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编舟记》看当代日本电影题材定位

2016-10-22邹维

电影文学 2016年16期
关键词:市场题材定位

邹维

[摘要]电影题材定位是电影创作的方向和依据,一方面决定了受众群体的覆盖面,同时也决定其在院线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票房成绩。在商业文化主导电影市场的今天,电影题材的娱乐化定位往往是首选。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编舟记》在票房成绩与观众口碑上的双丰收,显示出该片精准的题材与市场的定位,以及当代日本电影在题材定位上的探索和转变。本文以《编舟记》为出发点,深入研究当代日本电影题材定位的逆向思维。

[关键词]日本电影;《编舟记》;题材;定位;市场

日本电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电影,虽同样分为动画电影和真人电影,却呈现出动画电影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因此,日本的真人电影在从属于动画电影的市场形势中,其发展之路也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纵观日本电影,在题材选择上更为宽泛,并没有拘泥于商业文化或者娱乐文化的市场效应,而去选择一些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题材内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日本电影在题材选择与影像风格上逐渐引导着大众的审美趣味的走向,日本电影培养起观众对于美的欣赏水平,也通过一些特殊类型片引起观众对文化与艺术内容的关注。

2013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编舟记》无疑是年度大赢家,这样一个内容“偏门”的电影横扫各大电影节,尤其在有着“日本奥斯卡”美誉的第37届日本电影学院奖颁奖礼上,其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等12项大奖。同时,该片在电影院线的表现和观众口碑上也十分出色。然而,这样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却基本没有当前市场看重的娱乐属性,另类的题材选择让整部电影的内容几乎“毫无亮点”。但是,正是这样一部内容和剧情平淡无奇,没什么戏剧冲突和情绪起伏的“艺术电影”,却让全世界观众都收获了满满的内心感动。在《编舟记》的成功经验背后,其表现出的日本电影在当代相对复杂的世界电影环境之中,在题材定位和内容主题上的独到之处,这种与主流文化和思想“反其道而行之”的创作意识尤为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基于社会现实的题材定位

由导演石井裕也执导的剧情片《编舟记》于2013年4月13日公映,根据三浦紫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松田龙平、宫崎葵、小田切让、黑木华等人联合主演。相对于影片晦涩、沉闷、枯燥的故事内容,影片的明星阵容似乎是该片的“唯一亮点”。影片讲述了在一家出版社的辞典编辑部里,几名编辑在对辞典《大渡海》编辑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生活化的故事内容让整部电影的节奏极其缓慢,甚至没有过多的戏剧冲突和情绪起伏,完全有别于当前电影市场中的其他电影。正是这样的一部平淡无奇的剧情片,甚至可以看作一部文艺片,却席卷了2014年的日本各大颁奖礼,甚至在世界影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编舟记》看似平常的故事内容,却是对日本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充满着影片所传达的“匠人精神”和“职人精神”。小说原作《编舟记》是日本当红的新生代小说家三浦紫苑的作品,这部作品在2012年推向市场后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成为日本文学作品年度畅销第一名,也同时获得日本书店大奖第一名的赞誉。在三浦紫苑的小说作品中,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马缔光也这一人物形象的描摹上,于是小说的开场对于主人公马缔光也有着这样的描述:“即便说荒木公平的人生——如果用人生一词略显夸张,那么且用职业生涯好了——全都奉献给了辞典,也绝不为过。”三浦紫苑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沉闷的故事中,描绘了马缔光也这样一个几乎与社会“脱节”的男性形象,他不善交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词汇有着天生的敏感度和兴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我封闭的宅男,却对于工作无比地严谨和认真,用自己对于词典编纂的热情,忍耐并享受着工作中的寂寞,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大渡海》辞典的编辑工作。15年的时间对于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说,只做一件事是完全没有办法想象的,甚至15天的时间都重复做着一件事情也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三浦紫苑正是将马缔光也这样的学术宅男形象,放置在现代社会的叙事环境中,在如此现代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马缔光也从事的工作与社会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和矛盾,这也是推动小说叙事进程的主要内部张力。

在对三浦紫苑的小说进行电影改编的过程中,导演石井裕也虽然保留了对于男主人公马缔光也的形象塑造,但是将叙事的重点放在了马缔光也和编辑部的其他成员对《大渡海》辞典的编纂过程上,这也是影像化之后的《编舟记》与小说文本最为显著的区别。如果读者在小说文本中看到了一个与社会脱节、自闭无厘头的宅男马缔光也,那么在电影《编舟记》中,观众感受到的是编纂《大渡海》辞典工作的神圣感,卷帙浩繁的大辞典消耗掉了众人的15年人生光阴,让人肃然起敬。这也是导演石井裕也最重要的改编之处,让观众意识到在纸质媒体日渐式微的今天,马缔光也等人所做的辞典编撰工作是多么的珍贵和神圣,要比塑造一个特立独行的宅男形象更加有意义。

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加速信息化,电子书、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等几乎颠覆了整个传统纸质媒体,人们可以用薄薄的等同于一本书厚度的电子阅读器装下上千本图书,而不再需要让纸质图书占据我们的生活空间。现代人的生活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信息化的生活将人们的生活也碎片化,手机、电脑等信息来源不断切割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再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导演石井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将题材选定在辞典《大渡海》的编撰故事上。导演石井裕也想借助这样一个看似与时代脱节的、不那么符合潮流气息的故事,号召人们关注这些不曾涉猎的工作,了解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费时费力的文字工作——在一部辞典诞生的背后竟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也赞颂了马缔光也等人如此严谨工作、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职人精神,这些都不应被这个忙碌的社会和速食时代渐渐遗忘和抛弃。因此,《编舟记》的题材定位是对于社会现实的观照,对时代精神的呼唤。

二、受众群体审美趣味的培养

日本电影向来以宽泛的题材选择成为各国导演和观众争相关注的焦点,人们在日本电影中看到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执著以及对于日本美学思想的深入探索。从1949年后的十年间,在日本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中,以成濑巳喜男为代表的艺术片导演就深入挖掘日本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从日本社会现实问题入手,着力探索日本文艺电影的发展脉络与走向。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衰退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电影再次全面复苏并崛起,新一代导演对新的电影类型的主动尝试以及对于电影语言的积极探索,让日本电影在题材类型与影像风格上都焕发出全新的风采。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新一代电影人积极探索,虽然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之下,日本商业片的拍摄数量明显增加,但是日本电影人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电影艺术理想,积极地投身于艺术片的拍摄,并对电影的题材定位不断探索,让日本电影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由近年来上映的日本电影来看,倾向性不同的日本电影的题材定位让这些电影在表现形式上多样化,但是这些电影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创作者的日本文化理想。有别于其他国家电影在好莱坞的影响下,逐渐变化的创作风格与主题内涵的变迁,日本电影似乎始终表现出日本导演创作意识中坚忍不拔的一面,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让他们本能地宣扬、表现着民族文化,尤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他们仍然不断反思现代人自身的改变以及他们尝试改变的这个社会。日本导演创作中的这种民族意识,让他们有着高度的艺术自觉,他们有意愿并切实努力着让观众欣赏、感受民族的文化之美,他们凭借自己的作品对当下的观众群体不断尝试着进行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培养。

电影《编舟记》就是这样的一部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自觉的作品,也正是这种创作思想深层次的东西,让该部作品的题材定位于相对冷门的故事内容上。对于影片中故事的核心——《大渡海》辞典编撰工作,除了从始至终都抱有热情的学者松本朋佑、荒木公平和马缔光也,随着辞典编撰工作的逐步深入和持续,曾经对枯燥的工作内容不断抱怨的西冈正志、年轻时尚的女编辑岸边绿,都在思想上逐渐发生着变化,对于他们曾经觉得无聊的工作和古怪的同事,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这份工作的神圣以及这些一丝不苟工作着的学者型编辑的伟大。导演石井裕也将人们不曾见过的辞典编撰工作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辞典选题策划到资料搜集整理,到内容的反复校对,到封面设计、纸张选择,再到最终审核,等等。这些看似机械、容易的工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去细心地一一完成,同时这些工作目标需要在漫长的时间累积中才能实现,而以马缔光也为代表的辞典编辑身上体现的匠人精神,也正是导演石井裕也希望观众看到的,并呼吁当下的职场人士回忆起当初入职时的理想与抱负,学习马缔光也等人的这种在当今社会几乎快消失的钻研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之中。

导演石井裕也时时刻刻地提醒着观众马缔光也所从事工作的不凡之处。从工作环境来看,他们的办公室在出版社大厦的旁边——出版社的旧址小楼,古朴的外表明确地表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似乎直白地告诉着观众:他们的工作是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上司认为他们的部门是一个高消耗、低收入的部门,对出版社来说是个累赘,他们的工作内容也在被时时刻刻以市场的盈利价值来衡量;对于社会来说,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日渐式微,传统出版业在与网络电子媒体不断抗衡,人们快速的生活和越发追求便利的速食心理让他们接受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逐渐抛弃了纸质图书带来的真实触感。同时,对于自己不曾涉猎的工作领域,人们总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思想,对于一部辞典的编撰工作,就连职场新人马缔光也亦从未想象过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

与此同时,石井裕也导演也在引导观众欣赏着马缔光也等人对于工作的专注之美以及这份工作的神圣之美,细致的、一丝不苟的编撰工作饱含了马缔光也等人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文字是神圣的,这份工作也是神圣的,石井裕也通过温柔的画面告诉观众——马缔光也等人的工作是值得被尊敬的。石井裕也在片中表现的这种匠人精神与专注之美也是日本文化中的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而言,唯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实现钻研。文字同样是一种艺术,马缔光也对于文字的严谨与执著,又何尝不是一种对艺术与文化的执著,这其中也必然散发着无穷的美感。借助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导演石井裕也让观众看到了这种美,并引导人们去仔细欣赏。

三、结语

石井裕也执导的《编舟记》并非一个对旧时代的回顾,而是一次对新时代的美好展望。导演石井裕也将自己对于文化、艺术的种种理想蕴含在影片中,透过马缔光也一次次对搜集的词汇做出不同的标记,他向观众展示了辞典编辑工作的神圣的使命感。以及这种认真工作、仔细钻研的匠人精神和专注之美。《编舟记》体现出当代日本电影题材选择的现实性和理想性,一方面创作者对社会现实做出的考察反映在影片当中,另一方面又通过题材的选择和定位展现出对社会问题思考后的未来理想。也正因如此,日本电影在新世纪快速向着多元化发展,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

[基金项目] 本文系西安市2015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我院日语专业与日本高校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日本城西国际大学‘2+2交流项目为例”(项目编号:15WL07)。

[参考文献]

[1] 曹恺.蝴蝶效应——亚洲实验影像联动(2009—2015年)[J].画刊,2016(02).

[2] 靳丽芳.2009年日本电影产业的光和影[J].电影艺术,2010(05).

[3] 薛晓洁.解读日本电影中的灰色青春——关于《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坏孩子的天空》及《四十六亿年之恋》[J].文学界(理论版),2010(10).

[4] 王姗姗.浅析日本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内涵[J].电影文学,2016(03).

猜你喜欢

市场题材定位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