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靠村”到明星村的蝶变
——略记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的转型发展暨模范村支书王再德
2016-10-24夏镇龙发自长沙市长沙县
文/图_本刊记者 夏镇龙(发自长沙市长沙县)
从“三靠村”到明星村的蝶变
——略记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的转型发展暨模范村支书王再德
文/图_本刊记者 夏镇龙(发自长沙市长沙县)
黄龙新村
走进湖南长沙县黄龙新村村委楼,令人耳目一新,整洁的楼房绿荫簇拥,鸟语花香之间,咫尺之遥有幼儿园孩子的笑声,也有在宽敞的林荫道上散步的老人。黄龙新村位于省会长沙市东郊约20公里处,东临黄花国际机场,西接黄花工业园区,南抵机场高速公路,北面长永高速公路、319国道穿村而过。从地理位置来看,黄龙新村可谓得天独厚,这无疑是黄龙新村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更重要的因素在于人,黄龙新村村支两委班子起到了中流砥柱的领头作用。20世纪80年代,黄花镇黄龙新村在村党总支部老书记王再德(黄龙新村党总支部下辖村工商事业党支部、农业党支部、老年党支部。2014年换届后王再德任黄龙新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等村干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村级企业,开展新农村建设,使得黄龙新村的发展变化在全国都有目共睹。“黄龙新村能有今天的巨变,党员干部尤其是作为村支书的一把手,其模范带头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该村村民对本刊记者说。
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在农业大省湖南,能达到黄龙新村的经济水准和生活水平的村庄,绝对屈指可数。资料显示,全村总面积约8.7平方公里。黄龙新村有21个村民小组,1047户,3650人;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党员149名。目前,黄龙新村全村98%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楼房,高档家用电器大量进入普通人家,三分之二以上农户拥有私家车,宽带网有线电视到家入户。黄龙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和全国文明村。从部分国家领导人到全国各地乡镇,乃至一些外国嘉宾,来黄龙新村指导、参观、学习的人数以万计。
如果不熟悉黄龙新村的发展历史,很少有人会想到,如今如此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秀美的黄龙新村,在20世纪80年代,竟然也是像当时的许多村子一样是“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回忆当年的黄龙新村,在该村任村支书长达38年的王再德对本刊记者说,1976年秋,他被选为黄龙新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里的条件堪称艰苦,村民们一年忙到头,但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当年,王再德向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提出要求:“我当村支书,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十年!”面对公社党委书记诧异的目光,他解释说,要实现全村脱贫致富,没有十年时间不可能有效果,半途而废的事他不干。
王再德担任村支书以来,将全部心思倾注在黄龙新村致富发展思路的谋划和落实上,“我就是为全体村民服务而来的日日夜夜都想着怎样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王再德说,他和其他村干部始终把“发展”作为实现民富村兴目标的金钥匙,通过不断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
只有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以王再德为首的村支两委清醒地认识到:要使黄龙新村脱贫致富,改变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光靠种田不行,必须大力发展村级企业,才能带动全村经济的大发展。说起过去为了办村级企业“跑资金”的辛苦,王再德仍然历历在目。他和其他村干部上省城、访亲友、入部门、找项目、争贷款,相继办起了镀锌厂、电力线路金具厂、机械厂、邮电器材厂、空心砖厂、搓合式稳压器厂等企业。
为了提高村办企业的效益,王再德和其他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酝酿了一个奖罚措施:采取集体经营、分厂核算、自负盈亏的办法进行管理,实行“三定一奖罚”制度,即定人、定任务、定报酬,超产奖励,未达目标罚款。稳打稳扎经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这一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的干劲足了,都把村办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在干,村办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效益越来越好。”
王再德认为,光有村办企业,还不足以让全村村民致富,还得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推进农民创业。为了带动村民创业,在大力发展集体企业的同时,村支两委采取土地承包租赁费用减免、邀请专家免费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多项措施,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年对个体大户、创业明星进行奖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在村支两委的引导和示范带动下,黄龙新村的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村民致富的又一重要渠道。“你到村里去走走看看,处处可见小康人家,还有不少富裕家庭呢!”王再德介绍说,截止2015年年底,全村有个体户200余家,有170多户搞运输,有300多家各类门店、私营企业18家、种养大户28户,其他专业户40多家,还有几家在外搞建设承包,成了“亿元户”和“千万元户”。
举起党员干部廉洁的“旗帜”
黄龙新村能有今天的巨变,村干部和村里其他党员起到了核心带头和示范作用,“说党员是面旗帜,这话一点没错,党员做得怎么样,是不是真心为村民服务,大家心里明镜似的。”黄龙新村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曹治林说,村里最有影响的“旗帜”非王再德莫属。“王爹(村干部和村民对王再德的习惯性亲切称呼)这面‘旗帜’聚拢了全体村民的人心。”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党支部、党员干部“旗帜”的“主色调”。黄龙新村党总支部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村级中心工作,定期开展例会研究部署工作安排,成立了由村书记任组长,班子干部及纪检委员任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指挥领导,村党总支部对两委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纠风工作等方面做了相应的规定,主要是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省、市、县镇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党员十带头、十模范”“四会两课一活动”“目标管理考核”“分季民主评议”“群众评议党员”“年终鉴定总评”和规范村干部勤政廉政的“四定三评”等制度,形成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村党总支部还将党风廉政建设内容与村“两委”干部的年终评议相结合,并以此作为评先、评优、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党风廉政工作落到实处。
在带领村民致富方面,村干部的“旗帜性”指导作用也很明显。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帮助村民致富和示范带头作用,村支两委对每名党员都明确了经济工作任务,并纳入目标考评。比如对农业支部党员,明确把科学种田、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考核指标;对工商事业支部党员,明确把广开生产门路,增收节支作为考核指标,并与所在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直接挂钩;对老年支部党员,则把党员所在单位、家庭、亲属按时完成国家税费与党员考核直接挂钩。
村干部虽然只是个连“品级”都谈不上的“小小芝麻官”,但面对金钱和权力的诱惑,难保不为所动,在全国不少地方就冒出了一批批“村官”腐败事件。“防患于未然,杜绝任何腐败现象在我们村里发生,除了制度上防腐,我们还始终强调对村干部的素质教育。”为此,黄龙新村党总支部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采取集中教育、自主学习、廉政谈话等形式,增强村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在针对村组党员干部过年过节和婚丧嫁娶、升学习俗等不廉洁行为易发的特殊“关口”。“对他们进行廉政谈话,提前打招呼,事前教育防范,促使大家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王再德说。
做到党员干部个人奉公守廉是“旗帜”的重要表率作用。王再德和其他党员干部虽然带领村里走向了富裕,但黄龙新村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却能处处廉洁行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该村一批人率先富裕了起来,家境殷实的村民“批量化”出现,做生意的、包工程的、办企业的,致富的途径多种多样。如果村干部合理合法凭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发家致富,谁也无话可说。然而,王再德和现任村党总支部书记曹治林的家境在全村却充其量只能算中等水平。
“我和家人都没有股票证券之类的资产,也从不参与或插手村里的工程承包事项,也没有经营副业。他曹(治林)书记也是一样。”王再德说,他的家庭条件在村里甚至连中等水平都算不上。他当村党总支部书记近40年,没报销过出差补助费,坚持在村办养老院的食堂里吃饭(村办养老院的食堂也用作村干部办公期间的公共食堂)。王再德还说,他从不去高档酒店、娱乐场所消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两个“不摆酒”的小故事,足以说明王再德和曹治林对廉洁的高度重视。王再德七十岁生日时,不少村民感怀他对村务和村民一辈子的呕心沥血,想趁机请他摆酒祝福一下。但到了生日那天,王再德叫上全家人到长沙的岳麓山、洋湖湿地公园、橘子洲游览了一天,还作诗自勉,那天村民们连他的人影都没见到。2014年,曹治林的母亲九十寿诞,不少村民要求他摆酒席祝贺一下,甚至有人提前去他家里打听酒席设在哪个宾馆。但母亲生日那天,曹治林没有摆一桌酒席,“家里人悄无声息就把母亲的生日过了。”
为村里的可持续发展“闲不住”
王再德对黄龙新村的发展后劲充满了信心,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为村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再德对记者说,在村务治理和发展村里的经济方面,他在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提出了多个“率先”的创新模式:率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长沙县率先提出土地承包“包村到户”、率先合村;率先开展“少生快富奔小康”活动,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彭佩云来黄龙新村视察时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并让他在全国计生工作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率先减免农业税、减免农民上缴款、减免合作医疗费;率先抓农村环境治理,建“六好”家园;率先建村级农村养老院……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再德还为村里培养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他任村党总部书记时,在村里创办了全国首个村级“电视台”,每周定期播出党课、科技知识、创业故事、法律讲座、时政新闻等节目,使方圆百里几万户村民随时可以免费收看各种视频节目,及时了解各类有益资讯。村里还鼓励村民上网、学知识、搜信息,对村民新购置电脑、价值在4000元以上、并上网半年的,村里每户奖励1000元,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坚持每年举办各种种植班、饲养班、农机班、经营管理班和家电班等。每年组织党员、村民出省、出国参观学习,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2008年以来,累计培训村民达1200多人次,组织党员村民外出培训达400人次。
王再德还说,这些年来他为黄龙新村打下了多个方面的基础——经济基础:他于2014年换届“退二线”时,村里不仅没有一分钱的负债,反而为村里留下了2000多万元的现金和1000多万元的应收款。产业基础:村里如今有七家集体企业,有葡萄产业、休闲观光产业、蔬菜产业,粮食产业也有了一定规模;品牌基础:黄龙新村本身就是享誉全国的一张名片,村里的中小学是“全国500强”之一的绿色学校,村办幼儿园同样在附近村镇很有名气;体制机制基础:黄龙新村设党总支部下辖三个支部的模式,有利于对党员的管理,能最大限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和凝聚作用,对党员的目标管理考核等机制也很成熟;精神基础:自力更生、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已经深深扎根在村民心中……
王再德今年已71岁,他为黄龙新村的发展与治理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基层干部。王再德为黄龙新村的发展和治理可谓鞠躬尽瘁,以至于多年操劳下来他的身体状况堪忧。采访中,他向本刊记者历数了自身的一些疾病:胃溃疡、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素、糖尿病、心率过缓性冠心病、痛风……他每天都要吃五六种药物以维持身体。如此身体身体状况,实在难以让人放心,其家人也劝他以身体为重,在家里颐养天年算了,然而,2014年换届“退二线”后,王再德并没有闲下来,他依然在尽力为村里发挥着光与热。
曹治林说,一是王再德在村干部的岗位上工作了大半辈子,对村民有着深厚的感情,那种将全体村民发自内心视为亲朋的情谊,并不是突然之间就能割舍得下的;二是他对村务、党务工作驾轻就熟,村里每一项发展治理的措施和事项无不凝聚着他的心血,有的事情有他做做工作,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大家都希望王再德能为村务工作发挥余热。
高龄多病且“退二线”后的王再德还在为村里做哪些事呢?面对本刊记者的询问,王再德说,他给自己立了几条规矩:“不要权,不干预,不摆老资格,不谋求私利。”在此前提下,他一如既往地为黄龙新村做到“用牌子,即在一些事务上利用他的人缘关系为村里出力;‘做样子’,即持之以恒做好优秀党员该做的事,为其他村民树立样板;出场子,即为来黄龙新村指导、参观、学习的团队和个人做好汇报、解说”。王再德说,他要让黄龙新村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大家见证黄龙新村村民们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王再德(左)与曹治林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