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从《兔子四部曲》所看到的信仰危机

2016-10-25刘鑫

教师·中 2016年8期

刘鑫

摘要:厄普代克创作的《兔子四部曲》,反射出的社会历史意义深刻。他以这部作品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美国的社会文化以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他的写作手法细腻生动,对边缘人、信仰危机和宗教的世俗化方面进行研究,将美国中产阶级社会的生活图景展示了出来,深刻探析了包括宗教、家庭以及婚姻等社会问题,真实再现了当代美国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兔子四部曲》;美国社会文化;信仰危机;宗教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37-02 收稿日期:2016-06-28

作者简介:刘 鑫(1984—),女,山东泰安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前言

作为美国当代的现实主义大师的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兔子四部曲》,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涉及的内容包括美国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从多个方面描述了美国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现象,《兔子四部曲》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在这部作品中,厄普代克以哈里这个美国人作为主要线索,从他的身上折射出当时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一批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生活现状以及当时的精神面貌。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作者对当时美国文化的深深不安。在本文中,作者以主人公哈里的逃离为线索,从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出发,深刻剖析美国的社会文化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源头。

二、 边缘人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提出,他认为人分成两类:中心人和边缘人。中心人,是世俗的,是大多数的,他们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如鱼得水;边缘人,是精神上的先行者,是稀少的。精神上的先行者,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信念,由于思想的独特性,平常人难以理解,这样的人是个别的;他们在生活里大部分是颓废、内向、与社会几乎格格不入的。当某种因素激发起他的意志,将一越而出,让人刮目相看与尊敬。只有那极少数的边缘人,他们的名字和思想都凝聚成了一个个闪光的里程碑,成为人类历史的重要节点和支架。边缘人通过自己世俗生活的涅槃,升华了整个人类文明。边缘人的特质之一是金钱地位上的卑微及性格上的桀骜不驯,之二是敢大胆对亚历山大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所以这也注定了他们与主流社会某种程度上的隔膜:一方不愿屈尊以降,另一方则是不屑一顾。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这一阶段。之所以出现“边缘人”,是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物质相对丰富、精神相对贫瘠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息息相关的。

美国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顺势崛起,在整个世界上的国际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处处表现着一派繁荣景象。经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人们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导向问题。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反而刺激了精神文明相对贫瘠这一社会历史现象,加剧了精神和物质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美国的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如蛛网般维系。在这样一种现状下,由此产生了游离在中心人之外的“边缘人”。 “边缘人”的产生促进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人类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人类自身所储存的巨大能量。他们迫切希望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包括以创造价值甚至是造成破坏等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由于处于两大洋之间,地理位置较为安全,他们以付出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战后经济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空前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美国的除了经济繁荣之外,还包括政治和文化的进步,这场战争使得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打破了美国人原有的道德信念和观念,同时也使得传统的道德准则消失殆尽。这一时期的产物“边缘人”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开始考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也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意义焦虑不安,面对死亡所表现出来的恐惧使得他们更想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混乱、精神崩溃、理想幻灭,他们拒绝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体系,而采取另外一种非理性的极端性和颠覆性的行为,进而追求自己对自由和现实的权利。

三、信仰危机

宗教文化是美国重要的文化属性之一。经过数次世俗化改革的美国基督教,为美国中产阶级长期的、寂寞的个人奋斗提供了有终极希望光环的精神支持。其中,被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主要宗教信条有“合理或理性”“禁欲”“终生”和“天职观”,这些信条通过世代演化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美国人共同信仰的某些伦理模式,如对逻辑性强、以数据分析为主的理性研究方法的认同;对机械的、制度化的科层机制的信赖;强调个人的自我奋斗,崇尚个性的张扬等。

这些社会共同体的伦理模式,也使美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更趋向于采用逻辑严谨、条理明晰的定量分析方法,喜欢运用自然科学。美国是“上帝的国家”,作者深切体会到了宗教的衰落,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传统的宗教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此时美国人的信仰早已不是抱着对上帝绝对忠诚的精神寄托。

在《兔子,跑吧!》中描述教堂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教堂中听到的根本不是神父的声音,而是魔鬼之声。牧师的感化对哈里来讲,并没有丝毫的作用。哈里的行为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即 “星期天上教堂现象”。宗教对于这些人来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忏悔与感悟,只不过是他们星期天早上一个根本不走心的习惯,而且上教堂对他们来说也不能提供任何的帮助。哈里即便跟这些边缘人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在对于宗教的虔诚上以及对于宗教精神的理解上是一样的。他的处境代表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信仰的危机和青年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苦闷。厄普代克曾经不止一次暗示美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道德价值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严重缺失,美国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感正在一点点地崩塌,他们面临着严峻的精神空虚危机。以哈里为代表的“边缘人”失去了以往支持美国人不断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兔子”在观念上无法彻底摆脱传统道德,而他的生命表现则要求超越这种道德,现实中还不存在同时兼顾的解决方案,他不得不陷入道德困境之中。整个作品也就不得不在“啊!跑,跑”中结尾。

四、总结

厄普代克塑造了以“兔子”为代表的一个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精神危机、社会空虚的特殊背景下的典型人物。作者刻画的是一个相当平凡但是却又充满精神矛盾的人物。借此人物,作者用细腻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暴露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特殊的当代文化,并以此为契机,层层分析了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全文通过哈里这样一个角色,描写了他的精神状态,以此来折射出美国人当时所面临的精神缺失以及生活窘迫。对于“兔子”来说,无论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理想的光荣的英雄形象,还是不负责任的无赖形象,哈里的命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人类的命运。作品中流露出他深深的不安,他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参与争论,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关于“道德争论”,更多的是涉及了文化的问题。文中的“兔子”所面临的现实和困境除了有浅层次的道德问题,更有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换言之,与其说这是一个人自身的问题,不如说是整个国家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索金梅,郝蕴志.失败的抗争者: 《兔子,跑吧!》中兔子的人格与行为分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

(美)约翰·厄普代克.兔子,跑吧!.万正方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