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教学状况调查报告

2016-10-25杨军李聪

亚太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调查

杨军 李聪

作者简介:杨军,女,四川武胜人,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李聪,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 要:为了解理工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基本情况,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0-0062-02

近年来,我国理工科院校广泛开展通识教育,并在其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美国“哈佛报告”的描述,通识教育课程应包含三大门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1。不论国外还是国内大学,在通识课程的设置上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课程都有人文科学版块的内容。而在人文科学中文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可或缺,文学类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的,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多年,效果究竟如何?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文学类通识课程,其在学生中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如何?课程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以文学类课程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理想的教学方式是什么?等等。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所在。本文试图通过实际调查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调查目的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以下简称“古典文学”)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核心通识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开拓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人文内涵。此次研究,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选修“古典文学”课程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理工科院校学生对于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看法,并从一门课程“管窥全貌”以揭示出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文学类通识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古典文学”课是电子科技大学的核心通识类课程之一,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电子科技大学2014—2015第二学期选修“古典文学”的180名大二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读”课程调查问卷》,向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现场发放,现场回收。

该问卷包括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两大部分,封闭式问题共13个,内容涉及选课原因、学习兴趣、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开放式问题为学生对于本课程教学的建议。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为了弄清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动机及学习情况,问卷从选课原因、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主动性、参加“读书会”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首先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原因。调查显示,58.1%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修此课程,在课程选择方面占有一定主动性,但仍有41.9%的学生仅仅出于修学分目的进行选修,初始目的的功利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学习兴趣方面,50.6%的学生对于教学所涉及的古典文学表示感兴趣,人数刚刚过半。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唐诗宋词表现出较大兴趣,而此内容在该课程教学中并没有涉及。

第三,在课堂参与的主动性方面,59.4%的学生不太喜欢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较为被动。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内向腼腆的性格有关,另一方面则是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第四,为扩大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阅读量,本课程开展了课外“读书会”的活动,对学生提出了参加次数的要求。对于课程之外“读书会”,有63.1%的学生表示课程要求的强制性是他们参加的主要原因。表明学生不太愿意课外增加学习量。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理工科学生对于文学类通识课程的热情并不高,这与长期以来理工科院校重专业轻人文的传统有一定关系,理工科学生对包括文学类课程在内的通识课程往往认识不够,重视程度较低,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2.“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问卷设计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多选)”,调查显示,通过对“古典文学”课程的学习,57.5%的学生表示自己了解到了更多古典文学知识和名人轶事,46.9%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43.8%的学生体会到了古典文学的精妙和美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学生出于何种动机选修此课程,在课程结束时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吸收與学习到某些知识,并提升了自己的人文素养。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教学初步实现了“古典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这也进一步说明理工科院校开设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必要性。

3.学生对“古典课程”教学的建议

对“古典课程”课程的教学就课堂授课方式来说,64.4%的学生认同“古典文学”课程讲授与讨论结合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优于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与长时间的课堂讨论,在教师掌控课程方向的全局下,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效果更显著。

对于课外活动“读书会”,34.4%的学生希望开展课堂大讨论,交流读书心得;30%的学生希望一边阅读一边讨论,这种“读书会”形式较之于之前学生阅读、学生理解、老师辅助讲解的形式更为活跃,学生参与度更高。

对于课程考核,59.4%的学生赞成写课程论文或进行成果展示,31.3%的学生建议使用开卷考试,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

四、调查结论及文学类通识课程建设建议

1.调查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对象中超过一半的学生是基于兴趣而选修该课程,学习之后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此课程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同时,该课程采用的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提交课程论文或展示成果的考核方式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这说明“古典文学”课程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调查也反映出该课程不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学生对学习效果的高满意度在被调查学生中都没有达到非常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需要通过对“古典文学”课程教学中有关现象的关注与思考,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从内容到形式去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尽可能完美实现文学类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2.文学类通识课程建设建议

(1)建立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

高校需在两方面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一方面是公民教育,一方面是专业教育。理工科院校需明确通识教育的目的,即培养深专业加宽基础模式的学生。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广泛的社会学科基础、深厚的理工学科知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对立,二者虽然在教育模式、知识领域、教育方式上各有差异,但其宗旨却保持一致,那就是基于人的发展,在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2。在当前相当多数理工科院校学生缺乏对通识类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背景下,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生态环境营造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理工科院校从管理者到教师都有责任担负起向学生传输通识教育价值的责任,学校应建立起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并知会于广大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并建立有利于通识课程建设的制度,使通识教育课程在理工科院样中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2)针对学生兴趣,设置课程内容

在理工科院校开设文学类通识课程,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系统规划设计,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的教学目标出发,建立起一套科学、系统的文学类通识课程体系。以改变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缺乏、知识面狭隘、对非专业课程兴趣不浓的局面,逐步引导学生产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其次,在文学类通识课程的开设方面,课程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应尽量根据理工科学生的特点而设置,努力贴近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本次调查中,有学生给“古典文学”课程提出这样的建议:“希望老师在古典文学的讲解中,增加一些时下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中所呈现出来的诗词歌赋,既接地气又能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等,反应出学生在课程内容方面的需求。如果文学类通识课程内容能在对学生的文学兴趣点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将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上课互动少、教学方式单向灌输、教学环节缺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等,这些问题是课堂教学之大忌。对非专业的通识类课程来说,灵活多样的、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识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素养、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人文内涵,这种课程性质与当今注重实用的社会风气相距甚远。而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社会风气的影响,注重实用、讲求实际甚至追求功利在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导致他们对拓宽知识面和培养思考能力却不能提高工作技能的课程,不愿意做太多努力。因此,如何将学生吸引到通识教育课堂并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手段的运用至关重要。本次调查中,学生们在提出的教学建议中,表达了对自主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希望老师能够更多地给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的机会”、“采用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做报告的形式,增加课堂交流”等。这就要求通识课程教师积极变革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将相关影视作品、经典文学故事穿插到知识讲解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巧妙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小组讨论并汇报的形式加强课堂交流;针对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课后查找资料、小组研讨形成研究结论,以演讲或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程能学生的“粘度”,同时以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理工科院校文学類通识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2015XJYYB06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管宗昌,李贞.关于通识教育及民族院校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考——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6).

[2]夏伶,王琳.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理工科院校调查
理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
营口市典型区土壤现状调查与污染土壤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