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 鸣
2016-10-26
争 鸣
新能源车“骗补”事件引发热议
随着“新能源车骗补”现象在舆论中持续升温,工信部部长苗圩3月21日回应称,“骗补”全面核查工作还没有最终结束,但在核查中已发现问题,对已补的钱必须扣回来。该事件也引发了外界媒体的热议,有声音表示,国家应大幅度降低或直接取消地方新能源车补贴,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声音表示,补贴是不会永远持续的,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经得起市场考验,无论‘骗补’还是一味依赖财政补贴,都是目光短浅的饮鸩止渴。
能源地方补贴:碳交易交换
国家政策的大方向、大局面完全是好的,这些搞骗补行为的企业确实可恨,但毕竟是少数。查办这些违法违规企业的同时,不要影响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
处理骗补一事,背后其实是国家相关部委对整个新能源汽车扶持体系的反思,包括技术引导效果,技术路线选择,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等等,都可能做出调整。
另外,从国家扶持政策上看,防止因补贴断崖式一步退出产业被冲击的方式是,增加其他的扶持方式。具体看来有三个方向:一是油耗限值;二是积分制;三是碳交易。
—2016年3月22日 来源:世界经济报道 作者:周开平
将新能源补贴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目前,能骗补的车设计都比较简单,只是进行简单的改装,地盘、车身基本都没动,只是把动力系统改成电池系统。这种造车方式造出的汽车能获得补贴,暴露出我国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
另外,对补贴申请和发放缺乏有效监管,也助长了骗补企业的气焰。有些企业实车的技术参数与公告标准严重不相符,照样也能拿到补贴;企业获得的补贴是否用于专门的项目、如何使用,都没有相应的监督管理;而对于违规的企业,管理部门如何处罚,也没有明确规定。
相较于国外的补贴政策,中国的补贴显得有些粗放、缺乏监管以及审核较弱,导致资金被骗补,这背离了补贴的初衷。国家应大幅度降低或直接取消地方新能源车补贴,将这部分资金投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
—2016年2月15日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不能因为骗补现象就给整个行业扣上黑帽子
●供图/CFP
毫无疑问,任何行业在发展初期都会付出沉没成本,就像O2O企业的补贴大战、互联网创业公司的高死亡率,骗补就是行业要交的学费之一,切不可因为细枝末节的个别行为影响了行业信心和投资。
我们也基本认为骗补是极个别企业的行为,应该严厉打击,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但同时要防止舆论的扩大化,让好企业甚至整个行业背黑锅——因为大的国有集团犯不着,主流的民营企业也不会去冒那个风险,都是一些杂牌的小企业在浑水摸鱼。
总之,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还有一些不科学之处,如果能以此契机修正改进,不失为坏事变好事。解决问题,这也正是示范推广的意义所在。但是我们认为,绝对不能因为一些车企的骗补现象就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事业的从业者扣上一顶黑帽子。
—2016年2月25日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刘宝华
新能源汽车不能对补贴产生依赖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步并不晚,但在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方面仍然缺少重大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对政府补贴政策过度依赖,缺乏十年磨一剑的韧性和创新精神。为了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财政部此前已明确“补贴退坡机制”,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16年基础上下调20%,2019—2020年下降40%,2020年以后补贴政策将退出。
显然,补贴是不会永远持续的,而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是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无论‘骗补’还是一味依赖财政补贴,都是目光短浅的饮鸩止渴。
—2016年2月22日 来源: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