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光雨露30年 精准脱贫谱新篇

2016-10-24

宁夏画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全县攻坚精准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同心县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县上下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誓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三年集中攻坚,提前两年脱贫摘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这里生态脆弱,土地瘠薄,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苦瘠甲天下”,1972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薄弱,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艰苦,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住房难、看病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98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元,人均有粮88公斤,是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也是新十年扶贫开发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1个核心贫困县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沐浴着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阳光雨露,同心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三西”专项建设、“八七”扶贫攻坚、两轮西部大开发、闽宁对口协作、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和“一带一路”战略等一系列历史机遇,全县上下齐动员、干部群众同奋斗,共同追梦奔小康。

借助固海扬水扩灌、宁夏扶贫扬黄灌溉等工程的实施,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规划建设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举全县之力实施了生态大移民工程,累计将2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在西部开发水地40万亩,在东部开发旱作节水地150万亩,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宽带、通自来水,村卫生室全覆盖。通过劳务输出推动贫困人口转移就业,通过计划生育减少出生人口,通过培育产业拓宽增收空间,通过创新思维推动资源开发。着力培育发展新能源、煤炭及煤化工、羊绒、清真食品及回族用品、有机枸杞、圆枣、中药材、文冠果、特色养殖,商贸流通和新型服务业等富民强县“十大产业”,着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着力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成功走出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之路,有效破解了干旱少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难题,基本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走向开发式扶贫,从分散式帮扶到瞄准贫困群众连片开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政府单一行动到全社会共同参与,从采取项目措施开发到建立社会保障救助制度,从解决温饱到提升贫困人口尊严等一系列重大转变。全县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万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2年的71%下降到2015年的34%,2015年全县综合小康指数76%,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稳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30多年的努力,同心县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受各种因素制约,截至2015年年底,同心县仍有100个贫困村、65个脱贫销号村和5.9万名贫困群众,确保这部分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同心县将大力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宁夏精神,艰苦奋斗、务实苦干、发愤图强、奋起直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要求,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三年集中攻坚,提前两年脱贫摘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识别“回头看”

制定了全县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和多个专项规划,按照“三不愁”“四保障”的总体要求,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按照全县脱贫攻坚的主要目标任务、时间表、路线图和保障网分别制作了“作战图”,乡镇、部门、行政村各司其职、共同作战。组织近万名干部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回头看”,确定扶贫对象15707户59074人,建立了一手资料、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一个责任人的“五个一”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彻底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使精准脱贫靶心更加精准。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在发展玉米、马铃薯、西甜瓜、红葱、小杂粮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科技服务团队”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重点发展健康、有机、绿色、生态等与贫困农户增收关联度高的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种植,发展有机枸杞、油用牡丹、同心圆枣、中药材、文冠果和肉牛、肉羊养殖等特色农业,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开辟稳定渠道,确保13521户46913人通过发展生产实现脱贫。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全面完成“十二五”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科学编制并实施“十三五”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安置规划,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兼顾其他贫困户,以整合、扩容、建设大村庄为重要途径,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自然村(社)实施移民搬迁,完善产业配套、强化社会治理,确保2490户9583人通过移民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把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和保护,对生态移民迁出区400万亩土地进行自然修复和工程修复,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将贫困村有劳动能力的160户678人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现稳定脱贫。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着力发挥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作用,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争取实施“3+9+3”(3年学前教育,9年义务教育,3年高中教育)免费教育。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和“希望工程”。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贫困家庭子女和未就业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技能,确保1370户5808人通过发展教育实现脱贫。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推进贫困地区农村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逐步把低保线提高到扶贫线标准,积极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提高了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实现了大病医疗救助和对低保困难群众医疗费用“兜底”。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献爱心、送温暖”,实行区、市、县直单位和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贫困户机制,解决贫困群体实际困难,把丧失劳动能力的1573户5953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在低保、救济、救助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确保他们有衣穿、有饭吃,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猜你喜欢

全县攻坚精准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攻坚脱贫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