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儿防老”还是“养儿啃老”

2016-10-25本刊编辑部

新传奇 2016年35期
关键词:代际观念阿姨

“养儿防老”还是“养儿啃老”

“养儿防老”日渐式微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国历来都有“养儿防老”的观念。不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我国老龄人口也在增多,养老模式更呈现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摒弃了固守的思维观念。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4%的受访者觉得“养儿防老”的观念比以前淡化了。

一方面,“养儿防老”观念淡化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不远游的原因就是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但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是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养儿防老”观念之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年轻人“远游”的心理负担,有助于为社会释放更多人口红利。

另一方面,“养儿防老”观念之变倒逼社会强化养老服务。众所周知,独生子女家庭是社会基本家庭模式之一。相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婚后小两口照顾双方老人的负担明显加重,在此语境下的“养儿防老”观念淡化,更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兜底功能,这就要求相关机构进一步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让更多老人安享晚年。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是很浓重的,然而,现在“养儿防老”在农村也变得不再靠谱。有人会把这种情况归结为孝道的衰落,有一定道理,不过却还不够。传统上,“养儿防老”的代际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我扶你小,你养我老”的代际交换基础上。而今,代际之间的关系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打工经济的开展,商品化程度的加深,社会竞争的加剧,不同时代农民的生活目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生活理念、生活预期也很不同,代际交换有了新的变化。以往的代际交换是父母养育子女是一种恩情,而子女回馈父母是报恩,这其中并不考虑妇女的认知,父子之间的交换就能将代际关系平衡。而今家庭中的男权主义日益打破,儿媳妇参与到了代际交换之中,代际关系急剧失衡。

于是,目前的情况是,年轻人的思想已变,老年人却依旧。老人再拿着“养儿防老”的预期来生活已经不再合适。

帮儿子养孙子,女儿成“寄生虫”

代际交换发生变化,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养儿防老”逐渐演变成“养儿啃老”。

为了更接近玉米群体真实转录水平,研究团队采用自然群体,以368份玉米自交系未成熟籽粒为实验材料,对转录本组,即一个基因通过可变剪接转录形成的多种成熟mRNA,进行重新组装,获得了以往未被研究的新转录本。

家住淮阴区的张奶奶老两口都已经年近七旬,每天却依然是忙忙碌碌。早上,急匆匆照顾两个孙子起床吃早饭,张奶奶和老伴分头送他们上学之后,就要到菜场去买菜,准备一家人吃的午饭。下午就更忙了,张奶奶在家收拾家务,老伴专门负责接孩子,四点多接回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又急匆匆赶着去接读二年级的大孙子。孩子们都接回来,老两口就又忙活起了晚饭,看孩子做作业和照顾他们洗漱。

自己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如此操劳,张奶奶略显无奈但又很是满足。“两个孙子打小就是我们给带的,有一阵儿子儿媳想把孩子接过去自己带,结果没几天又给送回来了,说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太累了。”说到这些,张奶奶有点自豪,“他们年轻人哪里能带得了两个孩子,我就说,你们好好忙事业,每天过来吃饭、看看孩子就行,孩子交给我们,什么心都不要你们操。”问及儿子有没有给过孩子的生活费,张奶奶连连摆手,“我们老两口都有退休金,我们自己又花不完,不需要他们再给。”

张奶奶的生活虽然辛苦忙碌,但却让50多岁、家有独生女的王阿姨羡慕不已。王阿姨的女儿婧婧今年27岁,四年前从浙江一所大学毕业后,在学校的推荐下到了厦门工作。当时,王阿姨觉得厦门离家太远,担心婧婧一个女孩子在外面受委屈,结果的确如她所料,在厦门工作一年多,婧婧因为经常加班和生活饮食不规律,经常生些小病。在妈妈的力劝下,婧婧辞职回到了淮安。

刚回来的那年,婧婧还积极地出去找工作,可几次三番下来也没找到合适的。王阿姨托人把女儿安排进一家单位做临时工,可没多久她就因为与正式人员的待遇有差别而不干了。此后,女儿迷上了网络小说,每天抱着手机不松手,就连吃饭上厕所也沉迷其中。

王阿姨不仅为此犯愁,她还担忧女儿的终身大事。“好歹你得找个工作,有工作找对象也好找点,哪怕结婚以后不工作了就在家带孩子也没什么,反正现在全职妈妈也挺多的,可就这样窝在家里,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这些车轱辘话,王阿姨也不知道自己跟婧婧说了有多少遍,但她并没有看到女儿有什么改变。

“啃老族”的通病:懒和娇

不可否认,在生活压力面前,许多刚刚处于人生和事业起跑线的年轻人的确需要父母的扶持和帮助,一些“啃老”现象中有无奈的成分。但是,对于那些形成习惯的“啃老族”而言,他们完全忘记了“敬老孝老”的责任,心安理得地靠老一辈养活而没有任何负疚感,如果父母不养,更是怨言不断甚至打击报复。这种有违社会伦理的现象频繁出现,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一方面,空巢父母愿意“被啃老”。一些父母宁愿在经济上多付出点、不要成年未婚甚至已婚的儿女交伙食费,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同住,这种主动“被啃老”的行为背后却有空巢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成年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对儿女来说,吃用部分依靠父母,是所谓“啃老”;对父母来说,能够享受到亲情,这是无价的甚至用钱买不到的,实为养老。

另一方面,“啃老”有主客观之分。在现实生活中,“啃老者”未必愿意“啃老”,而是迫于无奈。例如,残疾人由于丧失了劳动能力被迫依靠父母生活,这种“啃老”实非当事人所愿。这种“啃老”不仅是无奈而且值得同情。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梅志罡表示,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变动中,年轻一代中的部分人如果没有很好地跟上这个社会的变化,就会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就需要从父辈那里索取资源来保障自己的生存。

但是,对于那种好吃懒做、饭来张口、蹉跎岁月的“恶意啃老”行为,做父母的应该规劝引导,做儿女的更应该反思人生——自力更生光荣,“啃老”靠老可耻。现在许多年轻人缺少感恩心理,认为父母为自己提供无偿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加上独立能力不强、懒惰成性,这些都导致了他们只能回家“啃老”。

对此,姑苏法院民四庭庭长吴作就指出,“啃老”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是懒和娇却是其通病。“啃老”现象背后,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传统家庭观念的问题,但年轻人自身的问题是最主要的。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不能脚踏实地地工作和生活,都是这些年轻人的缺陷。

“啃老”不休,谁来“断奶”

对于“啃老”不休,有些地方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应对,这确实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是,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啃老”现象更多源自家庭伦理和社会传统的问题,用法律的方法来进行限制并不妥当,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才能给“啃老族”断奶。

告别“啃老”,父母的放手和放心显得尤为重要,将孩子推进社会,让他独自去面对和承担,才有可能锻炼他的自主生活的能力。有专家表示,基于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现实,刚刚走进社会不久的年轻人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而父母迈入中老年,生活稳定,有些积蓄,在这种情况下适度帮助子女无可厚非,但应避免滋生子女的懒惰、逃避思想,也不宜过多地干涉子女的选择。

在年轻人自身因素方面,他们应快速地学会自食其力。虽说面对结婚买房动辄需要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压力,年轻人完全靠自己并不现实,但也要营造鼓励年轻人自立自强的社会氛围,让他们意识到成人后依靠老人从牙缝里省出的钱来过“体面”的生活不是什么光彩事。

在家庭教育方面,专家表示,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过分看重应试教育导致我们对孩子的生活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不太重视。我们要让孩子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孩子的职业技能,让他们在迈向社会的时候能更好地适应。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既不能对孩子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娇惯。

(《淮海晚报》2016.4.21、《城市商报》2016.3.29等)

猜你喜欢

代际观念阿姨
维生素的新观念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老阿姨》剧照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