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美育实施重要性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2016-10-25马婷婷

教师·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美育心理

摘要:美育有史以来在教育过程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部分。而现在的学校因为种种社会原因,使美育的发展呈现出懈怠的状态,学校美育的概念狭隘化只是在艺术教育的范畴环绕并没有得到学校的认可。实际上从心理学方面分析,美育是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对美的需求、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中需要美育创造美的环境与事物。美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材料,是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美育;教育;心理学;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3-0024-02 收稿日期:2016-06-03

作者简介:马婷婷 (1990—) ,女,回族,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在读。

一、学生在成长发育期间都具有审美需要

马斯诺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分为缺失性需要和存在性需要两个类型。虽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受到了质疑,但是它给了我们许多关于教育的启示,它提醒我们要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的“人”,其生理需要、情感需要和智力需要是相互关联的[1]。同样审美需求作为人的生存性需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当学生满足了最基本的缺失性需要,便开始进入自我实现需要的阶段,即存在性需要。自我实现是指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审美的需求也是在追求自我实现中的一部分。在美育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感受美、理解美,而最重要的是作为个体公民的体现美,不仅仅能美化环境,还能美化其心灵,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

在学生的成长阶段,或者可以说在所有人的成长阶段,审美的需求都是应该被满足的。学生们所欣赏的都是他们所需求的,但是在学生有需求的过程中就不免会出现很多不良的部分。例如,现在青少年浏览不良网站传播污秽视频,校园的暴力事件突出,并且都在向低龄化的程度发展。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不仅仅涉及社会,也是学校美育因素缺乏、教师美育素质不高而产生的。学生浏览不良网站说明学生已经对“性”有了内心的需求,这种需求停留在好奇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性教育的缺乏,导致向学生传播污秽视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果学校能够正视性教育问题,将“性”以能够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正确传递,告知学生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需要他们去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产生邪恶的念头,那么他们从内心深处就可以分辨出美丑,抑制自己丑陋的行为。

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自我教育凸显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到青春期之时,总共会经历两次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随着身体的生长,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们都不再认为自己是儿童或者青少年,而认为自己是成人,关注别人的评价已成为必然心理。随着自我概念的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在青少年早期开始逐步成熟。自我评价的能力增长以及对自我分析要求的提高,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2]。

美育本身所具有的非功利主义以及作为学生主动愿意接受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渗透到其他教育中,让不同的教育在学生身上得到有机地统一与整合,内化为学生协调的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心理结构循序完善。关于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过:“自我教育是学生在认识周围世界——大自然、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用某种理想标准或尺度来比较和衡量自己的见解和品行,并集中精神力量强制自己以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完善[3]。”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力是使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通过想象清晰地预见到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的结果,就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期待,更有信心地投入接下去的学习中。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想象中,在心理学的基础研究中可知,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大量素材和大量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而言,社会经验的缺乏以及记忆力发展的局限性,是制约想象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学习生涯中学校完全可以运用美育来解决这些问题。

审美教育的材料非常丰富,有贝多芬的交响曲、梵·高的经典画作;中国的古典戏剧、世界的现代歌剧;俄罗斯的芭蕾舞、中国少数民族的舞蹈。这些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想象的范本,审美的创造直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过程的自由性,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性。

审美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美育的过程是一种自由、自觉、主动接受的过程,受教育者感受不到强迫。在美育的过程中学生是轻松的状态,是心理无压力的过程,是在自己的爱好中去选择的过程。学生欣赏音乐与画作,被舞蹈和表演震撼,在看著作的过程中被曲折的情节吸引。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会联系自身,还会进行充分的自身的创造,这是想象力培养的过程。在所有的教育中只有美育是最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程,如何通过结合美育来发展其他的教育,联合提高创造力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四、学校美育的心理健康功能

现代学生无论处于哪个学段普遍具有饮酒、吸烟行为,同时还有运动量过少、营养过剩而造成的肥胖问题等。看似这些问题都只是行为方面,实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息息相关。

因此“美育”关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到了各界一致的祈盼。美育相比于“智育”和“德育”,是学生们主动愿意去接受学习的,并不需要强制性灌输。同样的,其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并不能即刻收到效果。

美育可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情感,回归到单纯本然的状态。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十分注重美育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但是由于现代教育的高压,学校逐步演变成了“智力集训营”,压抑了学生五育并举的发展模式,渐渐的学习变得无趣与压抑,学生的懈怠、教师倦怠问题与日俱增。同时由于种种教育差距的问题,原本单纯的教育环境也被迫变成了功利性场所,学生慢慢呈现出“多面人”的形象,孩子之间不再以单纯的笑脸相对,攀比之风盛行,造成有的学生心理不平衡,尤其是对来自乡村的学生来说,由于无法融入大集体中,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是值得考虑的。

美育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并不能除根,但却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根据脑科学的研究,审美教育通过美的对象,使主体在欣赏的过程中,在大脑中产生内吗啡肽,是一种大脑分泌出能促进心情愉快的体液,能在心理上产生轻松愉快的“正效应”。学校通过美育教学定期给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与作业、功课、成绩隔离,与压力、竞争和懈怠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用美好的事物帮助学生拥有自己的审美能力,不仅审画、审音乐,更要审视心灵,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美化自身的各个方面,提高道德和智慧水平。

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审视美,让学生放松自己的神经,卸下自己的防备心理,友好对待同学和老师。让美好的事物存在于内心,渐渐内化到行为,还原儿童的本真,不再游走于提前社会世俗化的边缘。对于农村的孩子,无论是进驻城市还是留守农村,都应该让美好的事物占据他们的内心,让精神的富足来弥补亲情的匮乏。

参考文献:

(美)安妮塔·伍尔福克.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伍新春,赖丹凤,季 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杨广让.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概述.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1):22—25.

猜你喜欢

心理学美育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