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片子”中尘封的惊天动地
2016-10-22宗绪盛
宗绪盛
1945年8月至12月,是抗战胜利最初的四个月。这四个月中,有百年以来中国第一次战胜侵略者的盛大的庆祝日,也是20世纪一场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夜。仅在8月份,抗战胜利的到来与内战的爆发的端倪就已初现。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10日,日本政府向美英苏中发出乞降照会,同日,朱德总司令向解放区所有部队发布进军令;11日,蒋介石命令八路军“就地驻防待命”;13日,朱德致电蒋介石拒绝其11日命令;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日,蒋介石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共讨国是”;16日,阎锡山派其十九军部队侵占上党解放区;20日,晋察冀八路军向张家口敌人发动进攻,23日解放张家口……
这四个月,山西省长治(上党)地区平顺县德珩村共收到来自县区各类文书89份,其中县府20份,区署69份。与前八个月不同的是,这时所收“纸片子”多与《大事编年》所载大事相关,特别是积极参战,全力支援上党战役;发展互助生产,搞好秋收秋耕冬季生产;积极参与劳模大会筹备;深入开展冬学运动等,都从不同的侧面为《大事编年》提供了难得的素材,而退还未用棺材板、全力动员逃兵归队、抓捕敌特俘虏则是鲜为人知了。这几个月也成为德珩村最为紧张忙碌的一个时期。
上党战役中几件支前工作
从8月16日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成立,到8月17日县政府发出全县妇女赶制军鞋13896双的紧急命令;从9月上旬2000余民兵参加长治破城战斗,到10月调集全县民兵万余人参加上党战役,德珩村共收到县区指挥部给本村下达的“关于二次调集民兵及担架的命令”“关于派征军鞋的紧急命令”“关于解决参战生产中两个问题的命令”“关于义运公粮拨派民伕的紧急命令”“关于即将军鞋交区的命令”“关于召开武装干部商讨参战中重要工作会议的通知”以及“退还未用棺板”“抓捕敌特俘虏恢复站岗放哨”等文书22份。
区长写给德珩村村长“急运布匹”的亲笔信
11月13日,即上党战役激战之时,代区长张旺喜给德珩村村长写了一封亲笔信。信用毛笔书写在一块巴掌大的“麻头纸”上,同样钤有“平顺县县政府第四区区署的官印和张旺喜”的名章。信件向德珩村村长下达了“急运布匹”的任务。“德珩村长:兹有柳树园被服所赶制军服需布很紧,前几天因河大,将布存在阳高,现在急需运去,兹定你村给代雇民伕二十名,于十五号到阳高取布二十捆送往柳树园被服所,每里每斤发价一分二整,交布领价。给养自备,希照办为荷。此致敬礼!张旺喜 十一月十三日。”
这是参战之时区长向德珩村单独下达的一项临时急运20捆布匹送往柳树园被服所的支前任务,并且这种形式的支前是有偿的。在全县民兵全部参加上党战役的情况下,被服所赶制军服急需的布料也只能由德珩村“代雇二十名民伕”运往,这种雇用是要付钱的,20捆布运到指定地点,“每里每斤发价一分二整,交布领价”,但“给养自备”、吃喝自理。在根据地,支前并非都是无偿的,在德珩村所的“纸片子”中,一些支前事项很多都是付费的。如用工有“代雇”,油盐也有“代购”,这些政府和军队也是要付钱的。
代购油运送途中防止“捣鬼”的提醒——《关于代购油停运的通知》
1945年10月9日,代区长张旺喜签发给德珩村长《关于代购油停运的通知》。《通知》首先告知:“德珩村长:前令你村给黎、潞、平指挥部代购油暂定停送,如已送去者将数目很快报区,已买起未送者暂保存合作社,未买起者暂停买。”随后告知:南耽车、北耽车、烟驼、赤壁、东洪、奥治各村,“前给平顺县指挥部代购油如还没送者,赶快派人送交壶关辛村(距县40里),送油时由各村合作社将油桶封好,已(以)防止路上捣鬼”。由此可见当时油的代购、保存、运送以及路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有关情景。
“无私奉献”与“善用民力”的支前——《关于解决参战与生产中的两个问题的命令》
实行无私奉献与有偿用工相结合,是保证根据地支前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上党战役期间县总指挥孙竹庭、政委康洛在1945年10月7日《关于解决参战与生产中的两个问题的命令》中所说:为了根据地人民的最后解放,参战本来是应尽的义务。民兵运输、担架队到前方,他们家里一切生产工作后方必须予以帮助,应当有适当的“变工”办法,使参战者安心参战。上党战役,这次时间较长,出动人数较多,要适当使用民力,不使浪费,除转运弹药武器、部队服装等军需物资外,其他特殊情况,非经县区批准概不准乱用一个牲口、一个人力。这些都是根据地取得战争和生产胜利的重要条件。在后面德珩村“纸片子”所记载的根据地的思想教育中还将看到这一重要思想的阐述。
“参战棺板”的后期处理——《关于处理棺板问题的通知》
1945年11月17日,区长许俊科签发了《关于处理棺板问题的通知》。这是一份十分罕见的记载上党战役支前时“参战棺板”后期处理的红色文献,见证了以往史书记载、戏剧表演中很少提到、涉及的支前中事先备下“棺材板”的故事(当年发给烟驼村的通知也与德珩村所收到的通知放在了一起)。
通知文字不长,具体如下:“德珩村长:在长治战役中,各村准备的棺板,现在战役已结束,棺板特作如下处理:原系买群众的可将板仍还给群众;如经过加工的由板主交出工资;如群众不愿要板时,可将板卖了,除付工资外将价交付原主;原系公树拉成板的,村公树仍归村暂存,县公树有板的,所在村暂行保存,停后(听候)指示处理,希即照办为要。”
短短的一段文字,透露上党战役——这场由刘伯承、邓小平等指挥的、抗战胜利后中共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所进行的第一场大的军事较量所做的充分准备和取得的辉煌胜利。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战前军队及根据地都做了最周全的准备。平顺县作为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的一个分站,备好“棺板”,装殓牺牲的战士,成为德珩各村支前工作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区长许俊科的通知中可以感受到,参与筹办棺板的村庄和各村准备的棺板数量都是很不少的。棺板的来源,既有群众的,也有村公树、县公树的;既有私树的,也有公家的;既有买来的,也有属村、县公树不花钱的。
上党战役,自1945年8月27日开始,到10月12日结束,历时47天,共歼灭阎锡山主力13个师计3.5万人,俘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以下3.1万人,收复襄垣、屯留、潞城、长子、壶关等五城。八路军仅付出伤亡4000人的代价,因而各村所准备的大量棺板并没有像事先预想的那样全部用上,于是就出现了只能进行后期处理,或归还,或卖掉,或暂存的情景。一纸《通知》,寥寥数语,从几块棺板的善后处理上,记录下了这次战役胜利和支前中一个未入“经传”的故事。
抓捕敌特汉奸和
逃跑的俘虏
上党战役后,德珩村收到三份县区指挥部、政府及公安局发来的有关查获逃跑俘虏和通缉敌特汉奸的命令及通报,由此可见战役期间支前工作的另一侧面。
立即恢复各村岗哨缉拿敌特
1945年10月24日,由县指挥部总指挥孙竹庭和政委康洛联合发来的平顺县指挥部命令,要求缉拿敌特逃跑俘虏恢复各村岗哨。从下一份县公安局发出的《联合通报》可知,当天发生了俘虏逃跑的事情。因此,命令首先指出,此次“作战有很多俘虏,但有些因不了解八路军优待俘虏的宽大政策逃跑了;同时,为企图夺取抗战果实,反动势力已派有大批特务到根据地来进行破坏”。为此,命令要求:“为了不让俘虏逃跑和特务活动,从令到之日起,各村恢复岗哨,白天妇女儿童,黑夜自卫队,严格盘查行人。区指挥部必须严格检查各村恢复岗哨情景,不要马虎。”
奥治村查获俘虏受到通令嘉奖
按照县里的要求,各村恢复了岗哨,严查敌特和逃跑俘虏,并很快收到了效果。1945年12月7日,由县公安局代局长王金、武委会副主任张标发出《联合通报》,通报表扬了德珩村所在四区的奥治村自卫队查获逃跑俘虏的事情。
《联合通报》内容如下:“自从我区成立俘虏收容所后,各地都在恢复过去的岗哨工作,上月二十四日从太北逃跑了四个俘虏,到我县四区之奥治村,当夜被该村自卫队站岗查获,立即送县府并已转往分区。除通令加(嘉)奖以兹(资)表扬外,并希各村民兵自卫队认真效法学习奥治村自卫队的负责精神,使汉奸分子与俘虏一个也漏网不了,维护根据地治安工作。特此通报。”奥治村自卫队认真负责地落实县指挥部上月24日命令,并查获了当日逃跑的四名俘虏,受到县里“通令加(嘉)奖”,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对于潜逃在外又未擒获的敌特汉奸,县区依旧提出警示。
缉拿汉奸不力将受军事处分
1945年12月15日,区长许俊科发给各村长一份指示。指示只有八十余字,却透露着严厉的口气:“村长:前着通缉汉奸赵锡田、黄正成,迄今尚未捉获。你村所属自然村戒严盘查情况迅速汇报,如无捉拿并继续擒获,如从你村所管自然村逃跑出去,受到军事严重处分。很快把你村戒严情况告知为要。”
这里所说的汉奸赵锡田和黄正成何许人也,详查未果。只是这里的赵锡田与1946年9月被华中野战军于定陶战役中俘获的国民党整编第三师中将师长赵锡田同名同姓。而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纸指示所透露的那种擒获汉奸的急迫以及因失责将要受到的严厉处分,同样是一种支前。
动员逃跑战士归队的
前前后后
8月13日,平顺县依据地委关于扩大军队的指示,经过10天动员全县1323名青年光荣入伍。但《大事编年》所没有记载的是,在上党战役结束不久,“各村逃往(跑)战士甚多”,一时间动员逃跑战士归队,就成为德珩村“目前最主要的一件工作”而展开。在1945年11月7日至12月14日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德珩村所收到的区署下达的命令、指示就有六份之多,而这还仅是当年“现存”的几份,可见这件工作的严重性。但在处理逃跑战士归队这一事件过程中,从几份命令、指示中,可以清楚看到前后所发生的“细微而重大”的变化:那种从最初所实行的强制“抓逃兵”、三天完成归队任务,到最终“不抓不赶、停止动员”,允许“安心在家、设法解决”的变化过程。这种动员逃兵归队方式的转变,加之土地改革运动给农民带来的彻底翻身,为最终保证解放军的兵源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迅速动员逃跑战士归队
1945年11月7日,由正副区长许俊科、张旺喜联合签发了《关于动员逃跑战士归队的命令》,有关该事项的文字只有50余字:“查各村逃往(跑)战士甚多,前通知动员归队,迄今没有归队。希接令马上动员归队,如有顽抗不归情形,速送区署负责转送归队为要。”由此可知,动员逃兵归队前不久已经发出过通知,只是执行不力,效果不佳,为此再次发出命令,要求“马上动员归队”。而对于“顽抗不归者”将“速送区署负责转送”。在这里,虽说是“动员”,但对“顽抗不归者”则实行强制送往区署“转送归队”。这的确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命令。
在同一纸命令上,正副区长许俊科、张旺喜向各村长提出“另外做以下工作几种”的要求:“1.将你村明年准备种‘金皇后玉茭户数、亩数、种籽数详细统计报来,以便调剂种籽。2.为了迎接全(县)劳模大会,如愿赠送大会锦旗者(用红旗修改就行),于本月12日送来区署,以便送县,以期对各种英雄能手有更大的鼓舞,给明年大生产运动打下基础。3.各种展览品动员送来,以便十三号送县。特此通知为要。”对次年春耕和本月即将召开的劳模大会事项做了布置。
限三天完成逃回战士归队任务
命令下发之后,逃回的战士并没有回去,“村干部亦不管”,在接到县里有关命令后,区长许俊科于1945年11月11日再次向德珩村长发出了《关于动员逃回战士归队的命令》。具体如下:
德珩村长:奉县府令开:据悉各村逃回战士数目很大,并携带武器逃回村里,卖枪卖弹,村干部亦不管,这实在惊人,对部队工作不利,对今后的扩军工作亦有极大影响。因此动员归队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一件工作,这是为了战争胜利、支援前线具体工作之一,仰接令速进行这一工作。同时分区派专人在县里坐催,你们可认真的检查下,你村究竟逃回几个,是否带有武器,你们负责设法动员,但无论如何得将如数送区,时间限三天,要坚决完成此项任务。各村如有收买逃兵武器,经政府查明定受处分。
这次的命令,远比上次的文字要多,要求也更加严厉。对逃兵不归、“干部亦不管”的现象提出了批评,严肃指出这种情况无论对部队工作还是扩军工作都是不利和有极大影响的。为了战争胜利,为了支援前线,各村要把动员逃回战士归队作为“目前最主要的一件工作”迅速进行。“同时分区派专人在县里坐催”,无论如何要“如数送区,时间限三天,要坚决完成此项任务”。如有收买逃兵武器的还将受到政府的处分。虽然命令如此严厉,区署还召开会议并推迟了归队的时间,但这项最主要的工作依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
再次下令督促,如不归队强制执行
不久,德珩村村长和政治主任(支部书记)及有关村收到了1945年11月18日由区长许俊科、政委(区委书记)申招喜发来的指示。这份由区党政主要领导联合发来的指示对归队工作再次进行了督促,并提出“如劝不归队,着用强制办法民兵送,一定按期完成”的要求。《指示》主要内容如下:
德珩村长、政治主任:你村的动员归队工作已进行四天,没有来过信。在区开(会)规定完成归队任务,时间已到。希见信要抓紧按时一定完成这一工作。其次在动员的方式上,如劝不归队,着用强制办法民兵送,一定按期完成为要。
这时逃跑战士归队的动员工作,已开始由“劝说”的温和办法向由“民兵送”的“强制”方式转变。然而即使这样“用强制办法民兵送”,逃回战士还是没有完全按期归队。显然,这种程度的强制办法依然不能解决问题。
不准抓、不准赶,停止动员
在此之后仅仅四天,德珩村村长又收到了区长许俊科于1945年11月22日发来的《关于停止送逃兵的指示》。《指示》传达了县政府关于“停止送逃兵”“等候政府设法统一处理”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字不多,但意义重大,内容如下:
德珩村长:奉县府指示,近来各村动员逃兵不断送县,这样做既不统一,又不一致,因此重新规定,各村逃跑回家的战士一律停止动员,不准抓,不准赶。要安慰逃跑战士不要东藏西躲,安心在家,以后政府设法统一处理,仰即照办为要。
与之前相比,从“命令”改为了“指示”,语气也和缓了很多,但新的规定却十分硬实,即“一律停止动员”,或者说是停止一切由民兵将逃跑战士强制送县的做法,既“不准抓,不准赶”,还要“安慰逃跑战士不要东藏西躲,安心在家”,等待政府设法统一处理,最后,指示很客气地要求各村“仰”即照办。这样的政策显然是大得人心的。
注意发挥模范作用,打通思想自动归队
在指示下达的二十多天后,德珩村村长收到了1945年12月14日由区长许俊科、副区长张旺喜签发的《关于动员逃回战士归队应注意事项的指示》。《指示》并没有放弃动员逃跑战士归队的工作,只是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和应注意造册登记及发挥归队模范作用的要求。内容如下:
为了巩固部队,保卫和平,迅速完成逃跑战士归队任务,决定自十二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城关成立招待所进行这一事宜,兹将应注意事项列下:一、将逃回战士姓名、年龄、籍贯、何时入伍、何时逃回及此次动员归队的表现造具清册来时带来(不一起可分批做)。二、将头次动员时的模范例子(如某个战士打通思想后自动归队或动员其他战士归队的模范事实等等)随时迅速写好寄来或交县办公室,以供小报材料。
设立专门的“招待所进行这一事宜”,就较好地解决了各村“又抓又赶”、“东躲西藏”,“既不统一、又不一致”的混乱现象;在对每一个逃回战士情况详细掌握下,充分发挥对模范归队战士的宣传和带动作用,在“打通思想”后实现“自动归队”,所有这些办法和注意事项,一定会取得与“捆绑”“押送”到县里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是德珩村在1945年收到的最后一份有关“动员逃回战士归队”工作的文书。至此,1945年动员逃回战士归队工作也暂告一段落。
在以后的几年中,每一年德珩村都会收到县区有关动员逃跑战士归队工作的命令或指示,这已成为根据地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对于根据地人民来说,军队对于兵员的需求是十分巨大的,在当时持续的战争环境下,不时出现“各村逃跑战士甚多”的现象,绝不单单是人们惧怕军事生活的艰苦和战场上枪林弹雨的危险,更是一种对多年战争取得胜利后和平生活的企盼和能够过上“家中有地又有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居乐业生活的极度期盼。因而那种从“强制限期”归队到“安心在家”,由“政府设法统一处理”的因时而变的做法,无疑是顺从了民心,是八路军能在抗战胜利后迅速发展到120万人的一个重要原因。