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发药都新活力
2016-10-26张利娟
张利娟
目前,安徽亳州药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在全国的份额不断提升,“中华药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
1800多年前,神医华佗在家乡安徽亳州开辟了第一片药圃,开创了人类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事业前景广阔。目前,亳州药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在全国的份额不断提升,“中华药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日益提升。
2016年以来,亳州市大力贯彻落实《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力加快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着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把亳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今年1月至7月,亳州市中药材在地种植面积达91.1万亩,同比增长4.5%;全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51家,其中通过良好生产规范(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139家。
打造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为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亳州市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发展定位:以中药材交易市场为依托、中药材种植为基础、中药工业为引领、科技人才为支撑、项目实施为载体,加大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升级、集聚产业发展。
据介绍,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场所占地400亩,已拥有1000家中药材经营铺面房。交易中心目前达20万平方米,仅二楼10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就有3000多个摊位,现在已是“一摊难求”。
近年来,亳州市常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0万亩,种类有400多种。为形成规模效应,亳州市引导培育发展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重点发展了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地产药材品种。以沿涡河中药村产业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以十九里中药材特色示范镇为重点,建立白芍、牡丹、菊花三大特色基地;在五马、十八里、华佗、沙土、大杨等沿涡河药材镇乡建立桔梗、丹参、白芷GAP基地。引进药材新品种,建成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亳药种植园、亳药高技术产业园、亳药良种示范园。
2015年9月,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纳入全省首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之一。今年2月,国务院颁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更振奋了中医药界。面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正抓住大好时机,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对接相关政策,以创新为引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进一步叫响‘亳药品牌,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增效。”亳州市药业发展局副局长陈群说。
据了解,亳州市提出实施现代中药产业“369”提升计划,促进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化交易方式转变,形成“三大中心”,即中药材大宗交易中心、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商品等级分类标准示范中心;培育中药商贸流通“六大市场”,即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材种子种苗市场、保健品市场、植物香料市场、制药机械市场、药包材市场;打造全国中药产业“九大基地”,即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进出口基地、中药饮片生产基地、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中成药制造基地、中药保健品生产基地、植物香料生产基地、中药科技研发基地以及中药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中药工业集群化态势凸显项目是产业发展的载体。
亳州谯城经开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包括亳州经开区和谯城经开区两个部分,区内80%以上的企业为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之势凸显。
据陈群介绍,近年来,亳州市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谋划储备推进项目建设,落实“四督四保”和四级调度推进机制,强化日常督查通报,不断强化项目支撑,建立“调转促”项目库,列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项目142个,总投资612亿元。2015年,广药和记黄埔、北京同仁堂饮片等一批重大项目进展加快,天祥药业、亳芍堂等项目建成投产。2016年1至3月,万事祥药业、和济堂药业等项目陆续建成试生产。
据了解,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2015年新开工和2016至2017年计划开工重大现代中药工业项目82个,总投资282.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08.4亿元,其中在建项目53个,总投资251.2亿元。从项目谋划、招商到项目建设、投产,全线正在提速提效。
根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专项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亳州设立了现代中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财政性专项引导资金,共28375万元,拨付基地45个药业项目。其中,安徽省财政安排资金1.4亿元。
“接下来,亳州市建立专项资金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将资金安排与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挂钩,重点支持基地内现代中药产业重大项目和科研创新,提高财政支出项目资金使用效益。”陈群说。下一步,亳州将按照扶优扶强原则,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包”项目、国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加大对大企业,尤其是高附加值企业的政策倾斜力度,用好基地专项资金,推进一批有牵动性的大项目尽快落地生根、达产见效。
在创新中形成中药产业新优势
坚持和发扬中药特色优势,需要把传承和创新贯穿中药发展一切工作,并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陈群指出,中药产业现代化,不是西化,而是要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推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形成中药产业新特色、新优势。
近年来,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加快企业培育壮大进程,瞄准产业高端技术、高端产品,以跟踪中药产业前100强企业为重点,实施点对点的精准招商,大企业集聚效应明显,形成了康美(亳州)、济人药业、北京同仁堂(亳州)、协和成药业、九方制药等一批覆盖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装备水平位居同行业前列、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 2015年,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广印堂药业、源和堂药业等企业销售额均突破10亿元。今年一季度,产业基地新签约药业企业22家,总投资61.5亿元。
针对中药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亳州市积极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推动新三板、主板上市和产业基金落户,鼓励中药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同时鼓励通过股权转让、融资并购、股权合作、联合生产等方式盘活存量企业,促进企业做强做大。目前,芍花堂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浙皖中药饮片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广印堂药业、济人药业等公司主板上市进展顺利。
亳州市提出,进一步加大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差异化发展,培育多元化的产品和市场,加强现代中药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形成交易、仓储、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市场;继续实施精准招商,吸引大企业集团入驻,整合优化现有药业企业,力促一批新项目落地建设,引领带动中药产业发展。
在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发展中,亳州市特别注重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目前,亳州已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学府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全市现有180多个药品批准文号、60多个常年生产的品种、10多个新药及中药保护品种。基地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中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建设基地为重点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施现代中药科技重大专项。2015年,基地涉药企业共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141件。
2015年,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基地主持、参与制修订了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完成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科技项目《安徽中药材标准体系研究》,新修定《地理标志产品李兴桔梗》和《白芷栽培技术规程》等23项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白芍》已经通过评审,即将发布实施。广印堂药业获得国家农业部“亳菊”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济人药业研发的“疏风解毒胶囊与产业化项目”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亳州提出建立领军企业数据库,鼓励领军型企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中药材专业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让现代中药更好地造福百姓。”陈群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