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中供热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6-10-25丁浩
丁浩
关于集中供热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丁浩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从探讨我国现行的集中供热区划入手,在对我国当前集中供热体制背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现状集中供热体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理性分析,认为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划定的南北区划分区已不能科学指导我国供热事业发展,为全面提升我国供热管理和服务水平,进行供热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集中供热区划提出了观点性建议,认为供热区划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1)以城市为单元进行供热区划调整;(2)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供热资源分布。最后,笔者对集中供热体制改革中应重视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
城市规划;供热区划;供热体制;市场化
0 引言
作为一名城市规划行业的从业者,经常接触到不同层面的供热规划,于是难免遇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主要集中于我国现行的集中供热体制方面。
一些城市供热行业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已经对我国供热体制改革提出过一些合理化建议,建议大多是围绕如何将我国集中供热事业作为一项产业推向市场,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式的供热所造成的一些弊端展开的。这些不同深度、不同层面的探讨为我国城市供热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些指导。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激发更为广泛的讨论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供热体制改革助力。
1 我国城市供热区划现状及弊端
笔者认为,要想更全面地探讨现行集中供热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供热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应当首先就现行的供热区划问题进行一些解读。
我国集中供热的区划分界线是“秦岭——陇海线”(见图1南北供热区划分区图),此线以南的地区很少进行集中供热。我国划分南北供热区划的这条分界线是1908年由中国地学会(即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从自然地理分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这条线,从海滨到江苏淮安,再到河南信阳,一直到陕西安康,长达上千公里,宽约数十公里。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条线也被认为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带,分界带两边的气候差异较大。界线以南的大多数地区累年日平均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天数不足90d,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5℃,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大家普遍认为对该地区进行集中供热是不经济的。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当时的这种集中供热区划划分方式就显得过于粗放且不够科学。打破原有供热区划,对部分南方城市进行集中供热的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1)1908年划定的南北分区界线的主要意义是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当地民居建筑起参考作用,当时的这种考虑并没有从人对冷暖的感受出发。
就人体感受而言,气温也绝不是人体对冷热程度产生感知的唯一影响因素,气温和人体所感知的“体感温度”不能一概而论。一般认为,影响冷暖感知的因素有四个:温度、湿度、风速和光照。其中,湿度对于人体的冷暖感受影响比较大,气象学家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降低约1℃。以上海为例,1月、2月平均气温为3~5℃,气温小于-5℃的天数约为4~5d,但是上海冬季湿度较大,一般在60%左右,而北方地区平均湿度为20%左右,按照湿度对人体所感知“温度”的影响可推算得知,上海1月、2月的实际“体感温度”是1℃~-1℃左右,而这一温度下,北方地区已经实行了集中供暖,将室内温度提高到标准温度16℃~18℃。
图1 南北供热区划分区图
(2)南北分区界线的制定到现在已过百年,期间全球气候变化显著。
1908年至今,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温室气体已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厄尔尼诺等现象导致的极端气候频现,中原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当初制定这条界线时提出的“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5℃”的温度界线经常被打破。自2007年以来,贵阳冬季(12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日平均最低气温低于6℃的天数都在90d左右,2012年冬季甚至达到了104天;2008年南方地区的大面积雪灾考验了我国的冬季供暖机制;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8℃的极端天气;2016年1月广州迎来了5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同时南方多地低温跌破极值。受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南方地区供热需求不断提升。
(3)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更容易散失热量。
冷暖都作用在房子里,南方和北方房屋的构造有很大不同。北方房屋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墙厚;第二个特点是严实,四面墙体基本不留下多余的缝隙;第三个特点是避风,北方的风向相对于南方单一,冬天房子基本都背对着北风吹来的方向。南方地区的整体环境决定了南方地区的房屋也和北方地区有很大区别。首先,南方地区地质普遍比北方复杂,表层土壤中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土质,这使得土地的支撑力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冒然建造北方那种厚重的房屋,既不经济也有更大可能带来令房屋整体下沉的危险;其次,南方最大的特点就是潮湿,为了带走潮气,南方房屋的建造更重视室内空气的流动性,因此南方的建筑多通透轻灵,有利于通风但不利于保温;第三,冬天的南方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处,再加上地形不似北方平坦,因此风向难定,房屋也更易受到冷风的影响。鉴于以上几点原因,南方建筑更应通过室内温度的调节弥补建筑本身在保温方面的不利影响。
基于以上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南方地区冬季采暖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不少南方城市已开始讨论地区集中供暖的可行性:2010年的湖南省两会期间,湖南人大代表吴和枝提交了南方地区集中采暖的建议;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曾在“两会”上递交了《将北方集中公共供暖延伸到南方》的提案,建议在南方推行集中供暖,由国家、省两级投入建设资金,提供供暖补贴;2013年在贵州省政协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聂坤琪委员也提交了贵阳市居民集中供暖的建议。
2 集中供热区划调整的思路及建议
既然现行的集中供热区划存在着诸多弊端,那么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呢?笔者认为对集中供热区划调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2.1细化、量化关联因子,以城市为单位调整供热区划改变过去“一条线”划分南北的简单做法,对全国所有有冬季采暖需求和可能有冬季采暖需求的城市进行量化分析,分析可以以相关影响因子加权处理为核心。影响因子应当包括对“体感温度”有影响的各类因素,包括城市冬季平均温度、冬季极值低温、冬季平均湿度、冬季光照时间和平均风速等;同时可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气质量水平、城市能源结构、居民意愿等因素纳入指标体系。将所有有采暖需求的城市在同一平台下进行量化分析后,可将一具体量化指标作为是否应对城市进行集中供热的界定依据,以替代1908年划定的集中供热区划分界线。
2.2消解福利式供热体制弊端,以市场为导向重构供热资源
我国的城市供热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建立在住房公有、个人用热、单位付费的基础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原有供热体制已很难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着城市供热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为解决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对供热产业的市场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使整个供热产业的市场化从单一走向总体,从局部走向全面,从表层走向深入,从分散走向系统,使之真正成为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产业。在此过程中必须突破原有集中供热分区,相信市场,借鉴已有的相关经验,打破垄断、开放市场,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导的福利式的供热模式。
3 集中供热体制改革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南方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应因地制宜以试点的方式逐步推进
供热不仅是事关居民的生存保障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性的综合问题。中国南北方除了气候,还存在诸多差异,特别是南方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大都需要从零开始,势必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需要在摸索中前行。从一些南方城市对集中供热已有的探索中,不难发现集中供热体制改革任重道远。2006年,武汉市发改委启动“冬暖夏凉”工程,以实现集中供热制冷覆盖面积达3500万m2~4000万m2、服务百万人的目标,但该计划由于天然气短缺问题,从2008至今,仅有2年实现了正常集中供暖;2014年,南京市规划建设13个区域能源中心,优先用于向商场、写字楼、医院等商业建筑供热,但截至目前,13个能源中心中仅有1个建成,且由于管线铺设较为复杂,该中心尚未投入运作。可见,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投资大、收益慢,且供热和供水、供电比较而言存在缴费率较低的问题,工程实施难度大,一旦考虑不周、组织欠妥,势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因此,笔者认为南方城市集中供热切忌贪大求快,应以片区试点形式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3.2南方集中供热应以保证大气环境质量为前提
进入采暖季后,北方城市雾霾污染都有不同程度的加重,可见集中供热和大气环境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供暖需求强烈的南方地区主要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在这些区域集中供暖会带来巨大的能源和环境负担,按照该地区居住建筑面积约34亿m2、人口约1亿人计算,每年将会增加约2600万t标准煤的能耗,同时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300万t、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2万t、烟尘排放量约1.2万t。由于种种原因,近年南方许多城市雾霾污染已有加重的趋势,为了避免一些南方城市集中供热后对大气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在项目启动前应进行详细论证,做好环评工作,同时应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和较为清洁的能源,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能源和工艺。
3.3以规划为先导统筹南方城市集中供热事业
在推进南方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在工程启动前就应做好供热专项规划。以规划为先导能够更好地统筹供热用地和其他各类用地、供热管网和其他各类市政管网的关系;能够更全面地协调好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影响,并提供可行性论证;也能够更科学合理地划分试点片区范围和建设时序,保证项目的有序进行。总之,通过规划手段可为供热工程的科学建设和高效、良性运营做好各类基础性工作,避免盲目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李岚.城市规划与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3]周达.改革的批判和批判的改革——我国城镇集中供热价格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
[4]温晶.完善城市集中供热管理体制的几点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02):32-33.
[5]刘冰.我国供热产业市场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6]于德淼.我国供热特性与政府规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TU995
A
10.3969/j.issn.1672-6375.2016.09.019
2016-6-27
丁浩(1982-),男,汉族,北京人,大学本科,规划师,主要从事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