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巴丝肼联合电针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的影响

2016-10-26王晓平罗永杰吴景芬李晓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电针帕金森病实验组

王晓平 罗永杰 吴景芬 李晓佳 陈 凯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 成都 610072)



多巴丝肼联合电针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的影响

王晓平罗永杰吴景芬李晓佳陈凯

(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成都610072)

目的探讨多巴丝肼(美多芭)联合电针对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PD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给予美多芭口服;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1β、胱抑素C及血清离子水平,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ADL、MMSE评分,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L-1β、胱抑素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钙离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镁离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多芭联合电针治疗老年PD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较高。

多巴丝肼(美多芭);电针;帕金森病;白细胞介素-1β

帕金森病(PD)又称为震颤麻痹,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缓慢及姿势平衡障碍等为常见症状。PD是由锥体外系功能紊乱而引起的,其病理改变以脑黑质中多巴胺神经元变性及lewy小体形成为基础〔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PD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在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高达2%〔2〕。目前临床对于PD的治疗以多巴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及多巴胺受体促动剂等药物为主,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本病,且长期服用以上药物会导致一定的副作用。关于电针辅助治疗PD已有相关研究〔3〕,但多巴丝肼(美多芭)联合电针治疗老年PD患者的报道却较少。本研究拟探讨美多芭联合电针治疗PD的疗效及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以PD为诊断收入院的患者72例,男4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3±1.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2±9.4)岁;病程(0.88±0.13)年。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1.3±10.8)岁;病程(0.91±0.16)年。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4〕诊断标准拟定:肌肉僵直、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以上三项至少存在一项;②患者存在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2个月内未经过系统的治疗;③CT等影像检查符合帕金森综合征的改变;④患者及家属同意并自愿参与本实验。排除标准:①患者或其家属不愿参与本研究或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既往患有脑出血、脑梗死病史;③患有乙肝、艾滋病等传染性较强疾病者;④CT可见颅内肿瘤等颅内病变者;⑤自患病以来仅为单侧受累;⑥年龄<60岁或>75岁者;⑦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惧怕针灸者。

1.2研究方法对照组:予口服美多芭(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10930198),第1周0.5片/d,3次/d口服,以后每周的日服量增加0.5片,直到达到适合该患者的治疗剂量。共治疗8 w,治疗期间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实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针刺方案:基础穴位共7穴: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以及哑门。根据患者临床证型予以适当加减:痰热动风证加曲池、丰隆,血瘀动风证加合谷、内关,肝肾不足证加太溪、三阴交。针具选取环球牌32号2寸不锈钢毫针。针刺方法:进针约4 mm,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频率为2 Hz,刺激强度控制在2 mA,持续治疗20 min,1次/d,连续治疗8 w。

详细记录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缓解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空腹采集5 ml肘静脉血,装入抗凝采血管中,3 0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结束后将血清装入EP管中,-80℃保存备用。以上均由我院检验科专业人员负责操作。

1.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胱抑素C及离子水平检测应用本院检验科 OLYMPUS 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IL-1β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由上海岚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由实验室人员按照说明书严格操作。

1.3.2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主要通过ADL量表评价PD患者ADL。通过询问患者14项日常生活动作评定其水平:洗衣服,刷牙洗脸,洗澡,穿衣服,整理头发,服用药物,收拾家务,做饭菜,乘车,大小便,散步,购物,打电话,理财。每项共分4级,分别设定1~4分。自己轻松独立完成为1分;独立完成存在困难为2分;需要他人帮助方能完成为3分;在别人帮助下仍无法完成为4分。总分14分说明ADL完全正常,>14分提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分数越高下降程度越重。

1.3.3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主要通过询问患者相关问题,测定其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能力。依据患者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进行评分,总分30分,24~30分为认知功能正常,总分<24分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其中总分≥21 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0~20分为中度,≤9分为重度。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血清IL-1β、胱抑素C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的IL-1β、胱抑素C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 w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胱抑素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血清Ca2+、Mg2+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Ca2+、Mg2+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 w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Ca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Mg2+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ADL、MMSE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MMSE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8 w治疗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MMS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2.4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在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恶心、心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较快,未产生严重的后果。两组呕吐、腹泻、厌食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1 两组血清IL-1β、胱抑素C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下表同

表2 两组血清Ca2+、Mg2+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ADL、MMSE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n=36〕

3 讨 论

PD是由锥体外系功能紊乱引起的,6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多发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主要由脑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变性而致〔5〕。中国医学认为,PD当属“颤振”或“振掉”范畴,其病变性质为以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虚,风火痰瘀为标实的本虚标实之证〔6〕。震颤原因有二,一为阴虚不能制阳,二为风火痰瘀邪盛动阳。中医理论认为,治疗PD当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入手,通过针刺治疗,缓解PD患者的临床症状〔7〕。

研究证实〔8〕,PD患者的脑脊液及黑质胆碱能神经元附近存在着大量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IL-1β水平的增高仅存在于黑质纹状体通路〔9〕,提示IL-1β可能是局部区域炎症反应的产物,因此,P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炎症反应有关,且PD患者多以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表现。本研究结果,经治疗后IL-1β水平可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与实验组应用电针治疗有关。针刺治疗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神经受损症状,且针刺治疗能明显降低PD患者美多芭的用量,其治疗机制目前虽尚未明确,但其疗效值得认可。

胱抑素C是一种组织蛋白酶抑制剂,在PD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存在明显异常表达〔10〕。本研究结果显示,PD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学者研究发现,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程度呈正相关〔11〕。PD患者血清中胱抑素C较高的原因可能为患者面临有害刺激时机体脑组织蛋白酶含量上升,体内胱抑素C被激活,可一定程度拮抗有害刺激造成的损害;机体外周血胱抑素C无法抑制组织蛋白酶活性时,PD症状开始发作;治疗后患者神经缺损症状得以缓解,有害刺激减弱,因此胱抑素C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PD患者治疗后运动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有所提高,实验组虽然出现恶心、心悸的不良反应略高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较轻微,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较快,未产生严重的后果,实验组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患者对电针治疗有抵触、畏惧心理有关,因而产生了晕针现象。

1洪文轲,陈慧敏.帕金森病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实用医学,2011;23(5):488-91.

2朱兰卉.中国北方汉族中3个帕金森氏病易感基因的SNPs与帕金森氏病的相关性及法医学意义〔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3张雪梅,杨芳,邢国庆.电针对帕金森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基底节输出核团活性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1):3054-6.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2(5):352-5.

5田学文,章翔,张剑宁,等.雌激素对帕金森病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93-5.

6赵琼,郭蕾,张俊龙.试论滋补肝肾法与柔肝缓痉法治疗帕金森病〔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9):2331-3.

7李颖哲.针刺舞蹈震颤控制区配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张思韵,易黎.帕金森病患者血液及脑脊液相关炎性因子的临床意义〔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31(6):571-3.

9龚元勋.针刺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MAPKs信号通路及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10马灿灿,陈蓓蕾,徐俊,等.血清胱抑素C对初诊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8):638-44.

11刘涛,王浩宇,赵超美,等.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认识功能减退的相关性研究〔J〕.西部医学,2011;23(3):428-31.

〔2015-11-15修回〕

(编辑袁左鸣)

王晓平(1971-),女,副主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帕金森病、癫痫研究。

R74

A

1005-9202(2016)17-4301-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17.083

猜你喜欢

电针帕金森病实验组
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
改善生活方式,延缓帕金森病进展
手抖一定是帕金森病吗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帕金森病科普十问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电针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