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义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进行体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2016-10-25潘玉华
潘玉华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从语义角度探讨英语动词的进行体及其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潘玉华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文章试图从语义的角度对英语动词分类分析,主要针对英语动词进行体这一语法概念加以语义上的分析,洞悉语义跟语法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讲解语法规则时可以结合语义概念便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跟掌握。
语义学 英语动词 进行体 语法教学
每一门语言都有词性的区分,虽然种类不完全一致,但大部分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的区分。而通常,各种语法手册在讲解语法知识时也都会使用词性术语,因此,说起词性,我们往往觉得它跟语法有莫大关系。然而,词性并不是语法的专属,对词性做一个语义上的分析对于语言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让我们了解语义跟语法之间的关系,并可以更好的从事语法的教学。英语这门语言主要大概包括十种词性,而其中动词是相对而言最重要且最难掌握的一类。因此,本文主要就针对英语语言中动词这一词性从语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体这一语法功能加以分析探讨来了解语法跟语义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一下动词的定义。究竟何为动词?动词跟名次、形容词等有何区分?引用网站dictionary.com上对 verb一词相对专业的定义:“a verb is any member of a class of words that function as the main elements of predicates,typically express action or state,may be inflected for tense,aspect,voice and mood,and show agreement with subject or object.”这一定义从形态、句法和语义等不同方面对动词一词加以解释说明。本文主要从它的语义部分着手分析,也就是说动词是动作或者状态的表示。
英语动词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比如说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动词可以被分为实意动词、连系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通过判断其后是否需要接宾语,动词又可被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有各种其他划分标准,在此不一一详述。毕竟本文的目的并非是动词的分类。本人所感兴趣的是对这些动词做一个语义上的分类,然后探究其跟动词的进行体这一语法功能之间的关系,看看是否通过这样的分类分析会对进行体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跟理解。有关进行体,经常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为何“like”“own”“belong”“be”等动词不能用于进行体?为何动词在使用了进行体之后有时候拉伸了时间跨度而有时候却又缩短了所表示的时间长度?如果我们对这些动词从语义角度来分析的话,或许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上文动词定义中已经从语义角度对动词解释说明并分了类。这也是我们讲述进行体这一语法概念最适用的一种分类:一、表示状态(即静态情形)的动词,在此我们称其为“状态动词”。二、表示事件、过程和动作(即动态情形)的动词,我们称之为“行为动词”。静态情形表示的是一种“存在”而非“发生”,指的是整个过程中一种持续不变的情形。而动态情形表示 “发生”,有可能是瞬间的发生,也有可能是持续的发生,情形也不一定是一直持续不变的。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两大类动词加以分类分析,先从行为动词开始加以探讨。
一、Momentary verbs(瞬间性动词)
行为动词中有一类动词表示的是瞬间发生的动作,可以说几乎没有时间上的延续,比如说动词“kick”“knock”“jump”“wink”“nod”等等就属于此类动词。因此,此类动词在使用进行体之后表示的时间概念就相对延长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时间的延长并不是一个单一动作的延续,而是一个动作不断重复的延续。试比较以下两组句子:
(1)a.He winked at me.
b.He was winking at me.
(2)a.Someone fired a gun at him.
b.Someone was firing a gun at him.
这两组句子的a句动词都以一般体形式出现,表现的是一个瞬间发生的动作。“他对我眨了下眼睛。”“有人朝他开了一枪。”而b句中动词则用进行体形式,这样一来,动作的延续性得以加强,表示的不再是瞬间的发生,而是动作的持续。但不是单个动作的持续进行,而是一个动作的重复发生。“他对我眨着眼睛。”(眨了一下又一下)“有人正朝着他开枪。”(开了一枪又一枪)
二、Transitional event verbs(过渡性行为动词)
诸如 “arrive”“die”“leave”“stop”这些动词则属于此类动词。称之为过渡性行为动词是因为这类动词一旦动作发生即过渡转变为一种状态。比如:“The bus stopped.”句中“stop”这个动作的发生就意味着公共汽车从运动状态转变静止状态。所以,它所表示的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的动作,意味着某一个过程的结束。跟上面一类瞬间性动词一样,此类动词同样表现的是瞬间性的事件。但用于进行体时,表现的却是不一样的意思。看例句“He was dying.”中的动词die。句中的进行体所表示的是以“die”为最后状态的一个过程。因为是个过程,它就具有了延续性。所以,得出结论是,这类动词的进行体表示的是通往最后状态的过渡转变的过程,是延续性的,而一般体则表示的是这个过渡转变本身,瞬间性的。
综上所述,以上两类行为动词被用于进行体时,动作所表示的时间跨度得以延伸。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对一些体育运动作评论解说时,解说员会用一般体来解说足球之类快动作的运动项目,而用进行体来评论高尔夫等比较悠闲的运动赛事了。
三、Process verbs(过程动词)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行为动词中这些表示过程的动词,例如 “change”“grow”“widen”等等,我们称其为“过程动词”。既然这类动词表示的是过程,其本身就具备延续性,因此这类动词常于表示延续的进行体连用。“The bus is slowing down.”“He is changing for the better.”然而,因为进行体通常表示的是某个时刻正在发生,所以过程性动词用于进行体时所表示的时间跨度反而被缩短了。试比较 “They widened the road.”(他们拓宽了道路。)“They were widening the road.”(他们在拓宽道路。)
我们再试着对通常不能用于进行体的状态动词来做个简单分析。
四、State verbs of having and being(表示性质、表示所属的状态动词)
此类动词包括 “be”“matter”“resemble”等表示性质的状态动词及 “have”“own”“contain”“belong to”等表示所属的状态动词。其中动词be,have是此类动词的代表。因此,此类动词通常可用be或have来解释其意义。比如:matter=be important,resemble= be like,own=have…in one′s possession,contain=have…inside等等。所有这些动词表示的都是一种状态,即静态的情形,表示的是一种存在而非发生。而进行体的语义功能所表示的不仅仅是存在,是发生和发展。所以,这类表示性质跟所属的状态动词一般是不和进行体连用的。我们经常听见Whether he comes or not doesn′t matter,但一般不说 Whether he comes or not isn′t mattering.
五、Verbs of inert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表示感知的状态动词)
用inert一词形容perception和cognition,是为了说明这些表示感觉表示认知的动词所含的被动意义。表示感觉类状态动词feel,hear,see,smell,taste以及believe,know,understand等表示认知的状态动词都隐含着被动接受的意义。例如,大家都知道,see跟look两者都是跟视觉和眼睛相关的动词,但前者所表示的是被动的感知状态,而后者表示的是主动的动作行为。通常,这类动词的状态所表示的时间跨度是无限延伸的,所以一般也不与进行体配合使用。
当然,上文的动词分类之间并没有完全确定的界限。有些动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是状态动词,而换一种情境又可能成了行为动词。而且,任何的规则都会有例外,所以“He is being a fool.”“She is being friendly.”等把状态动词用于进行时的用法也并不罕见。但至少,笔者本文中通过做这样一个分类分析认识到语义学跟语法学并非两门完全独立的语言学分支。相反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相关的。所以,在我们的语法教学中,不能光以演绎的手法跟学生讲授语法规则,让学生机械的操练并死记硬背。死背的规则没有意义上的真正理解,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遗忘,在运用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失误。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更多地采用归纳法,提供学生涉及某个语法知识(比如虚拟语气)的各种有意义有上下文的素材,让学生自己从中归纳出此语法点的结构、意义和用法。有了语义为基础,语法规则的理解跟掌握就会更容易也更透彻。
[1]Cole,P.&Sadock,J.M.Syntax and Semantics[M].New York &London:Academic Press,1977
[2]Jackendoff,R.S.Semantic interpret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72.
[3]Jackendoff,R.S.The English Verb:Form and Meaning[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4.
[4]Palmer,F.R.The English Verb[M].London:Longman.1974.
[5]何英玉.语义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潘玉华(1975-),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