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广华: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

2016-10-26

世纪人物 2016年10期
关键词:公益专业

“公益不是圣地,公益人不是神仙。”

“在一个没有底线的社会里,不成为公害本身就是一种公益。”

“市场化是公益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薪是中国公益发展的瓶颈。”

“中国的大部分基金会没有‘基金’。”

“唤醒是一种公益。”

“职业公益人的价值,在于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捐赠人的爱心和善款有效地放大。”

“要做纯粹、专业、体面、快乐的公益职业人。”

“任何个人都不能将公益产品私有化。”

“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建议不要贸然成为职业公益人。”

胡广华,曾经是联想和神州数码职业经理人。2013年3月,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2016年7月6日,受人人公益邀请,胡广华先生进行了一场以“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为主题的线上分享。

以下是胡广华先生自述。

不忘初心,无悔选择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机会,很多选择。有时候,有些选择是偶然的。但仔细琢磨,偶然的背后却隐藏着必然性。

1991年1月,我研究生毕业,加入联想集团。这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从北京联想到香港联想,再到联想集团华南总部,神州数码(深圳)公司。这一晃就是二十年。

我以为这一辈子就在企业里退休,养老了。并没有想过再回北京,也没有想过要离开企业从事社会公共服务。有两件事情的发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一件事,我家二奶奶,幺奶奶分别在九十岁左右时上吊自杀,因为她们老了,生病了。儿子、孙子都在城里打工去了,没有人照顾,也没有钱治病。她们选择了一条自行了断的路。告别这个世界。她俩都是儿孙满堂。她俩都曾苦苦挣扎,渡过饥荒年代,战乱年代,却没有挨过今天的“太平盛世”。

第二件事,我们镇邻村有一家人,儿子媳妇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三个孙子(女),暑假期间,奶奶玩麻将,三个孙子在河里游泳,溺水死亡。奶奶无法跟自己的儿子交代,也自杀了。一家人,祖孙三代,本该其乐融融,如今却四人意外死亡,天各一方。

类似的事情,在报上,网上经常看到,但他们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我能做些什么呢?我最多寄点钱给家人,让他们侍候好奶奶(我奶奶前年病逝,享年99岁),照顾好侄子侄孙。

或许是少年时曾经有为民从政的情怀。或许是一种责任感驱使着我,能否帮助到更多像我奶奶,我侄子侄孙的人呢?

2011年,我从神州数码(深圳)总经理岗位上辞职,回到北京,开始我的“第二次北漂”。目标很明确,就是从事社会公共服务。尝试从事养老产业,也曾经参与环保(污水处理),以及节能、有机农业等等。直到2013年,我应聘出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正式踏上我的公益之路。

三年来,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我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公益新兵,我从头开始学习,去北师大公益研究院读EMP,向徐永光、金锦萍、魏久明、刘文奎、涂猛等资深公益人求教,走访大量基金会,NGO,去台湾深入社区考察,拜访慈济。三年来,收获很多,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公益人,慈善家;我们的机构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机关事业单位型的基金会向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意识的转型;完成了向互联网公益的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改变“基金会没有基金”的现状,不断扩大资本金,逐步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我们的慈善总量也成倍增长,从2012年的2800多万,到2015年的1.56亿;我们的团队也在竞争中优胜劣汰,锻炼成长;开拓创新,专业有效,诚信务实,积极向上,快乐祥和的机构文化正在形成。

三年来,我也有苦闷的时候,甚至一度萌生退出(公益圈)的念头。比如说,2015年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动募款,短短六个多小时,募得现金近900万元。一时间,我们成为矛盾的焦点,网络“暴力”铺天盖地。说我们“发国难财”,“敛财”,甚至有些公益同行也在背后兴风作浪,把我们过往的所有项目都晒出来翻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的官网被攻得瘫痪了。我们的员工接到无数个辱骂的电话。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郁闷极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是为什么呢?

三年来,一直在艰难中前行。被质疑,被绑架,看到行业内的一些不诚信、不纯粹、不专业、低效率,看到机构内部员工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是非矛盾……

有时候我自己觉得精疲力竭,真想一走了之。一位记者朋友对我说,秘书长,不是这个行业如何如何,而是您太理想主义。是啊,社会大环境如此,公益行业又如何独善其身?

我还是坚持下来,就这么离开,不是我的性格。过去,我是新人,无知者无畏,见到不顺眼的就会说,就会“放炮”。现在,我提醒自己,行业需要建设,多做少说。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坚守底线。

三年的公益实践,看到我们机构在成长,我们的团队在进步;看到我们的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的幸福列车项目一年比一年更有声有色;我们的“银天使”“慢天使”“聆天使”项目让更多的老人、残障人士得到关爱和帮助;“关爱抗战老兵”项目助养了2000多名抗战老英雄;“大爱清尘”关爱尘肺病农民兄弟“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

三年来,有幸认识了许许多多纯粹、专业、快乐的公益人,像广普法师,苏丽萍大姐,史建平先生,刘京先生,还有柳莺,叶大伟,肖隆君,孙雪梅,戴春,李国武,雷永胜,张吾龙,钱军,宋厚亮,杨庆斌等公益同行。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感动,鼓励和支持。

我感受到公益的力量,也有了一定的存在感(还谈不上什么成就感)。不忘初心,我不后悔自己(进入公益行业)的选择。

我的公益观

1、公益不是圣地、公益并不神秘。

公益和公益人,一方面容易被道德绑架,“既然做好事就不应该拿钱”;另一方面,有些公益人常常占据道德制高点,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甚至把自己扮成神,扮成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奥特曼”、“救世主”。

其实,公益不应该是神秘的,公益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公益不应该是富人的游戏,公益不应该也不是名人的秀场,公益不需要造神。公益是平常人做平常事,人人参与还可以人人受益。要让公益平民化、日常生活化、成为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以做公益,像台湾慈济,从家庭主妇每天五毛钱“竹筒岁月”到慈济人上街捡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把台湾岛变成美丽岛。公益无处不在,公益无时不在。

或者,对于公益我还有这么一个理解,大家都在抱怨这个社会没信仰,没底线,那么,每一个公民认认真真做好自己。不成为公害本身就是一种公益。

比如说,捡垃圾是做公益,那我们先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也就是在为公益做贡献了。

2、培养公益职业经理人,市场化是公益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公益是一个行业,在发达国家公益从业人数和公益行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都很大。2015年美国非营利机构从业人数1300万,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近10%;它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三万多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榜,这个经济体的实力可以名列世界第五位,越过法国、英国或意大利。

中国公益行业起步晚、起点低,差距是全方位的。中国公益年度捐赠总额不敌淘宝网11月11日一天的销量。中国公益行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行业建设的整体设计和实施。

首先,行业建设需要有大量职业从业者。缺乏行业骨干,缺乏公益行业职业经理人。

其次,行业发展缺乏机制。即市场化机制。在中国,人们常常对“市场化”抱有恐惧症。一提及市场,就以为是以次充好,官商勾结,假冒伪劣……其实,这是对市场化的严重误解,这是对市场化的扭曲。真正的市场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是优质优价,是优胜劣汰,是人们自由选择,是价值体现,是公平竞争。

公众普遍担心公益市场化,会像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那样让人们怨声载道。其实,医疗,教育改革的失败,不在于市场化而恰恰是在于没有实现真正市场化。(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再专题讨论)。公益行业市场,制定行业准则,制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志愿者星级标准,制定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人才流动机制,制定行业发展十年规划等等。推动公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让基金会拥有基金,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一直以来,中国的基金会,尤其是公募基金大部分都没有基金。注册资本就这么多,而且每年年审时还必须保证不减少。捐赠收入第二年必须指支出70%,而且大部分捐赠都是定向捐赠。因为自有资金少,所以,基金会很少做资助。

只能自己做项目,用项目去募款。其结果就是,基金会在做项目,草根NGO组织因为很少得到资助,不得不去四处募款。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尤其在《慈善法》实施之后,公募基金会的“资质”优势会逐步递减,仅仅依靠专项基金和网络募款成为基金会善款来源是不够的。各种新型筹款平台,如轻松筹,快乐筹,众筹网等等像雨后春笋,就像租车行业的滴滴、优步,挑战传统筹款平台,挑战基金会。基金会将会面临生存危机。

鉴于此,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制定了扩大资本金,让基金会拥有基金,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的战略。今年,我们专门请ABC美好社会咨询社为我们作咨询服务,对基金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薪酬与绩效进行全面改革,推进基金会内部管理科学化、流程化。我们将成立筹资部,同时我们将练好内功,随时准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在未来,我们会和各地NGO合作,支持草根组织,资助草根组织,特别是支持草根组织行政费用,推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4、唤醒引导是一种公益。

救急救难救灾、扶贫就困助学是一种公益,自助互助,追求美好生活,推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是一种公益;与此同时,唤醒也是一种公益,唤醒公众的公民意识,唤醒公民热爱阅读、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自尊与尊重他人,不忽悠他人,也不被他人忽悠,唤醒公众的公益意识。

对于不同人群的公益意识需要有不同的引导。比如说,对于捐赠人来说,要引导捐赠人,做公益,除了受助人需要资助之外,支持公益行业从业者的行政开支,管理费用也是对公益行业的贡献。

网络捐赠也大多是感性大于理性。个案救助通常都是看哪个个案能吸引眼球和眼泪,看谁身上插得管子多。而有些特别需要支持的项目和个案却得不到关注。网民捐赠也需要引导。

对于公益行业从业者也需要引导,身为职业公益人,需要专业、需要有效率。不专业,低效率的公益,实际上是在浪费捐款人的爱心和善款,浪费社会资源。

作为受助人也需要引导,有些受助人觉得所有捐赠都是应该的,必须的。或者“全世界都欠我的”,“不嫌多只嫌少”。完全没有感恩之心。

比方说,汶川地震时,灾民们在露天里打麻将,对志愿者指手划脚,“倒杯水给我喝”“帮我把垃圾倒了”。还有,在芦山县某乡,我们的同事在发放救灾物资时,两个村村民为抢夺物资大打出手……

引导,唤醒,启蒙是公益的责任。我们的公益教育要从基础文明开始。现在中国人手上有钱了,纷纷走出国门去旅游、做生意,但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比比皆是。公益教育要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5、做纯粹、专业、体面、快乐的公益人。

作为一个职业公益人,必须做到纯粹无私,不仅个人无私,机构也要无私,公益机构之间需要开放合作联盟,共同开发公益市场,而不是恶性竞争,个人和机构都不能把公益产品私有化。

专业和高效是对任何职业的一种基本要求,公益职业人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将捐赠人的爱心和善款有效放大,是我们的价值体现。

有尊严、做体面的快乐的公益人是每一个公益人的愿望。不拿工资或低工资好像是目前公益行业的代名词。

有的时候,同学、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朋友们总会说,你们做公益的,工资不高,就不用你买单了。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我觉得没面子,没尊严,好像“贫穷”的标记烙印在公益人的脸上。如果我们纯粹,如果我们专业,如果我们的工作是高效的,我们同时需要有价值认同,有体面的工资回报。就像飞机上广播,“氧气面罩在您的头顶上方,如需要帮助他人,须自己先戴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快乐,我们怎么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呢?

公益新人,有话悄悄对你说。

如果您是刚刚进入公益行业的新人,或者您正准备进入公益行业,我想和您说几句真心话。

“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

长期以来,公众并没有把公益当成一个行业,当成一个职业。公益从业人员往往只是当作做好人好事,不拿钱或少拿钱,公益从业者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公益从业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种现象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远远不够。一是有些捐赠人不愿意公益机构提取管理费,虽然政策有规定,公益机构可以提取不超过10%的管理费用于人员工资福利。但往往捐赠人在协议中规定公益机构只能提取5%,3%或更低的管理费。这样,公益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员开支,生计十分困难。

另一种情况,机构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积累,有足够的管理费可以支付员工工资,但是机构负责人担心公众质疑,不敢按社会用工水平发放员工工资福利,尤其是公募基金会,顾虑会更多。

总体来说,公益机构负责人的整体收入低于商业企业职业经理人,公益机构负责人的福利普遍低于机关事业单位相同职位的人。

公益机构的普通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普遍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这就是现实,这是一个不争的社会现实。

现代社会,公益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心公益做公益,加入公益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可以做公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公益。也可以兼职做公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如果您要投身公益行业,做全职的公益人就应该三思而后行。我们机构在招聘时,常常会善意的提醒应聘者,尤其是男性应聘者。

以往的公益全职人员大多是退休人员,或学社工专业的学生,现在不少商界、法律界、媒体界的从业者转行做全职的公益人,给公益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无论是退休人员,还是跨界转行过来的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拥有一些社会资源,社会经验,而且个人也会有一些财富积累,或者说是相对的财务自由。使他们能安心安逸做全职的公益人。即使公益行业待遇低一些,还能够忍受。

如果您正准备进入公益行业,或者您正在犹豫,要不要做全职的公益人,我想悄悄地对您说,目前中国公益行业待遇还普遍很低,而且公众对公益行业从业者道德和专业要求还比较高。如果您没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如果您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我劝您还是不宜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做专职,固然您有热情。

如果您没有想清楚就进入这个行业,选择做全职公益人,有可能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结局,满腔热情进来以后,觉得和想象有很大差距,看到做公益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到公益圈内也并不是那么纯粹,压力大,待遇低,效率低,积极性低,怎么办?不愿意耽误功夫,赶紧离开,打道回府。

第二种结局,既来之则安之,虽然不尽人意,但也无可奈何,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惯了,武功全废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日子不好过,但好混”。

第三种结局,不甘于现状,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坚守,创新,改变,用汗水和智慧为公益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我们公益行业的公信力,透明度,不断提升我们公益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我们行业从业者的工资待遇。变低工资、低素质、低热情的死循环为高素质、高效率、高工资的良性循环。让公益更有效更专业,让公益人更有尊严更快乐。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也是公益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如果您想清楚了,而且准备好了,欢迎您加入公益行业,成为职业公益人。与公益同仁们一起开荒垦地,披荆斩棘,精耕细作,共塑中国公益美好明天。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的坚守,推动我们前行。

我们在一起,我们在路上。

猜你喜欢

公益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公益
公益
公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公益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