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复杂文化环境下的修己慎独
2016-10-25朱家明
朱家明
纵观整个中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历程和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个人修养的问题一直被当做是一个社会发展的根结性问题。尽管不同的时期对“修己慎独”有着不同维度的理解,但是在整个空间范围内,修己慎独,一直是对人性尊严的一种强调,是对建立满足一切美好的道德伦理要求的一种追寻。
我始终认为,社会是一部机器,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等,都是这部机器向前运行所必须的齿轮。各个齿轮互相咬合,又互相产生作用力。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这些齿轮的相互磨合,在磨合中产生更大的效率。当零件老化脱落时,我们就要对其进行修复,修复失败就要更迭换代,寻找更加先进的机器。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危机,政治变革,科技革命,社会形态的更迭等问题。
修己慎独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始终在社会机器的运作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想要实现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的不断进步,就应该特别的注意维修与保养这“修己慎独”的齿轮。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一直将修己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实现人价值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知所以修身,则之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这些都体现出了修己慎独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而在当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快餐文化的影响,在给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生活的同时,也使社会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扭曲,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病态,道德似乎并不能在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中产生大的影响。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政治素养的低下,人情的冷漠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等现象的出现,都在削弱着道德作为调节社会行为手段的作用。道德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于有着强硬手段的法律手段,人们在威严的法律条令下会去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换到软性的道德约束下,却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这里我把修己慎独当成是一个整体来谈,虽然修己与慎独有所区别,但慎独是修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他们当做一个整体,体现的都是人性的一种修养。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圣人君子,在追求修己慎独的道路上努力前行。例如《后汉书·杨震传》有这样的记载:杨震去荆州赴任,道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当年举荐上来的,王密为了表示对杨震当年提挈之恩的感谢,“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杨震拒绝接受,说“我举荐你是因为我了解你,你这样做是太不了解我了。”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了杨震的一番话,“羞愧而出”。后人就把这件事当成“修己慎独”的典型,流传下来。
现如今,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欠缺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不管是集体的不道德行为,还是私人领域内的不道德行为,都是对“修己慎独”的欠缺。虽然现今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进行了引导与指正,但是作为自律与精神层面的自我的完善,确实由心性而生的。歌德说:“谁不能主宰自己,他就永远是一个奴隶”。真正强大的人,往往是那些内心自我修养达到较高的境界中的人。相对于文化环境相对纯净的社会来说,现今的复杂文化环境下的修己慎独就到了一种困境之中,但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应该是困境之中的窘迫,而是困境之中修己慎独的重量。文化环境愈是复杂,修己慎独愈是难得可贵。作为一种近于完美的理想的个人道德状态,想要每个人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还是非常的困难。但每个人都应该行走在追求这种理想状态的主干道上。我们避免不了有人脱离主干道,但是只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上主干道,这就是一种前行。
虽然道德并没有准确的定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道德是随着社会的规律演进的,但是我们会去区分道德与不道德,当个人能够用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标准参与到社会活动共中来,我们说这是道德的行为,当个人做出不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来,我们就说这是一种不到的,是修养的不足。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修己慎独也是一种关系整体利益的存在,它不仅仅对个人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社会有重要的含义。
我们对于修己慎独的解读也不能够只基于对传统观念的理解,而是需要把修己慎独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与实践的联系中形成一种隐性的力量根植于个人理念之中。
在复杂的文化环境之下,外部的因素对个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就需要修己慎独的理念来抵制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我们将个人的修养放到重要层面,很多问题就会规避在个体之外,人与人的交融也是善与善的结合。
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无法从外部因素中获得根本性的动力,一切行为还是源于个体内在的冲动与决定,当内在的冲动与决定能够在修己慎独的作用下达到一种最大的善,不仅是自己的善,也是对别人,对社会的善,这种状态,就是建立满足一切美好的道德伦理要求的一种追寻。
最了解你的人是你自己,最能克制你的人也是你自己。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