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宅文化”现象的心理成因及运动改变对策
2016-10-25方梦雅
方梦雅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8-040-01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宅男宅女”, 喜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宅”字甚至成为90后大学生的标签。过分依赖网络交往的形式满足其人际沟通的需求,这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严重影响。本研究具有现时性,旨在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宅”的现状及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宅 心理
宅兴起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宅”一词多用于形容一种生活状态。御宅大学的生活里,直接形式的人际传播大多仅限于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更多的形式便是寄托于各种媒介,尤其是网络。随着高校校园网的完善和手机移动网络的兴起,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00余名大学生中,66.3%在学校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他们的生活几乎全在网上进行,例如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俨然就是“御宅族”。
一、现状及心理成因
(一)高校不同于家庭,它的生活环境呈现集体化状态、管理模式也是制度化的,在校大学生需要自主面对各种压力。同时,在校大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各种因素环境也滋生了高校“御宅族”的出现。
(二)高校“御宅族”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自闭等现象。“御宅族”的心理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1.痴迷某一事物:例如宿舍、网吧;2.依赖性:例如上网;3.生物钟紊乱: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沉迷自己的事情,没有昼夜之分;4.自闭:极少出门;5.逃避心理:“宅”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现实的行为,大学生把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转移到网络世界,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平衡感,寻找自己的关注点。高校“御宅族”一旦进入属于他们自己的虚拟世界便神采奕奕,而面对现实的生活就心烦意乱,无所适从。
(三)“御宅族”覆盖面广,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流行趋势,据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多达95.41%的大学生觉得自己多少有点“御宅”倾向。除去正常的睡眠和上课时间,65.82%的大学生“宅”的时间占一半以上,而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比重达到67.35%。另一方面,我们从学校各项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也能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参与竞赛与活动方面的积极性呈相对下降趋势。
二、分析该现象的具体成因
(一)高校“御宅族”多为“90后”,他们当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成长的环境造成了相对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面对现实中的压力和失败会防御性的选择逃避,在虚拟得世界中寻找满足感和成就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之所以选择“宅”生活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和调整机制在起作用,这种行为多数是由于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此时他们会借助这种特殊机制来解除自己的不适合焦虑。
(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一切依托于现实的行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御宅族”们陷入了虚拟情感中,沉醉于虚拟的满足中。长期的忽略和排斥现实交往会促使他们现实人际传播能力的下降,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能力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下遭受挫折和打击。同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效仿周边学生,加入“御宅族”的行列。
(四)有些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由于家庭或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只顾埋头苦读而忽视了培养自身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轻微的交往障碍。于是,一部分人开始转向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塑造自己想要的性格,寄托于虚幻的情感,以此来填补自己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缺陷。
三、结论与建议
(一)作为青少年成才的关键时期,“御宅族”显示出了太多的消极因素,长此以往便会导致失眠、精神恍惚、生活规律颠倒等,他们的社会功能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抑郁等心理疾病,甚至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二)引导“御宅族”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御宅族”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逃避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和压力,他们要走出“宅”阴影,则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积极乐观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而不能选择逃避这样的方式。
(三)对“御宅族”加强心理疏导,缓解他们排斥外界的情绪,尊重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御宅族”通常只通过网络这种单一的方式与人沟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让心理辅导走进他们“宅”生活,真正了解他们的症结所在,从而建立有效的心理疏导网络和危机干预机制,最终实现对“御宅族”的心理疏导。
(四)改善大学生“蜗居”现象的主要措施。
改变生活习惯,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规划。大学生个人要做的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家长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即使不在身边,也可通过电话等其他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方面可在学生中开展相关的座谈会和交流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科学地使用网络,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培养其自身判断是非与分析网络信息价值的能力。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应加强对学生上课出勤的考核,加强对宿舍的管理,加强学风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 唐雪莲,郭雯.“御宅族”大学生的人际传播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
[2] 张根强.“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9.
[3] 李智,顾正虎.“御宅则”心理探析及“出宅之道” [J].当代青年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