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真实的存在而动人
2016-10-25周锋
周锋
鲁洁教授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不是对人的束缚和限制,而是对人的发展和解放。道德教育是为了人的生活,是为了让人活得更好”。这是对道德教育最本质的解读。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决不能让道德教育沦为说教。过于追求道德教育的目标性和达成度,往往会适得其反。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该紧扣生活,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寻找适合儿童道德成长的突破点,为儿童营造自由成长的空间,还孩子一个本真的世界。
如皋市江安镇江安小学地处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红色记忆深深地浸润着这片土地,濡染着每一位老区人的心灵,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作为红色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所学校,就有了传承红色精神,培养时代新人的责任和担当。为了让红色教育自然融入儿童的生活,让红色精神自由地流淌于儿童的血液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自然地存在——还儿童一个
本色的童年
机械的说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教育的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道德教育应该遵循潜移默化的规律,让其自然而然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儿童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他们有着特殊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背景。对这样的群体进行道德教育,就应该研究他们的生活特点和规律。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校制定的五花八门的规章制度和形形色色的要求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效果,他们对这些规范式的条文往往视而不见。
怎样才能让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感染和熏陶?我们发现,生动的故事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于是,我们为孩子们精心布置了“红色大道”,将革命战争年代在江安这块土地上战斗过的英雄事迹浓缩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陈列在“红色大道”的橱窗里。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迅速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每到课间,来“红色大道”读故事的孩子络绎不绝。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开展了“英雄故事大家谈”活动,通过班会课和集体晨会,让孩子们讲述英雄的故事,抒发心中的感慨。这样的举措一下子拉近了孩子们与英雄的距离,生动的故事将孩子们带进了那个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通过讲故事、抒感慨,红色精神牢牢地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濡染着孩子们的心灵。
校园因孩子们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我们教育者应该多一份欣赏的眼光,去包容孩子的一切,还给孩子一个本色的童年。只有适合儿童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痕教育”。只有让儿童自然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去除功利的说教,通过长期在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才是真正的“无痕教育”。
二、自信地存在——给儿童一个
展示的舞台
道德教育的影响和目标不仅仅是实现个体道德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让个体成为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自信是成功的必备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拥有足够的自信。
江安小学地处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让很多孩子的父母都选择了外出打工,于是很多孩子便成为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和鼓励,往往比较自卑、孤独。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俯下身来研究儿童,寻找造成儿童不自信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我当班主任时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
小燕,一个孤独得几乎让所有人忘记了她存在的女孩,她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课后除了上厕所,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通过了解,我知道她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只剩下年迈的奶奶照顾她生活。农忙时,孩子经常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而且因为没人管,不按时完成作业成了她的“家常便饭”。知道情况后,我开始找她谈心,谈人生,谈逆境中成才的故事。渐渐地,我发现她有了变化:她开始跟同学们说话了。星期五,我召开了“我们盼望你回到我们身边”的主题班会,同学们满含期待的话语让她热泪盈眶。从那以后,她像变了个人似的,作业完成得比谁都快,成绩也有了进步。于是,我又让她尝试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起初她很被动,不想参加,在我的鼓励下,她不断地练习演讲,放学后,我做她的听众并给她一些建议,渐渐地她有了自信,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了很好的名次。
有人说“儿童就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打磨的。教育工作者只要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用心呵护儿童,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就一定能聆听到儿童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自由地存在——给儿童一个
广阔的空间
道德教育没有固定的场所和时间,也没有永恒的方式,时时是育人之时,处处是育人之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教育的时机,设计灵活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在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中享受成长的快乐。
1.寻找校园正能量
示范效应是道德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我校肩负神圣的使命,赋予“红色精神”新的内涵和意义,将红色精神孕育在浓烈的书香和多彩的活动中。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批“最美教师”“最美红领巾”等先进师生典型,这使学校愈加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涌动着持续进取的浪花。
学校“捐髓救母,孝感天下”的黄周同学屡获殊荣,被评为江苏省“美德少年”“感动南通十大教育人物”等荣誉称号,他是活跃在同学们身边的榜样,他的故事也被孩子们广为传颂。围绕他的故事,学校组织开展了“美德故事班级巡讲”“美德少年大家评”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听故事、评人物的活动中,将红色精神中的感恩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2.共建校园爱心屋
团结互助是学校倡导的红色精神之一,为了让孩子们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习惯,我们引导孩子们建立校园“爱心屋”和班级“爱心屋”。在“爱心屋”里,孩子们可以得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帮助。“爱心屋”没有固定的地点,它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是一座精神家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爱心屋”,最初是由几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来组建,帮助班级中那些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孩子解决实际问题。后来发展为班级所有成员都是“爱心屋”的创建者和受益者,谁有困难都可以找“爱心屋”,同样谁都可以帮助“爱心屋”中需要帮助的同学,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团结互助的精神,通过这样的生活实践深入到每个孩子的心中,改变着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状态。
3.开展校园“六个一”活动
学校生活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空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组织开展了校园“六个一”活动。即:讲一个革命故事、评一位英雄人物、唱一首革命歌曲、开一次主题班会、出一次主题板报和写一篇主题征文。这些活动先在班级组织开展,再选送优秀选手和优秀作品参加学校的展示活动。动人的故事,再现了革命烈士为了祖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声情并茂的演唱,抒发了孩子们学英雄人物报效祖国的豪情;感人肺腑的作文,表达了孩子们继承革命烈士遗志,争做“红色少年”的决心……系列活动的开展为道德教育搭建了舞台,孩子们在系列活动中流露出对祖国、对家乡、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在心底默默地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种子。
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没有经典的模式,更没有一蹴而就的捷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一份教育的情怀和教育的睿智,以儿童的生活为切入点,为儿童构建一个真实、自由的生活世界。学校生活只有因儿童真实的存在,才会显现出动人的色彩和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