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语境中的亨利·詹姆斯研究概述

2016-10-25刘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亨利詹姆斯

刘薇

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视觉语境中的亨利·詹姆斯研究概述

刘薇

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作为英美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亨利·詹姆斯一向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但对于其作品的高度视觉化特征却论述甚少。本文拟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亨利·詹姆斯小说研究进行归纳梳理,力图挖掘出其作品中更深层、更深远的意义,阐明在视觉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出路及走向。

亨利·詹姆斯 视觉语境 文学的发展与未来

一、亨利·詹姆斯小说的戏剧化及其视觉特征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亨利·詹姆斯向来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且多集中在其叙事方式、国际主题、聚焦模式、心理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等方面,对其高度视觉化的作品却少有论述。

在当今社会日趋视觉化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阅读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学经典是否会被视觉化产品最终取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对文学经典的消解是否会最终造成经典的消亡?另一方面,莎士比亚、E·M·福斯特、简·奥斯汀等经典作家的作品却频频被搬上银幕,其中又不乏戏仿、解构、颠覆之作,1996年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枪战场景酣畅淋漓,朱丽叶衣着暴露、目光迷离的出场。1996年的电影《淑女本色》一开映便是黑漆漆中整整74秒的几位女子谈论亲吻和对爱情的感觉,2000年的电影《金色情挑》开篇即是活色生香的闺帏乱伦场景,充满了后现代意味。这意味着视觉时代文学经典的逐步被消解吗?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给了我们答案。

亨利·詹姆斯素以写作风格纷繁晦涩著称,但为什么当代导演对其含蓄迂回的作品却情有独钟,屡屡将其搬上银幕?从1933年到2013年的80年里,有120多部影视改编作品问世,其中不乏大受欢迎之作和精品。通过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其作品充满戏剧化场景和手段,具有高度的视觉化特征。

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视觉化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渊源和家庭影响:

1851年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也称万国工业博览会)历时5个月,展出物品一万三千多件,显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强大的工业、经济、军事发展,也为19世纪末的“奇观文化”奠定基础。一方面是社会上商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另一方面是广播、影院、剧场制造的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1874年因莫奈的《日出·印象》在法国兴起的印象画派,也是时代的产物,影响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敏锐的作家,纷纷写下对“奇观”的记述。而此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文学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彻底的变革:知名作家有了越来越多的读者群,拥有随时与读者联系、沟通的途径,畅销书大量出现,“一毛钱小说”铺天盖地,期刊杂志上出现众多广告,文学创作被逐渐融入到商业文化中,大众文化、消费文化逐渐兴起,新兴的中产阶级又标榜“闲情逸致”和“情趣优雅”,全国掀起纯文学浪潮,因此,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中所追求的崇高道德、典雅艺术应运逐渐受到推崇。著名的中篇小说《螺丝在拧紧》即是一篇具有鲜明“奇观”特色的文章。后世的数百篇研究文章从视窗叙事、权利关系、哥特小说、文化批评、复义理论、原型批评、性别问题等角度去阐释它,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视觉化喜好,《螺丝在拧紧》采用“有限视角”的叙述方式,极具戏剧的张力,扣人心弦,文中通篇使用与视觉有关的词汇,如“看到”、“看见”、“凝视”、“盯”,窗户、镜子等意象也频繁出现,增强了视觉效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从字里行间的恐怖中得到别样的阅读体验。文中彼得·昆特的出现基本都是在窗户后面,从视觉效果上好似一幅画卷,通过女教师的视角,经由他者的转述,“鬼魂”是否真正存在具有了反讽意味,令人不由掩卷沉思。1961年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探讨“疯狂”,其实在这部1898年出版的小说中,詹姆斯已经从文学的角度论及了女性官能症的 “歇斯底里”和“男性凝视”,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征,也是后世钟爱改编其作品的根源。

此外,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清新隽永,文笔细腻。中篇小说《戴茜·米勒》令他声名鹊起,女主人公的服饰在当时也风靡一时。对女性境遇的关注,超前的超性别书写,与当时美国妇女文学的兴起不谋而合,而《华盛顿广场》、《欧洲人》中清教主义文化的体现,又使得詹姆斯脱颖而出,成为当时文坛一颗别样的新星。他在《戴茜·米勒》和《专使》中视角的转换、作者的隐匿,都是戏剧化的尝试,都具有明显的舞台效果,给读者强烈的视觉效应。《戴茜·米勒》中对戴茜的纯洁、周围社会环境的钩心斗角描绘得如临其境,《专使》中对巴黎圣母院的描述,利用串线人物反衬主人公,将内化转为戏剧化场景的外化,让读者感受到真实。在《悲剧缪斯》、《卡萨玛希玛公主》中,通过形象的类比和隐喻,道德与美学之间的冲突被戏剧化为文化与政治的冲突,展现了现代文化中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冲突,加深了小说的道德力量。在《波音顿珍品》和《梅茜所知道的》中,他采用戏剧手法,从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和形式上力图紧凑简练,按“幕”推进,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具有鲜明的剧本特征。《尴尬年代》全书充满对话,叙事具有极强的画面感,文字如电影中的分镜头般将跳跃的画面衔接起来,用旁观者的眼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对话与描述、评论交替,即“场景”与“画面”交替使用,充满戏剧色彩,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也是现代小说实验的典范。后期的经典小说《鸽翼》和《金碗》则更加娴熟地运用戏剧技巧,通过对小说结构的简化,构建了“意识剧”的形式,用简练的手法,近乎白描的写法,将表层的叙述转向比喻、象征、隐喻,由表面的道德冲突、社会冲突演变为深层的心理、文化冲突,凯特·克洛伊并非虚伪狡诈的蛇蝎美人,麦琪·沃沃也不仅仅是单纯天真、不谙世事的公主。詹姆斯通过小说中精心设计的戏剧场景,使读者如同坐在剧院,观看着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沉浸在作者营造的幻境中,伴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同这些“视点人物”一起思考,探索,摆脱了现实主义文学中作者对读者的束缚,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也展现了作者深刻的自我意识和对小说创作的严肃态度,表明小说已经从简单的讲述故事嬗变到一门独特的艺术。

另一方面,家庭的影响也对詹姆斯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他的父亲老亨利·詹姆斯认为传统教育方式不利于个性发展,于是乎,詹姆斯家族的四子一女还在襁褓之时,便随父母游历世界各地。旅途中的所闻所见,詹姆斯家族与当时社会名流、知名文人的广泛接触,在欧洲大陆的常驻,以及奥斯卡·王尔德和沃特·佩特的影响,都为亨利·詹姆斯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他在小说《罗德里克·哈德逊》、《悲剧缪斯》、《贵妇画像》、《鸽翼》、《阿斯彭文稿》中大量运用对雕塑和其他艺术品的描述,在《小说的艺术》和18部作品的序言中也时常用绘画和雕塑阐明自己的小说观和艺术观,评论界较少提及的《梅茜所知道的》和后期力作《专使》、《金碗》中都有着明显的印象画派的影响,学界也有专门论述其作品与文学印象主义的专著。而詹姆斯自己则在《鸽翼》的序言中早已明确提出:“可以用绘画的方式也可以用戏剧方式处理的主题中的那一个方面,……它往往在戏剧场面中最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当那处于绘画同戏剧之间的分界线受到一点双重压力的时候,那些场合或某个场合的某些部分就特别动人。”[1]309

二、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视觉艺术研究专著

国外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56年,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艾德温·T·波登的专著《亨利·詹姆斯的主题:以视觉艺术为观察体系》。该书以亨利·詹姆斯的15部小说为切入点,论证其作品的主题从发轫、转折、联合到圆满的过程。该书共分七部分,首项附注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大量使用视觉艺术手段,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观察体系”为线,串联了詹姆斯十五部小说,从四个方面论述视觉艺术与詹姆斯小说的融合。第一章用22页的篇幅描述了亨利·詹姆斯一生对视觉艺术的兴趣和喜好,以及他将自己的作品与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以 《罗德里克·哈德逊》、《美国人》、《信任》、《反射器》、《华盛顿广场》、《波士顿人》、《欧洲人》七部小说为例,阐明视觉艺术在詹姆斯小说中的“国际主题”中的作用。第四章以《贵妇画像》、《卡萨玛希玛公主》、《悲剧缪斯》、《波音顿珍品》为例,论述了詹姆斯小说中的道德审美趋向,以及这四部作品中写作技巧与形式的创新。第五章以《在别处》、《尴尬年代》、《抗议》、《梅茜所知道的》、《圣泉》、《鸽翼》为例,论述了詹姆斯小说的革新:戏剧化。最后一章以《专使》和《金碗》为例,总结了詹姆斯小说主题演变过程,论证了其日臻完美的原因,同时向读者展示了视觉艺术对詹姆斯作品的深刻影响。该书为国外第一部系统论述亨利·詹姆斯与视觉艺术关系的著作,为后来的视觉语境中的亨利·詹姆斯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

1970年,佛吉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薇奥拉·霍普金斯·温纳的专著《亨利·詹姆斯与视觉艺术》,把詹姆斯小说与视觉艺术联系起来,剖析其美学来源、写作风格、描绘方式、小说中的艺术手段及与印象主义的关系,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概述亨利·詹姆斯与视觉艺术的渊源,指出形象艺术(graphic arts)及漫画对詹姆斯自幼年起的重大影响,他12岁时接触到前拉斐尔画派并产生浓烈兴趣,以及他与当时美国最著名的插画家菲利克斯·达力,著名作家、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克兰奇等密切往来,都为他后来被赞誉具有“画家的眼光”[2]10打下了基础。英国著名作家、艺术家约翰·罗斯金强烈的道德主义和伦理观对詹姆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他的小说和文论中都能看到罗斯金理论的痕迹。第二章介绍了詹姆斯的美学来源及其承继。前拉斐尔画派、印象主义理论、法国作家司汤达、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特纳、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戈蒂耶等视觉艺术代表人物对詹姆斯的文学创作有着决定性作用。罗斯金的“洞察力”和“沉思观”对詹姆斯作品有着最直接的影响。然而詹姆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未只停留在对经典的缅怀,在吸收借鉴了前人的优秀成果之后,他笔耕不辍,努力探索,使自己的作品也最终成为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经典。第三章论述了詹姆斯的宏大风格和作品的“如画”特质。詹姆斯指出文艺复兴全盛期视觉艺术的顶峰在建筑、绘画和雕塑上,他在游记《法国掠影》中详细描述了教堂、修道院等建筑的宏伟、辉煌,多次用“如画”(picturesque)这一术语来评价伦勃朗的明暗对照手法,认为它能通过色彩、光线、光影等来表述作品的美学观点,最终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意大利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丁托列托史诗般的绘画风格也对詹姆斯痴迷描绘图画、风景,以及戏剧性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影响。第四章论证了詹姆斯的美学观和印象主义。詹姆斯十分欣赏英国著名设计师威廉·莫里斯的手工作品,莫里斯对可视的、直观的物品的敏锐洞察力,对个人印象的强调,都能在詹姆斯作品中能找到对应。詹姆斯信奉“艺术制造人生(art makes life)”,他的文艺批评理论也从视觉艺术术语中汲取灵感,像“透视”、“图画”、“图片”、“画像”、“素描”、“色度”、“明暗”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将艺术与人生,美学和人类经验完美结合。第五章阐释了绘画要素在小说理论中的应用。詹姆斯在小品文集《图片与文本》一书中评论了插画艺术,以五位著名艺术家为例,探讨了景物与戏剧的关系。温纳将《贵妇画像》和《金碗》中主人公的沉思看作视觉隐喻,她们的言谈举止、思想动态被比作绘画中的色彩和线条,白描般的勾勒刻画出深层的意义。第六章将詹姆斯小说中与艺术手法相并列的一一举例,归纳了视觉意象,举《贵妇画像》中的视觉细节,将之与《圣泉》对比,又对比分析《鸽翼》和《欢乐角》中的图像意象,随后论证《使节》中的“框架场景”,再次强调色彩与光线的重要作用。本章后半部分主要论述《鸽翼》中“图片”、意大利宫廷画家布伦齐诺“肖像”的暗含意义,指出其互文性特征。第七章讲述了艺术家及其人生。对艺术家的刻画几乎贯穿了詹姆斯整个创作生涯,这与他的“艺术制造人生”信条密不可分,艺术是应该模仿前世经典,还是对现实的理想化,这是詹姆斯作品经常探究的一个主题。温纳以《罗德里克·哈德逊》和《真品》、《悲剧缪斯》为范本,详尽论证了视觉艺术与人生的关系。但本章关于《波士顿人》的见解有失公允。最后一章分析了鉴赏家和“自由精神”,阐述视觉艺术与象征主义的关联,以詹姆斯早期作品为出发点,讨论《美国人》、《欧洲人》的民族身份问题。本章一半的篇幅在探讨《贵妇画像》、《鸽翼》中的道德问题。本章最后以《波音顿珍品》中格莱斯夫人为例,论述詹姆斯序言中提到的“自由精神”,再次谈及民族、个人身份认同以及国际主题。本书论证严谨,举例恰如其分,最可贵的是书后附录有专门归纳总结的视觉艺术术语,颇具参考价值。但该书的后半部分对某些作品的评论有个人偏颇。

20世纪80-90年代詹姆斯电影改编的兴起掀起对詹姆斯与视觉艺术的研究热潮,其中学术成就甚高的有肯道·约翰逊的专著 《亨利·詹姆斯与视觉》(2007)。该书从文化角度论述视觉经验与视觉审美,其中提到的“美国例外主义”颇具学术价值。该书引言部分介绍视觉经验的文化多样性,首先论述了詹姆斯幼时即钟爱英国著名漫画家杜·莫里埃的讽刺画,其中提及“种族漫画”,约翰逊认为此“种族”并非寻常意义的定义,而是错综复杂的社会背景下,通过敏锐的观察去识别民族身份。引言还举杜·莫里埃漫画为例,阐明视觉语言在表现文化层面上的视觉审美及与意识形态的关联。第一章以15世纪最杰出的雕塑家多纳泰罗为引,论述“美国例外主义”中的视觉审美。詹姆斯在文论中提及霍桑作品,经常用到“如画”这一术语,并在吸收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最终自成一派,在游记《意大利时光》中,他把自己比作前往艺术乐园朝圣的香客,通过对光影、色泽、明暗的景色描述,论证了文化身份认证与文化危机问题。第二章以詹姆斯小说《风景画画家》为例,论述了人种多元论的美学意义。第三章分析了小说《美国人》中视觉文化的罗曼史小说原型。小说中多次出现“光”和“墙”的意象,前者暗示主人公纽曼(Newman)作为一个有追求的美国新人(new man),对欧洲古老文化的憧憬,后者则预示了“新”人在“旧”世界的碰壁,而纽曼与法国没落贵族的联姻失败又揭示了新旧文化冲突的张力,表明美国在内战结束后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思,詹姆斯从认识论的角度,希冀读者同作者共同参与探究文化差异。小说中提到的“黑人”、“原始人”还影射了当时的美国文化对非裔美国人和原住民印第安人的种族偏见。第四章在此基础上,论述小说《梅茜所知道的》中隐含的种族多样化问题,小说中“帽子上插着红羽毛”的褐色皮肤的女伯爵是讨论的焦点。约翰逊指出詹姆斯对种族偏见的敏锐感知,小说中对印第安人固有模式的描写,旨在通过渲染一个六岁女孩被剥夺的公民权,呼吁英裔美国人创建帝国神话的危机[3]126。詹姆斯多次把梅茜比作“印第安俘虏”,也是对当时盛行的将印第安人千篇一律地刻画成低等民族的嘲讽。约翰逊将梅茜在玻璃窗上映射的“苍白”看作文化身份缺失的观点颇有深意,他将之与《资本论》第一卷中把金钱比作鬼魂联系起来,认为金钱会破坏文化的完整性[3]152。第五章讨论了《美国景象》中“如画”的政治意义。詹姆斯在欧洲游历数年后,随着阅历的丰富,逐渐怀疑当时流行的对美国土著的狭隘看法,他肯定了爱默生在建立美国文学的世界地位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17篇游记,从视觉文化角度论证了美国民族文化的兴起和日益成熟。该书在后记中总结文化本质的悖论,赞扬詹姆斯客观、冷静的写作方式,肯定他对文学传统模式的重构,呼吁公众摈弃狭隘成见,重新界定“美国例外主义”。

三、国外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视觉艺术研究散论:

国外相关研究散论见于报纸、杂志、学术期刊和《亨利·詹姆斯评论》:论文《看的力量》从“凝视理论”角度论述《贵妇画像》的后现代性,指出简·坎皮恩电影与詹姆斯小说的共性和特性;《作品中的作者》从20世纪视觉文化的角度,追溯作者身份的理论来源,阐述了文学大众化情境下作者的市场化,此文的新意在于始终赞扬詹姆斯不向世俗妥协的品格,以及詹姆斯晦涩文风背后隐藏的读者反应理论渊源;《<贵妇画像>中的艺术家》则从维多利亚时期画像的盛行谈起,阐释“画像”蕴含的政治意义和意识形态;《詹姆斯的肖像画与意识之谜》首先讲述詹姆斯与有着“全世界最杰出的肖像画大师”之誉的J·S·萨金特的友情故事,以萨金特的画作《女人,迷》为切入,从视觉文化角度论述《鸽翼》、《贵妇画像》、《金碗》中隐藏的政治、经济要素;《构建意识》探究小说《使节》中的可视性艺术手段的完美应用,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和艺术史学家诺曼·布莱森的“他者的凝视”理论为框架,举小说中的窗子、镜子、孔洞等意象为例,将拉比内大街街景比作3D幻灯放映,有超现实主义之意境;《可怕的眼睛:<螺丝在拧紧>中的鬼魂和癔病》从奇观时代的根源探讨名人文化、大众文化,以及“观看”与“被看”之间的关联,从医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19世纪女性意识崛起的心路历程,挖掘其中的社会、政治根源;《詹姆斯故事中的作者画像或意象如何被用作纪念物》一文则另辟蹊径,该文作者同意学界公认的詹姆斯作品对作者身份的研究,但认为其作用微乎其微,詹姆斯着重论证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他以詹姆斯的短篇《约翰·德拉维》、《狮子之死》、《阿斯彭文稿》为论据,对“文化公共性”、文化身份认同进行论述。此外,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论文主要有四篇:《文本中的图论》,以26页篇幅论述詹姆斯小说中图片和照片的使用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及大众文化的关系;《绘画、摄影与<悲剧缪斯>的逼真性》则以逼真、失真为切入点,论述《悲剧缪斯》中家族、种族与社会性别的关联;《<美国景象>中的景观》一文中将詹姆斯作品与女性气质进行对比论证,阐明其后期作品中女性形象刻画的理论依据;《异位的痛苦》论述詹姆斯作品中视觉审美在叙事模式中的应用,将詹姆斯与当代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对男权中心、后殖民女性主义和凝视理论的突破联系起来,指出詹姆斯与视觉艺术的互文关系,及与弗洛伊德理论、拉康理论之间的传承。这些文章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詹姆斯研究“冷门”,但整体的研究层面、研究视角、研究维度上,尚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四、结语

在人类传播史上,视觉是先于语言、文字出现的,视觉传播是人类的本能。有了“看”,才有表意符号与文本的出现。影像作为大众文化表述、传播的载体和媒介,是对经典的扩展和置换,更有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整体文化观。“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中,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4]114文字的韵味、诗意、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能够通过表意的影像,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现在读者或观影者面前,受众也会更广。而多方位、多维度的解读与阐释,对学术话语的繁荣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詹姆斯对戏剧的终生的痴迷,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写作形式的不断革新,对视觉艺术的娴熟运用,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也为后世的影视改编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他的作品在经历了多达125次的影视改编之后,非但没有被湮没,反而愈发光彩熠熠,吸引更多读者去挖掘其中的丰富宝藏,显示了经典文学作品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一个证明文学不会消亡,经典永不过时的极好范例。

[1]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M].朱雯,乔佖,朱乃长,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Winner,Viola Hopkins.Henry James and the Visual Arts[M].Th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70.

[3]Johnson,Kendall.Henry James and the Visual[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邵牧君,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5]Bowden,Edwin T.The Themes of Henry James:A System of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Visual Art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6.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视觉艺术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50029)

刘薇,女,河北沧州人,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西方文论。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亨利詹姆斯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找找看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大公鸡亨利
小詹姆斯和大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