述定义,序参量有序度表达了序参量对子系统有序程度的贡献,其值越大则贡献也越大。在制造业子系统中,序参量有序度随时序的演化发展出现三种趋势,第一种为上升态势,即序参量有序度随时序变化总体呈增加趋势,包括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X1)、固定资产投资力度(X2)、人力资源投入(X3)、人力资源投入力度(X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X5)、总资产贡献率(X6)、成本费用利润率(X8)、全员劳动生产率(X9)、企业数量(X10)、资产规模(X11)、经营收入(X12)、工业总产值(X13),这些序参量的有序度总体上保持了增加趋势,说明其对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也不断增大,这些指标共同推动制造业子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第二种为下降态势,即序参量有序度随时序变化呈现逐渐降低趋势,呈现这种趋势的序参量是制造业利润增长率(X17),在样本期间有序度呈大幅下降的趋势,说明该序参量对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不断降低,是影响子系统有序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种为波动态势,即序参量有序度随时序变化起伏不定,呈现无规则波动发展趋势,包括制造业资本保值增值率(X7)、制造业产值占第二产业比重(X14)、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X15)、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16)、制造业资产贡献增长率(X18)以及制造业产值增长率(X19)。说明这些序参量对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是子系统有序度波动发展的原因。事实上,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在一系列振兴制造业政策措施的推动下,重庆制造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投入稳步增加,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已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体系,这些因素有效促进了重庆制造业的有序发展。而与在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整体盈利水平方面面临较大压力的实际情况比较吻合。
表5 物流业子系统序参量有序度
同样,在物流业子系统中,序参量有序度随时序的演化发展也呈现三种趋势,有序度总体呈上升态势的序参量有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Y1)、物流业人力资源投入(Y3)、物流业人力资源投入力度(Y4)、物流业产值(Y5)、物流业人均产值(Y6)、港口货物吞吐量(Y9)、公路线路里程(Y10)、货运量(Y11)、货物周转量(Y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Y13),样本期间内这些序参量对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发展的贡献不断上升,是推动物流业子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主要力量;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Y2)、物流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Y14)、物流业产值占GDP比重(Y15)的有序度呈现下降发展趋势,是物流业子系统无序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单位产值流通额(Y7)、物流业贡献率(Y8)、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Y16)、货运量增长率(Y17)、货物周转量增长率(Y18)、物流业产值增长率(Y19)有序度呈波动起伏发展态势,是导致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出现波动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重庆现代物流业取得快速发展,物流业投入力度持续稳定,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显现。但物流业产出水平不稳定,物流业持续增长能力不强,优化物流业结构,提高物流业产出效率,增强物流业一体化服务能力是今后物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与上述分析比较吻合。
(四)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调度的计算与分析
将上述数据带入公式(2)、(3),计算得到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物流业子系统有序度及两业复合系统协调度(见表6)。
表6 子系统有序度及复合系统协调度
总体看,2000-2013年期间重庆制造业和物流业经历了从失调到逐步协调的演化发展历程,协调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持续交替上升,从而也共同决定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持续上升。2007年之前,制造业有序度低于物流业,说明这一期间制造业发展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制约了两业联动协调水平的提高;2007年之后,制造业的有序度上升较快,超越物流业,表明这一阶段重庆制造业发展的协调性较好,在两业联动中对协调发展的贡献较大,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度在演化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波动,其最大值为0.5921,协调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演化进程看,样本期间内重庆两业协调发展经历四个阶段:①2000-2003年期间处于弱度失调等级,协调度小于0,表现为协调度上升缓慢且有一定的波动,协调水平较低,表明两业发展不相协调。进一步分析发现,此期间制造业有序度波动较大,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对复合系统协调度的贡献较小,是造成两业发展失调的主要原因。②2004-2006年期间处于弱度协调等级,与前一阶段相比协调度大于0,协调水平逐渐上升,波动幅度有所降低。两个子系统有序度不断上升推动复合系统协调度进一步提高,其中物流业有序度高于制造业,成为这一期间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协调水平仍然较低,协调强度还比较脆弱,处于濒临失调的边缘。③2007-2009年期间处于低度协调等级,两业各自的子系统有序度均呈上升态势,且两业协调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2007年以后制造业子系统有序度上升较快,对协调发展的贡献较大。这一期间两业发展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因而两业总体协调水平不高。作为应对措施,2009年前后国家和重庆市政府陆续出台多项产业振兴规划及两业联动的政策措施,政府在两业联动协调发展中的推动效应明显,协调水平提高较大。④2010-2013年期间处于中度协调等级,两个子系统有序度稳步上升推动两业协调发展,这一期间重庆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目标,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陆续出台《装备制造业三年振兴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措施,有力的保障了两业的协调发展。同时,重庆抓住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妥善应对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影响,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协调发展。但协调度最大值为0.5921,需要进一步提高。
六、结论及建议
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了制造业——物流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测度方法,在产业理论指导下建立了两业协调发展测度指标体系,并对重庆2000-2013年的两业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3年期间,重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其中制造业子系统和物流业子系统的有序度持续交替上升,从而也共同推动了复合系统的协调度持续上升。基于协同理论视角,提升两业联动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分别从制造业和物流业层面入手。
从制造业层面来看,重庆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造业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具备发展的基础,但从两业联动的角度看,还存在竞争力不强,产出效率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当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提供的重要机遇,推动两业联动。首先,基于供应链横向一体化模式,鼓励制造企业积极尝试组织重组和流程再造工程,适时推进物流业务外包。制造业物流需求社会化,必须突破纵向一体化模式的束缚。鼓励制造企业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分离物流业务,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其次,制造业企业统筹规划物流环节,合理设置物流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对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及回收、废弃物流活动统筹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活动。
从物流业层面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重庆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业已经成为基础性产业。从两业联动协调发展出发,面临一体化服务能力局限,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支持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和延伸服务领域。其次是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联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转变,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此外,物流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联动发展模式,全面参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支持物流企业深入了解制造业物流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两业联动、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协同理论建立两业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能够较好的评估两业协调水平,分析两业协调程度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趋势。从产业发展理论出发建立指标体系,则较为全面的反映了两业发展的内涵及整体水平,总体来看研究结果与重庆两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应当注意到,受数据可得性和指标选取合理性限制导致的研究数据统计口径的偏差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主要用来刻画制造业子系统与物流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随时间变化的整体趋势,并未反映不同地域的两业协调发展状态,这应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1] HANSEN N. The Strategic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1994,23(1):13-20.
[2] PAOLO GUERRIERI, VALENTINA MELICIANI.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489-502.
[3] FRANCOIS J, WOERZ J.Producer Services, Manufacturing Linkages,and Trade[J].Journal of Industry, Competition and Trade,2008,(8):199-229.
[4] TIM PADMORE. Hervey Gibson.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Industry Cluster[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2009(1):90-95.
[5] MURALI SAMBASIVAN. Ching Nget Yen. Study on Producer Logistics Service and Its Outsourcing from Manufacturing Firms: a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lust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 40(5/6):524-527.
[6] 闫莉,薛惠锋,陈青等.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系统的协同演化模型[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31(1):29-33.
[7] 韦琦.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演化与实证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115-119.
[8] 苏秦,张艳.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现状分析及国际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1,(5):37-45.
[9] 王珍珍,陈功玉.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6):65-74.
[10] 王茂林,刘秉镰.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9,(3):59-61.
[11] 黄福华,谷汉文.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9 ,(8):17-19.
[12] 郭淑娟,董千里.基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7):13-16.
[13] 王春豪.新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6):209-212.
[14] 施国洪,赵曼.基于DEA的江苏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9):62-65.
[15] 郭庆军,周云飞,闫莉等.制造业与物流业种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7):9-18.
[16]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33(4): 444-446.
[17] 张燕,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6):46-51.
[18] 刘耀彬,李仁东,张守忠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标准及其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40-148.
[19]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0] 卢福财.产业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72
[21] 章穗,张梅,迟国泰等.基于熵权法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0,7(1):34-42.
(责任编辑:张雅秋)
Measurement and Empirical Analyses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GONG Xian-wen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65, China)
Using the synergetic theory, this paper builds a composite system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of manufacturing and logistics industry. A synergetic development indicator system is th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ndustry theory from five dimensions, namely, industrial inputs, outputs, size, structure, and growth.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Chongqing from 2000 to 2013 reveals a few findings. First, the composite system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can not only measur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extent, but also reflect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industry. The index system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theory reflects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the inher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two-industry.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sample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industry shows an upward tendency from maladjustment to progressive synergy, but the synergetic level remains low.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ogistics industry; two-industry interaction; synergetic development; measurement
2015-09-17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研究”(15SKG196);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重庆城乡物流业协调发展研究”(2014YBJJ036);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城镇化中重庆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水平测度”(KY201505A)。
弓宪文,男,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及物流管理研究。
F250
A
1672-8106(2016)04-007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