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志强教授运用化痰通络饮加减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2016-10-25王哲义刘汉鹏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7期
关键词:验案眩晕

王哲义+刘汉鹏

【摘 要】 总结了胡志强教授采用化痰通络饮加减治疗眩晕的经验,胡志强教授认为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扑损伤等方面,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津不足,髓海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

【关键词】 眩晕;化痰通络饮加减;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39-02

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碍[1]。中医认为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并见,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2]。眩晕不仅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某些疾病的综合症状,眩晕涉及临床许多疾病。笔者导师胡志强教授为山东省中医院知名专家,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三十余载,经验颇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胡志强教授运用化痰通络饮加减治疗眩晕病介绍于下。

1 病因病机

根据病因不同,眩晕可分为耳性眩晕、脑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和其他原因的眩晕。中医学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扑损伤等方面。其病机有虚实两端,虚者为气、血、津不足,髓海失养;实者多为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另外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眩》中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提出了痰饮致眩学说。明代虞抟的《医学正传·眩运》对眩晕的治疗结合体质有了进一步的诊断治疗阐释:“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人黑瘦而作眩者,治宜滋阴降火为要,而带抑肝之剂。”指出眩晕的发病有痰湿及阴虚火旺之分,辨证施治时当有所侧重。此外《医学正传·眩运》还记载了“眩运者,中风之渐也”,认识到眩晕与中风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此可见,眩晕的病变过程中,各个症候之间相互兼夹或转化,风阳每夹有痰火,肾虚可以导致肝旺,久病入络形成瘀血,故临床常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候。

2 遣方用药

胡志强教授多采用化痰通络饮治疗眩晕,基础方的组成为天麻15g,清半夏6g,竹茹12g,天竺黄15g,泽泻15g,白术12g,丹参15g,赤芍15g,红花9g,桃仁9g。天麻主入肝经,味甘质润,药性平和,功能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本草汇言》载:“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半夏味辛性温而燥,有毒,归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味苦降逆和胃,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医学启源》言:“治寒痰及性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阴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清半夏是由生半夏用白矾加工炮制而成,炮制后毒性和辛燥之性有所降低,化痰作用增强。竹茹甘寒性润,归肺、胃经,善清化热痰,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逆之要药,《本草汇言》曰:“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呕之药也。”天竺黄味甘寒,归心、肝经,功能清热化痰、清心定惊,《本草正》言:“善开风痰,降热痰,治痰滞胸膈,烦闷,癫痫。清心火,镇心气,醒脾疏肝。”泽泻味甘寒,归肾、膀胱经,功用利水渗湿、泄热。白术甘苦性温,归脾胃经,功能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泽泻泄水湿,行痰饮,常治痰饮停聚,清阳不升之头目昏眩,配白术同用。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能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本草便读》载:“丹参,功同四物,能去瘀以生新,善疗风而散结,性平和而走血……丹参虽有参名,但补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为调理血分之首药。其所以疗风痹去结积者,亦血行风自灭,血行则积自行耳。”赤芍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功善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红花辛散温通,归心、肝经,为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之要药,常与桃仁相须为用,《本草汇言》曰:“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桃仁味苦,有小毒,归心、肝、大肠经,善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珍珠囊》载:“治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破蓄血。”天麻化痰息风,主头风,治风痰,止头眩,清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者相使为用,共奏化痰熄风之功,为君药;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下气止呕,合泽泻、白术健脾泄水湿,行痰饮,共为臣药,丹参、赤芍、红花、桃仁凉血活血,血行风自灭,血行则积自行,共为佐使,痰湿之邪易黏滞血分,阻碍血液的正常运行,瘀血又可生痰,故除痰有助于活血,活血有助于除痰[3],诸药相配,共奏清热化痰、祛风活血通络之功。

3 验案举隅

患者李某,女,50岁,2015年8月22日初诊。主诉: 发作性头晕伴恶心呕吐2月余。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视物旋转,持续半小时,未接受治疗。刻诊症见:头晕,呈发作性,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重昏蒙,偶有后枕部胀痛,项背强痛,耳鸣,双目干涩,时有胸闷,周身疲乏,精神差,纳呆,不欲饮食,眠差,多梦,二便调,舌红舌胖,边有齿痕,苔黄厚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中医诊断:眩晕(痰热互结,脾虚湿盛证)。治法:清热化痰,健脾祛湿。方用化痰通络饮加葛根30g,麦芽15g,焦山楂15g,水红花子15g,泽兰15g,车前草15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2015年8月28日二诊:患者头晕近日未发作,头昏蒙较前好转,双眼干涩基本消失,仍偶有后枕部胀痛,耳鸣,项背强痛减轻,精神、体力较前改善,纳眠差明显好转,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弦细。上方加白芍12g,当归12g,继服14剂。2015年9月12日三诊:患者头晕未发作,后枕部胀痛消失,项背强痛基本改善,头昏蒙、耳鸣减轻,精神、体力明显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加用黄芪15g,玉竹12g,继服14剂。随访,患者头晕未再发作。

按: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脾胃不和,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生痰,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神,故眠差多梦。化痰通络饮加用葛根解肌退热,麦芽消食健脾,焦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水红花子消瘀破积、健脾利湿,泽兰配合车前草利水消肿,全方共奏清热化痰通络,健脾祛湿。二诊头晕未发作,头昏蒙好转,仍有后枕部胀痛,耳鸣,加用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当归补血活血。三诊头晕基本消失,患者病邪渐祛,加用黄芪补气以养血,玉竹养阴润燥,邪祛正复则患者得安。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6-57.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7-304.

[3]许国敏.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相关性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4) :221-224.

(收稿日期:2016.05.04)

猜你喜欢

验案眩晕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