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向高端进发

2016-10-25综合报道张莎莎

国企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制造业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张莎莎

中国制造向高端进发

综合报道/本刊记者 张莎莎

运-20新一代运输机交付、“长七”运载火箭飞天、高铁飞驰海外……借助“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加速践行中国版“工业4.0”。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中国制造业佳绩不断,而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的来访,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对接,加速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产业链转型升级。

自主创新之路

2016年7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在空军航空兵部队列装。自此,中国真正拥有自己的大飞机;2016年6月25日20时,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成为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2015年10月中国与印尼国企联合体签署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并由该公司承建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中国高铁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完成了从“技术引进”到“消化吸收”,再到“科技输出”的跨越。

运-20交付

2016年7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正式在空军航空兵部队列装。

这标志着国家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和我国远程投送力量发展取得里程碑意义的进展,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工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强国需重器。大飞机是我国堪称大国、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一定要具备自主研制能力,一定要有自己的强大航空运输能力。2006年初,“发展大飞机”被写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作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大专项之一,国家宣布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

然而,研制大型运输机谈何容易,当时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具备研制和生产大型运输机的能力。作为大国重器,各国都把自己的大运像宝贝一样保护起来。靠买技术?想都别想。唯有自主研发这一条路。

中航工业大飞机办主任朱谦表示,在此之前,中国航空工业体系是“小飞机”体系,制造的战斗机、运输机都是几十吨级,突然要跨越式发展200吨级,现有的研发经验和制造体制都不配套。另一方面,通常一个新机型要上马,得提前花费十多年的时间进行关键技术预研,然后才能立项。而运-20是国家的急需,并没有留下充裕的预研时间。其次,像运-20这样一个大型的复杂项目,包含近千万个零件,涉及近千家单位参加研制和生产。而以前中国的飞机型号只涉及一个研究所、一家飞机制造厂,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此外,运-20与之前的运输机不同,它强调的是“多用途”,包括军民两用。因此是按照民用飞机的要求来研制的,对极端环境、特殊设备装载都进行了严苛的测试。

为了运-20的研制,国家调集了全国全行业的优势资源,中国的几大飞机制造企业全部参与其中。就这样,经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相继攻克了设计、制造、试验、试飞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3年发图,7年首飞,9年交付,运-20走出了一条我国自主创新研发大飞机的成功之路。当涂着“八一”军徽的大型运输机、战略轰炸机、战略预警机全部实现国产化后,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大国空军、强国空军。

“长七”飞天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打赢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为后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打下了基础。

据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为两级结构,捆绑四枚助推器,全长53.1米,起飞质量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是绿色、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将有效提升我国进出空间的能力。

长征七号的全研制流程中没有一张纸质图纸,全程数字化。从原材料变为成品,只需按动数控机床按钮即可完成,且合格率达100%,可谓是一键定“乾坤”。

在试验、装配阶段,“数字火箭”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火箭进行虚拟装配、虚拟试验,真实模拟火箭实际装配和试验环境,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确保了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

因为要和长征五号火箭共用一个转运轨道,节省占地面积,“长七”火箭在转场过程中要拐4个60度的弯。由于火箭转场时“头”部包裹着卫星,行走起来“头重脚轻”,因此要“小步慢行”。为此,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专门成立项目组,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和试验。经过3年的努力,才取得发射平台转弯行走原理试验的成功,实现了单轨差速转弯行走和发射平台转弯行走。我国也因此成为第2个掌握“单轨差速转弯行走技术”和第4个掌握“发射平台转弯行走技术”的国家。

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超过200颗,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届时中国航天在核心技术的掌握方面要与美俄传统航天强国相当。

高铁出口

2008年,中国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7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动车组列车已安全开行近400万趟,安全运行27亿公里,安全运送旅客近30亿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运营实践,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方便快捷、性价比高等主要技术经济特点日益凸显,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

2015年10月中国与印尼国企联合体签署组建中印尼合资公司协议,并由该公司承建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项目,中国高速铁路走出去取得历史性突破。

雅万高速铁路,全长150公里,最高设计时速300公里,拟于三年建成通车。届时,雅加达到万隆间的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以内。该高速铁路项目是中国高速铁路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到物资供应、运营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整体走出去的第一单项目,也是首个由政府主导搭台、两国企业对企业进行合作建设的第一个铁路走出去项目,对于进一步打造“中国高铁”品牌、推动中国铁路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中国铁路装备工业在大规模引进之前,就已经通过长期的自主开发积累起较强的技术能力,不仅能够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技术进,还能凭借已经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新一轮的自主开发。多年来,中国在高铁关键技术系统和生产管理体系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转型升级之策

《201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效率指数名列前茅,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表现良好,尤其是在2011-2014年,创新投入中呈上升趋势,2015年展现出最佳表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曾表示,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而且已经拥有长期的战略性目标—中国制造2025。

人才培养

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缺乏高技能操作人才,即使有极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产品。制造业要发展,需要大力培养与实际需求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偏低是国内制造业高级人才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制造业人才的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量大而缺乏质量也是导致国内制造业高级人才缺乏的原因。

针对“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于2015年11月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通过3年建设,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按照《行动计划》,到2018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将达到142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阶段成果,培养“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经过技能培训的高素质人才,是一项中长期的战略任务。在制造业强国,企业是技能培训的主导者。德国职业教育2/3的投入来自于各大企业。美国、日本近年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都是由企业牵头。而我国多数企业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1.5%的下限。企业只想“摘桃子”,没有耐心“育苗”,技能从业人员难免对未来缺少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可以为接收实训的企业提供补贴及减免税政策,促进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重点。发挥企业的作用,使之在为职业教育提供有偿实习服务的同时,方便自身择才用人,创造一条企业和职业教育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还可以加大对现有技术类职业院校的升级改造,开展实训科目,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体实施技术路线和方法论。

资金扶持

2016年1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聚焦中国制造,并提出,将设立“中国制造2025”专项资金,启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和技改工程。同时在“中国制造+互联网”上尽快取得突破,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同时,会议还提出将完善加计扣除等政策,适当加大财政投入。所谓“加计扣除”,是指按照税法规定在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再加成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的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例如,假定税法规定研发费用可实行150%加计扣除政策,那么如果企业当年开发新产品研发费用实际支出为100元,就可按150元(100×150%)数额在税前进行扣除,以体现鼓励研发政策。

在此之前,上海市政府就拟将部分财政资金转设为“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主要用于中国制造2025战略项目对接,以及“四新”重点领域市场化运作、部分重大项目股权直投、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配套等。

对接中国制造2025是上海“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将更强调服务国家战略,包括自贸区建设、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制造2025等。

中德对接之益

谈到“中国制造2025”,必然无法回避德国“工业4.0”。在某种意义上,“工业4.0”是“中国制造2025”的母版。不同的是,“工业4.0”立足德国实际,在保持世界制造业“领头羊”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制造转型,以使德国继续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进一步提升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而“中国制造2025”则在面向未来、直面“工业4.0”趋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率先推动我国制造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取得突破式发展。

2015年10月底,默克尔第八次访华的时候,中德双方宣布“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对接,拓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合作。2016年6月12日—14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来华访问时,再次强调加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对接。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中国与德国在制造业水平上仍存在着明显差距,两国实现对接后,德国在制造业上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而中国拥有的广阔市场,将给德国企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他认为“德国的技术和中国的市场如果能够对接起来,将产生非常大的合作优势。”所以,“拓展合作”就成了默克尔此次访华的又一关键词。

战略对接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两国在推进对接的过程中,都在积极寻找具体的合作行业和领域。而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猛增长早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早在默克尔此前的多次访华行程中,就已经透露出了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深入、广泛合作的强烈意图。

默克尔此行参观的华晨宝马铁西工厂,就可称得上是两项战略对接落地的代表。而华晨宝马沈阳工厂是宝马集团最先进的智能制造基地之一,还是宝马在欧洲之外的首个具有铸造车间的发动机工厂和全球第二个研发中心。

在此前的多次访华中,中德就新能源汽车方面已经达成了多项合作,中国和德国的汽车工业不断深化合作,汽车业成为践行“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深入对接的先行军。

责任编辑/蓝玉才

猜你喜欢

制造业
浅谈汽车制造业与航空制造业的异同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中国模具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