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如何在高职数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2016-10-25周烨

教师·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职数学能力培养

周烨

摘要:国际经济危机加重了国内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成了各高职院校各学科刻不容缓的任务。文章探索了如何在高职数学课中,通过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探索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就业力”;高职数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102-02 收稿日期:2016-06-17

作者简介:周 烨(1980—), 女,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数学教育。

五年制高职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技术教育,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术型高级人才,其特点是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在近几年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在大学生、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一、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的问题和不足

(1)高职生择业期望过高,定位过高。

据大量调查和数据反映,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与自己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愿意去边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而社会和企业更希望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能“从零开始,从基础做起”。

(2)部分毕业生缺乏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毕业的大部分学生是“80后、90初”,从小各方面都一帆风顺,缺乏自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挫能力较弱,在经历过一两次失败后,便失去了信心,对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3)部分学生缺乏必备的职业素质,缺乏竞争力。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职,教学模式和环境有较大的转变,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转变,导致部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人文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

(4)专业需求不平衡,毕业生职业能力缺乏特色。

社会的分工不断细化,因而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部分专业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失去了应有的特色。

二、“就业力”的含义和内容

所谓“就业力”,是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适应工作的能力和潜力。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工作能力、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1)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做好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如学计算机时,在熟练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础上,有自己拿手的一个方向,如编程、网络等,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呢?再如学动漫的学生,除了扎实的美术功底,还能熟练操作Flash、CAD等软件,怎么能不受欢迎呢?所以说,找工作最重要的还是工作能力。从古至今有能力的人,都不愁找不到工作。

(2)适应能力。它是指毕业生从学生角色转换成职员的过程中,要有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工作的能力。有些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上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转化角色,总是怨天尤人,那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增强适应能力,这些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3)生存能力。生存能力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那么,什么是生存能力呢?打个比方,在没有鲨鱼、没有威胁的海洋,给个沙滩晒晒太阳就很舒服,然而在满是鲨鱼的海洋生存,你首先要游泳游得很快,然后要有觅食的本领才能活下来。在知识经济爆炸的现在,危机无时无刻不在,不管你的职位多高,都没有永远牢固的一天,更何况是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因而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这种基本的生存能力。

三、如何在高职数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就业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偏重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对于学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学生“就业力”不足的这个问题上,各高校、各学科都在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并努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力”,以利于高职生顺利就业。那么,作为高职的数学教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1)在高职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产生是从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开始的。古人结绳计数为的是要知道生产与生活用品的数量;几何学在古埃及萌芽之初是为了解决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测量问题。因此,数学的核心就是问题,数学因问题而生,其目的就是解决问题。而数学问题的解决并非数学教学的全部目的,数学教学不是要专门地、孤立地解决数学问题,而是在于以问题的解决为途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职数学不同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少了考试的压力,数学不再应该是“纯数学”的内容,更多的能与学生的生活和专业结合,进而培养学生的数量意识、空间意识、整体意识、优化意识、推理意识、统计意识、估计意识以及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一节好的数学课,本身就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训练。

例如,在讲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这节课时,可以在课前先给学生分组,动手制作这些几何模型。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找得到现成的几何体的模型,但这样的认识只是表面层次的理解,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几何体后,学生对这些几何体的主要特征和性质都能讲得出,而且,在这个合作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找材料,有的学生构思,有的学生找模型,不仅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发挥作用,更能发挥团队的能力和交际沟通的能力。

再如在概率统计的相关教学时,更能让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由于概率统计这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多,且因为做统计题时涉及了大量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工作,因而,在本节教学时我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四个人一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题目。这些题目可以与学生的专业相关,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选择调查某电脑公司同等学历的职员年收入的状况,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从一批零件中抽取部分产品检验实际尺寸……这样,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必然要走上社会、走进单位收集数据,不仅能了解自己相关专业的用人需求、行业状况等,也能根据自己亲身感受的工作环境、就业竞争压力等尽早地对自己的职业做好规划。另外,收集好数据后的数据处理工作运算量比较大,工作比较烦琐,对学生细心程度等要求比较高,因此,处理数据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过程。

另外,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选择一些学生通过努力能完成的作业。苏联的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学生的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但在别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学习却能完成这些任务”。因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吃苦耐劳,切忌拈轻怕重、挑三拣四,同时也能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获得前进的动力。

(2)在高职数学课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精神。

与其他知识科目相比,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积累性很强的科学,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数学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危机。数学史也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数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乃至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数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探索精神。数学家莱布尼茨曾经指出:“知道重大发明特别是那些绝非偶然的、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到的重大发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这不仅在于历史可以给每个发明者以应有的评价,从而鼓舞其他人去争取同样的荣誉,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些光辉的范例可以促进发现的艺术,揭示发现的方法。”

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毕业生从小在家庭的“蜜罐”中长大,很少遇到什么大的挫折,家庭和学校也尽可能给予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导致部分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旦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有差别就大受打击,严重缺乏挫折教育。因而,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学史的发展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前人的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例如,在概率概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抛硬币、抛骰子的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概率的概念。另外,一般课堂上让学生做这个实验时,次数不可能太多,因而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把数学家们做的实验数据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数学家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进而联系自身实际,不管是在学习,还是以后的工作中,能真正成功的人,都具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探索的良好素质。

再如,在统计的相关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数理统计中的一个领域——运筹学。运筹学最早是用在军事上的,随着数学的发展不断扩充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兴应用学科,它应用各种数学方法来解决生产、国防、商业和其他领域中的安排、筹划、控制、管理等有关的问题。即使在工作乃至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上,运筹学的应用也能对有限的资源做出最佳方式的调配和最有利的使用,以便最充分地发挥资源的效能去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

当然,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仅靠几节数学课或者几次数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实践以及其他各种活动中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把课内课外融为一体。

以上的各种教学措施和教学尝试仅是我做的一点探索,希望通过这些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增强学生的“就业力”,在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道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王子兴.数学方法论:问题解决的理论(修订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李文林.数学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高职数学能力培养
浅析如何发挥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中的服务性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