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创新:从引进式走向原发式
2016-10-25唐兆涵
文/陈 璋 唐兆涵
国企创新:从引进式走向原发式
文/陈 璋唐兆涵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原有的“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难以为继,“原发式”自主创新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然而,不管是“引进式”还是“原发式”创新,国企始终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陈 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中国前30年的国家技术创新队伍和成果一半左右来自于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迅速,但国企仍然占据国内技术创新的半壁江山。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推进过程中,国企的技术创新不仅能对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进程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还能够对需求侧产生影响,进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国有企业,并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技术资料情报室,进行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新中国前30年的国家技术创新队伍和成果一半左右来自于国有企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迅速,但国企仍然占据国内技术创新的半壁江山。根据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国企在高端制造业、能源业、电子信息业、生物业、节能环保业中的创新前100强中,均占有50%以上的份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概括来说,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初始条件,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引进式”技术进步的方式实现。“引进式”技术进步避免了技术原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风险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升级,适用于经济起步阶段。
“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原发式”相对应是一种利用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级差或代差,通过模仿和引进的手段实现技术进步的机制。“引进式”技术进步的实现主要包括购买专利、购进设备、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等方式直接参与高技术产品的生产等方式。但是不管是采用哪种引进方式,都要以长期的大规模的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
“引进式”技术进步机制的实现,要以国家强控制力为保障,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的区别。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有限的资源难以在市场中实现最优配置、传统二元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突破的情况下,政府运用国家强控制力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和资源进行了调控、组织和分配,通过对投资方向的引导、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控制、税收政策和金融服务的倾斜,实现了对重点行业和部门的支持,从而保障了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在总量上的持续快速增长。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通过“引进式”技术进步避免了技术原发过程中可能的失败风险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技术升级,助力我国经济的起步,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国企是“原发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新的经济形势下,技术引进的选择空间逐渐缩小、渠道不断萎缩,原有的引进模仿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减少对引进式技术进步的依赖,技术进步方式改变成为历史必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注重从源头上出发的“原发式”自主创新型技术进步。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出国内高层领导人对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未来在原发式技术进步中,国企依然是而且必须是创新的主要力量,有着其它主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中,国企能够先人一步,率先进行。国有企业多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等领域,这些领域一方面研发投入大、生产周期长,市场相对不完善;另一方面,又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实现技术的进步并不现实。从这个角度上讲,国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能够发挥排头兵的作用,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更好的落实。
以上海为例,截至2015年底,约30家上海国企累计投入了278亿元的创新研发费用,用以实现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这样的投资规模和效率,是民营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所不能比拟的,国企能够充分显示我国国体的优越性,在技术创新中集中力量办大事。此外,混合所有制的推进,也能使国有资本通过更多的渠道影响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进程。以国有企业上汽集团为例,通过在硅谷设立风投,和阿里巴巴合作推出互联网汽车,探索自动驾驶和燃料电池技术等,也使国企能够通过更多的方式,与社会力量和资本一起,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
用好科研基础雄厚的实力
在我国,国企在航空航天、高铁、核电、计算机、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部分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这些领域中,以国企为主体实现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的可操作性更高。国企的创新动力不仅来源于企业自身,它与科研机构也有着更为密切的天然联系,能够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供给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现阶段,企业中设立的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行业的技术创新机构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多设立在国有企业,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也多依托于国有企业。相比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由于原有的技术基础和更为广泛的创新资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的创新成功率更高。我国的高铁在世界范围中的成功,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的研发都是很好的例证。
展现创新中的支撑性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提倡的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国企的技术创新对其它市场主体各种形式的创新能够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在本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导下的创新活动中,民企和国企应扮演不同的角色。由于市场灵敏度高、转型快的特点,民营企业和其它市场主体更多地在经营和商业模式上发力,是“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经济模式创新的主力,这一趋势现在已经显现。事实上,相对于这些经济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是模式创新的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以国企为代表的企业在通信、计算机、交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互联网+”等经济模式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条件,因此国企的技术创新是现阶段供给侧改革中各类创新的基础性力量。
从更为长期的维度看,国企的创造力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性因素
国企创造力的发挥,不仅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需求侧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国企不仅仅有着企业的一般属性和市场化的一般要求,还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在长期中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要依靠需求的消化来实现,因此,供给侧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通过是否适应并拉动了消费需求来检验。需求方面,我国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而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又来源于收入分配方面。在我国,国企公有制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创新成果获得的利润和收益,不会集中于少部分人手中,而是能够更多的使广大民众受益。尤其是现阶段,在制度上各地逐渐对国资结构进行调节,这就使国企能够在生产经营中更多的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逐渐回归“国企为民”的本意。
7月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要理直气壮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尽快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随着改革的推进,国企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将会更好的得到发挥。从更为长期的维度看,国企的创造力将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性因素,具有其它性质的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改革、强化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进一步增加国企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王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