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撒哈拉大漠山羊能上树
2016-10-25王信强
本报特约记者 王信强
西撒哈拉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撤出后成为摩洛哥、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人阵”)争夺之地,现在摩洛哥和“人阵”一直在为主权归谁而争斗不休。笔者曾在联合国西撒特派团维和任务区任南区司令。当地高温、无雨的极端气候造就了当地极富沙漠特色的自然奇观与生活习俗。
沙子细如面粉,须戴头巾
这里高温可以达到摄氏58度,昼夜温差最大达到50度,年平均降雨量不足50毫米,有些地区甚至连续10年滴雨未下。烈日之下,鸡蛋放入沙中便能烤熟。军靴踩在沙上,能感觉到沙的灼热。一些国家军队质量欠佳的军靴,橡胶底部开始变软,龟裂。沙子吸热快,散热也快。白天烈日炎炎,晚上彻骨寒冷。从酷热到冰冷的转换,让人很难受。我们维和人员幸好有冷暖两用空调和两台24小时轮流工作的发电机。
平日西撒大漠,像个温顺的姑娘,但每年一到1月到5月,就变得暴虐起来,这是沙尘暴高发季节。记得3月的一天傍晚,突闻天边轰然有声,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远方,狂风掠过沙脊形成沙幕,近处,细沙宛如烟柱般拔地而起。沙尘弥漫在空气之中,可闻到一种咸咸的、涩涩的味道。
西撒的沙子细如面粉。扬起的细沙,直往眼睛、耳朵、鼻孔里钻,不敢睁眼,更不敢张嘴。这时,联合国配发的头巾起了作用。这是一种近3米长50厘米宽的蓝色棉布头巾,包在头上,仅露眼睛。包上后,呼出的气,使布稍显湿润,吸气时沙尘可被过滤,呼吸起来顿感顺畅多了。同时,头巾可确保耳朵、鼻子、头发和脖子不受细沙侵袭。用过这种头巾,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当地柏柏尔游牧民整天包裹头巾了。
抗高温防风沙,房子如洞穴
严格意义上讲,大漠之上游牧民族四处漂泊,以帐篷为家。大漠深处,有时也可见到零星住宅,那是游牧民偶尔住一下的地方。他们选好“房址”,向下挖一个直径10米、深6米的圆形大坑。沿着坑壁挖出类似窑洞的房间,有卧室、厨房和库房等。坑底中央为露天小院。如果儿子结婚,则在附近再挖相似的洞穴作为婚房。房间由壁上凿出,呈倒U形,能把风沙和酷热挡在外面。
大漠深处,有时可见立于沙子表面的房屋。这些房屋,大多由沙土和砾石砌成,圆顶厚墙(厚达半米),土黄的外观,与沙漠融为一体。风沙吹过,让人想起楼兰古城。牧民放牧时,一般住帐篷,迫不得已偶尔会去这些废弃的住宅居住。
大漠中还能见到的简易建筑,是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的兵营。一般沿“沙墙”而建,呈蘑菇状,门朝向不一,有些外表刷成白色。每个房间10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带着岁月痕迹,呈现一种残破状态。摩洛哥军营则较正规,均为永久性地面建筑。一次笔者去拜访摩洛哥驻军司令,发现营区绿树成荫,室内还有空调。
羊上树,独特风景
刚到西撒时,就听说大漠的山羊会爬树。当时听了,认为可能性不大,没太当回事。随后在大漠巡逻中,也曾看到山羊吃树叶情景,但那也不过是立起后腿,前腿趴在树干上,伸长脖子,啃食树叶而已。但当笔者有一次去西撒北部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接壤的大漠休假时,羊上树情景,却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那些会上树的山羊,看上去与普通山羊没多大区别,个头不大,长着双角,毛呈黑色、白色或黑白相间。细瞧,唯一不同之处是四腿更为修长,尤其后腿,细细长长,但大腿肌肉较发达。
大树高约8到10米,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大漠实属罕见。走近后,眼前的一切让笔者惊呆:高高的大树上,密密麻麻地站满山羊。发现我靠近,它们不理不睬,只顾低头啃食树叶。一些枝条较为细长,山羊站在上面晃晃悠悠,可这一点也不影响它们啃食。
由于缺水,大树叶片细小,呈椭圆形,直径仅2到4厘米。叶片虽小,但山羊却啃得津津有味。大树顶端,站着一只壮硕的山羊。只见它昂着头,睁大眼,脑袋左右转动。看来,它很可能是只头羊,担负站岗放哨、保护家族的重任。
问起山羊上树原因,陪同的游牧民说,它们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下,为求生存,慢慢学会上树,最终练就在树上轻松攀登、跳跃甚至站立枝头的独特本领。对于这一说法,我持怀疑态度。其他沙漠地带也有大树,那里的山羊为何不会上树?不久,我拜访了摩洛哥南部一位植物学家。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和西撒接壤处,生长着一种阿甘树。阿甘树种子可榨阿甘油。阿甘油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被称为“液体黄金”。阿甘油属上等食用油,但更多用于美容。它对于延缓皮肤衰老和头发护理具有显著作用。果肉和油渣,则被用来喂羊。
听完专家一番话,笔者心中谜团顿时解开。原来,这里的山羊也懂得“养生”,难怪它们毛发油亮,双眼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